走進中交四航局江門航通船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門航通公司”),155米深遠海養殖工船、7999噸雙燃料供油船等多個重點項目正在加緊建設。“目前,我們在建船舶共29艘,今年計劃交付13艘,排產計劃已到2027年上半年。”該公司船舶制造黨支部書記賁為宇介紹,一季度企業產值同比增長11.11%。
這幾年,造船業很火,國內外的造船企業都密集收到不少新船訂單。隨著船舶行業開啟復蘇新周期,廣東造船業重鎮江門的“海上制造”加速揚帆。數據顯示,2021年—2023年,該市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產值連續三年大幅增長,年均增幅達52%。今年前2月,江門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鏈增速達123.1%,居全市15條重點產業鏈增速之首。
經略海洋,裝備當先。當前,江門正以“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為發展方向,大力發展海工裝備、海洋船舶制造等臨海工業,打造海洋經濟發展新突破點,加快建設廣東最大的海工裝備制造基地。
破浪前行,江門“海上制造”正加速駛向更遠處的深藍。
集群化發展
打造全省最大海工裝備產業園
1個月前,威立雅海洋環境工業(廣東)有限公司建造的江門首座現代化養殖平臺——“臺山1號”在銀洲湖正式下水。這是廣東省首個入級中國船級社(CCS)的大型養殖裝備,將投放于臺山川島烏豬洲高冠海域。
近年來,作為廣東造船業重鎮,江門的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形成了以新會銀洲湖區域為核心區的發展格局,主要集中在中游的船舶制造、海工裝備制造以及下游的船舶拆解回收、修船領域,一批頗具競爭實力的龍頭企業也紛紛涌現——省內最大的民營造船企業江門市南洋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研制出國內第一艘深層水泥攪拌船;江門航通公司承建了全球最大(4.5萬載重噸)半潛駁船;海星(江門)游艇制造有限公司連續7年進入全球80英尺以上超級游艇榜單前30強……
發展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除了需要扎實的產業基礎,良好的自然資源也必不可少:江門大陸海岸線占全省1/10,海島數量全省第二,在珠三角7個沿海城市中大陸岸線最長、海島數量最多、灘涂面積最大;新會銀洲湖是西江、潭江兩大水系江海轉運的樞紐,有珠三角西部“黃金水道”之譽;連接銀洲湖的崖門水道是省重點航道,乘潮通航能力達2萬噸,可為海工裝備制造、測試等提供良好條件。
展望未來,江門要建設海工裝備制造基地,必然要走集群化之路,產業園是不可或缺的主要載體。據江門市工信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江門正在新會銀洲湖區域、臺山廣海灣區域謀劃1.5萬畝海工裝備產業園,重點發展高技術船舶及游艇、海上風電、海洋牧場等海工裝備產業,力爭打造全省最大的海工裝備產業園。
“今年以來,我們接到了不少新訂單,全年預計交付22艘船以上。”談及未來,南洋船舶財務總監朱繼雷信心滿滿地說,今年該公司預計全年營收40億元,同比增長26%。
邁向高端化
引入“深圳研發”為產業賦能
今年1月,在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發起人李澤湘的見證下,海星游艇與廣東逸動科技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新能源游艇領域開展深入合作,聯合設計和研發適用于增程式新能源雙體帆船的電力推進產品。
駛向“深藍”,海工裝備制造必須向“智造”邁進。在產業變革的熱潮下,目前當地多家造船企業紛紛向新賽道出發——開平市遠航螺旋槳制造有限公司是華南地區最大的螺旋槳制造廠家之一,其“拳頭”產品——8.9米可調螺旋槳,在全球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家企業可以生產;威立雅公司正在制造一艘全球首創水體自然交換型155米深遠海養殖工船,預計今年底制造完成下水;南洋船舶正積極跟蹤全球船舶市場的前沿技術,通過前瞻性研究,設計開發大幅度降低碳排放的雙燃料小靈便型散貨船……
去年出臺的《江門市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提出,接下來要推動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提高產品研發創新能力,不斷完善產業配套,加快向中高端領域邁進。
邁向高端化、智能化,離不開技術賦能。為此,江門正深化與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廣東其他城市的協同發展,以集群式思維壯大區域間海工裝備制造業,為廣東打造更具競爭力的海工裝備產業集群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深圳市海斯比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移動浮島,正是“深圳研發+江門制造”模式應用在海工裝備制造業的一個典型案例。該產品被省自然資源廳列為重點支持項目,但對建造場景有著特定的要求。經多番考察,企業決定將移動浮島的建造地點放在江門臺山。
“臺山擁有良好的自然條件,出海口就有很好的深水航道。”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首個移動浮島項目已經陸續完成各項建造工作,預計今年6月—7月投入使用。“我們也計劃充分發揮深圳技術研發優勢,未來在廣海灣建立深海裝備制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