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沒什么試錯機會,還是需要‘鏈主’的引領,少走彎路。”勝業電氣股份有限公司IT部門負責人李啟宏驚喜地發現,公司接入美的全球供應商云平臺后,人均勞動生產率比2022年提高24.37%,質量一次性合格率整體提升0.26%,訂單交付率也大幅提升。
“都知道數字化的好處,可技術研發、設備改造,樣樣花錢,‘云’服務讓我們小企業花小錢辦大事。”佛山市鑫威針織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凱感慨道,織機“鏈”上致景科技研發的云平臺后,公司的工業設備異常停機時間減少35%、整體效率提升30%。
針對中小企業囿于經驗、技術、資金不足等因素“不敢轉”“不會轉”等核心難題,廣東創新探索“鏈式改造”模式,通過龍頭企業訂單牽引、行業平臺價值驅動,讓大企業、大平臺帶著中小企業并肩作戰,推動產業鏈供應鏈整體數字化轉型。
廣東省工信廳的數據顯示,近5年來,廣東省市兩級在數字化轉型方面安排財政資金100多億元,累計推動超3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帶動超70萬家中小企業“上云用云”,實現降本提質增效綠色安全發展。如今,廣東產業數字化規模、工業互聯網平臺區域發展指數等關鍵指標位居全國前列,持續擦亮國家級工業互聯網示范區金字招牌。
為何要“鏈式改造”?
數字化轉型是一條產業鏈的系統改造
所謂“鏈式改造”,“鏈”是關鍵,就是通過產業鏈和產業集群中的關鍵企業,引領帶動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和產業集群內中小企業協同數字化轉型。
在這個過程中,龍頭企業除了自己“轉”,還要發揮“鏈主”作用,通過優質訂單等帶動產業鏈供應鏈上的“兄弟們”一起“轉”。
一組數據顯示出廣東龍頭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效果:截至目前,廣東有8座“燈塔工廠”,而全國“燈塔工廠”的數量是62座。也就是說,全國每8座“燈塔工廠”就有1座位于廣東。此外,廣東還有3萬多家規上工業企業進行了數字化轉型。
然而,光有龍頭企業打造數字化轉型標桿還不夠,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同配合也十分重要。
但是在數字化轉型的路上,中小企業也有“難言之隱”。一方面,中小企業缺乏產品、資金、人才,還沒開始“轉”,阻力就先來了。另一方面,不少中小企業從事的領域是產業鏈供應鏈上非常細分的領域,他們面對的場景更加個性化,需要“量體裁衣”地進行轉型。比如在底層操作系統、重點工業軟件、智能傳感器等方面,滿足細分行業個性化需求的數字化供給方還不夠多。
而對于龍頭企業來說,在實現內部的生產設備自動化、管理流程數字化以外,還要有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的智能化協同才能實現整個行業的智能化躍升。然而,由于產業鏈上下游大部分是中小企業,如果數字化轉型跟不上,就會影響整個供應鏈的協同效率。
美的集團企業數字平臺應用中心總監周曉玲坦言,當公司內部在研、產、銷、供、服、財等全價值鏈的協同和數字化轉型方面做得還不錯的時候,整個價值鏈上下游的問題卻開始凸顯。
比如美的在跟供應商協同產品設計時,發現存在時間比較長、成本比較高、庫存信息沒有拉通而且不準確,雙方產業規劃不匹配,物流配送不準時等問題。
因此,在“鏈主”企業帶動下進行“鏈式改造”,一方面有利于對質量管控進行事前介入,高效配置資源,對供應鏈補鏈強鏈;另一方面,“鏈主”和供應方中小企業協同作戰有利于確保信息流程清晰準確,實現信息數字化、共享化,快速打通供應鏈上下游信息等。
“數字化轉型是一條產業鏈的系統改造,而不僅僅是一家企業內部某一個設備的更新換代。”在廣東省制造強省建設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省社會科學院原院長王珺看來,隨著數字化轉型的深入,僅靠企業自身的專業技術能力支撐還遠遠不夠,需要專業化技術服務商的大力支撐,這既是分工深化的結果,也是企業提高效率的途徑。
“鏈式改造”怎么“改”?
讓大企業大平臺帶動中小企業轉型
“鏈式改造”具體怎么改,如何讓大企業、大平臺帶動中小企業轉型?廣東探索的第一條路徑是通過龍頭企業訂單牽引,帶動供應鏈相關企業改造升級,接入供應鏈數字系統,讓整個供應鏈在線高效協同。
6秒下線1個洗碗機碗籃,26秒下線1臺洗碗機……走進全球唯一的洗碗機“燈塔工廠”——位于佛山順德的美的洗碗機工廠,從零配件上線(即生產線)到產品下線均實現全自動化生產。
在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的加持下,工廠的單位生產成本降低24%、交付時間縮短41%、研發時間縮短30%。通過“鏈式改造”,這家工廠還帶動上下游供應商實現供應鏈制造浪費減少68%。
針對家電行業設計協同成本高、庫存信息不準、訂單交付不及時等供應鏈痛點問題,美的集團牽頭打造美擎工業互聯網平臺,帶動家電制造、工業裝備、機器人等供應鏈企業一起上“云”。
作為美的集團供應商之一,佛山欣源電子主要從事薄膜電容器研發、生產、銷售。2022年,欣源電子開始借助美云智數進行數字化轉型。“數字化轉型給公司帶來的最大改變,還是習慣和觀念上的。”欣源電子行政總監梁淑賢說,比如過去很多問題反饋到管理者最快也要10天,慢的話要1個月;上線美的數字化系統之后,早上發生的問題,下午點開手機就能知曉,管理者能第一時間了解設備運轉情況。
在梁淑賢看來,跟隨“鏈主”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不僅能獲得更多更好的轉型建議和規劃,還能幫助公司規避一些問題,少走很多彎路。
如今,美擎工業互聯網平臺已接入工業設備400萬臺,打造工業APP超1200個、服務企業47萬家,幫助供應鏈相關企業的研發設計效率提升40%,生產效率提升38%,庫存積壓降低5%。
廣東“鏈式改造”的第二招是發揮行業平臺企業的帶頭作用。這些平臺了解行業專業知識,也有比較強的資源整合能力,它們研發的數字化產品會更貼合上下游企業的需求。
比如在廣東,一朵“云”就能重塑紡織服裝供應鏈。
只需輸入材質、款式等信息,“夢中情布”便躍然屏上。“以前每次進貨都要去廣州布匹市場待好幾天才能選到心水布料。如今在線上,幾分鐘就能找到合適的。”在服裝行業打拼20多年,東莞市共贏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施大慶找布太耗時的難題終于解決了。
“我們為紡織服裝企業量身打造的智慧云是一朵‘鏈上的云’。”致景科技公司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李亞平這樣形容道,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公司研發了多個智慧云平臺,覆蓋布料生產、采購、服裝設計、銷售等紡織服裝產業全產業鏈。
近年來,隨著服務企業越來越多,致景科技又搭建了聯動上下游企業生產的云平臺。“下游服裝生產企業叫單,平臺響應派單,中上游紡織企業接單,生產因此更高效,產業鏈更有韌性、更有競爭力!”李亞平干勁很足。
對于制造業而言,降本增效的邏輯一定不是無止境壓低成本,而是盡可能提升效率。“鏈式改造”正在通過越來越緊密的產業鏈供應鏈,潤物無聲地重構“廣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