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是粵港澳大灣區的“米袋子”、全省優質稻種植面積最大的地級市。誰來種地、怎么種好地,牽動著數十萬江門農民的心。日前,江門出臺實施方案,打造廣東供銷糧食全產業鏈服務體系建設示范市,加快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在不久的將來,農田托給“田管家”、農民“不下地”……在江門或成新潮流。
當前,江門戶籍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農民面臨“打工顧不上種地、種地耽誤掙錢”和“年輕人不愿種地導致土地拋荒”的矛盾。基于此,代耕代種、代管代收、多環節托管等農業社會化服務在江門不斷涌現。江門供銷社系統各家農服公司升級公共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由建設為主轉向全鏈融合、全程服務,帶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銜接,幫助他們增產增收。這能讓農民在土地使用權不變、經營主體不變、受益主體不變的情況下,享受到規模化、專業化種植的甜頭。
數據顯示,江門供銷社系統農業社會化服務規模582.27萬畝次,服務面積占全省供銷社系統的1/3,解決了小農戶“一家一戶干不了、干不好、干起來不劃算”的問題。如今,這支“田管家”隊伍的實力強大:已建成103個村級農服驛站、61個鎮級助農服務中心、7個縣域助農服務平臺、4家農業科技服務公司,簽約300多名農機手,可整合調配農機設備900多臺。
“我們既可以提供統一耕、種、管、收、售等‘一條龍’收成保底式托管服務,也可以根據農戶生產實際需要提供單一環節的‘點單式’作業服務。”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組織單位、江門天禾農業服務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黃昭沛介紹。黃昭沛算了一筆賬:土地托管后每畝可增產100斤以上,人工及農資成本減少兩三百元。
這種模式在“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江門臺山市已經成為潮流。比如,水步鎮聯興村打造的優質象牙香占水稻示范基地占地1550畝,參與農戶共638戶,分別占全村農田91%、全村農戶89%。
隨著托管服務的大面積鋪開,更多“90后、00后”“田管家”駐進村里,當起職業新農人。他們在農田裝上“智慧大腦”,幫助老農從“看天吃飯”變成“看屏種田”,種地越來越有科技范。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原院長、教授曾秀蘭認為,加快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把小農戶服務好、帶動好,是尊重群眾意愿、遵循市場規律的應有之義。江門深化農業農村改革,讓小農戶更廣泛、更靈活、更便捷享受社會化服務,推動全域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在改革和科技的雙輪驅動下,農業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將向小農戶覆蓋,加速催生農業新質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