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汽車產量突破570萬輛,連續8年居全國第一;醫療器械產業規模全國第一;工業機器人產量超24萬臺(套),連續5年居全國第一;全省數字經濟規模達6.9萬億元,連續8年位居全國第一……過去一年,創新的廣東,創造了多個第一。
1月20日,全省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舉行。展望2025年,廣東將構建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柱產業協同聯動的發展格局,爭創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區、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其中,將加快人工智能地方性立法,創建國家人工智能制造業行業應用基地。
工業投資占固投比重創2007年以來新高
日前,中海殼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惠州三期乙烯項目和聚碳酸酯項目完成最終投資決策,正式開啟全面建設,廣東打造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高地再添新動能。
“新項目將與現有一期、二期資源和惠州石化煉油產業進行一體化整合,為惠州和大亞灣建設全球石化產業高地作出新貢獻。”中海殼牌總裁高宇說。
重大項目是工業投資的“穩定器”。過去一年,廣東省市聯動加快推進全省456個計劃總投資1.3萬億元的重點項目建設,超額完成全年任務的120%。全省工業投資增長6.7%,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超37%,創2007年以來新高,成為全省第一大投資主體。
在東莞虎門“衣針衣線”服裝企業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在加急生產客戶追加的“爆款”褲子訂單。“一條褲子從發單到制成僅需半個小時,預計兩天就可以完成5000件的訂單量。”該企業創始人盧道智表示,如此高效能生產的背后,得益于數字化建設的支撐。
過去一年,廣東一體推進工業企業技術改造、設備更新和數字化轉型,創新探索“鏈式改造”的數字化轉型實踐模式。
2024年,廣東推動超1萬家工業企業技改數轉;全省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11.5%、連續24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工業設備更新投資增長17.9%、增速創9年來新高。
今年,廣東將加力推進項目建設,力爭省制造業重點項目全年完成投資1700億元;省市聯動推動超1000家企業實施增資擴產,支持更多新項目留在本地、集聚發展;加力推進15個承接產業有序轉移主平臺建設,確保全年引進600個以上產業轉移項目。
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累計獲批6家 居全國第一
無人艇在遼闊的海面上“激浪追擊”,多樣化任務能力越來越強……去年,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入選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該公司聯合創始人、總經理成亮看來,“專精特新”就是要掌握核心技術、堅持自主創新。
如今,云洲智能已掌握無人船艇自主航行、感知避障等多項關鍵核心技術,實現多個“首創”,填補了我國無人船艇技術應用空白。
過去一年,廣東打造“熱帶雨林”式的企業生態,通過加強優質企業梯度培育,讓大中小企業和民營經濟競相發展,打造環球招牌。
2024年,廣東9家制造業企業進入世界500強,培育省級“鏈主”企業53家;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新增60家、累計190家,增量排名全國第一。
與此同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新增561家、累計2089家,均居全國第二。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2.7萬家,占全國近1/5。新推動5500家企業“小升規”,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7.39萬家、占全國1/7。
過去一年,“產業科技互促雙強”是廣東創新的關鍵詞。圍繞產業安全“補短鍛長”,廣東的產業創新顯著提升。
不久前,廣東獲批組建國家新型儲能創新中心、國家分子藥物創新中心,累計獲批6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居全國第一;新獲批3家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新認定113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搭建22個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培育儲備制造業中試平臺(項目)超過250個。
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升至57.1%
屈膝、下蹲,從托盤夾起6公斤的物料箱,穩穩舉至胸前,倒退并轉身,精準走向左后側的無人物流車,彎腰放置物料箱,隨后返回托盤前繼續搬運……在比亞迪汽車工廠,兩臺172厘米高的優必選工業版人形機器人Walker S1,正在輪流進行模擬搬運作業。
“從最初一臺人形機器人跑通所有搬運場景,到實現與無人物流車協同作業,再到兩臺機器人協作搬運,自2024年10月下旬進廠實訓以來,搬運效率提升了一倍。”優必選科技副總裁、研究院院長焦繼超說。
過去一年,聚焦新質生產力競逐“新賽道”、重塑“老產業”,廣東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得更具國際競爭力。
2024年,廣東在人工智能、新型儲能、生物醫藥、智能傳感器、游艇等領域實施新的支持政策,全省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6.6%、10.2%,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進一步提升到57.1%、32.0%,累計建設8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
展望2025年,“廣東造”如何上“新”?
廣東將構建未來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柱產業協同聯動的發展格局,爭創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區、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圍繞石化、鋼鐵、食品飲料、紡織服裝、家電家居等傳統產業,廣東將推動企業在“新產品、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上持續下功夫,把質量搞上去、把品牌立起來。
人工智能依然是“頂流”。今年,廣東將加快人工智能地方性立法,制定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行動方案;開展“人工智能+”行動,推動通用大模型和行業垂直大模型應用,創建國家人工智能制造業行業應用基地。
廣東還將大力發展具身機器人特別是面向養老服務的機器人;錨定集聚成勢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爭取用3年時間打造萬億級產業集群;推動低空經濟制造端與應用端、服務端融合發展,加速低空裝備迭代升級;鼓勵研制無人駕駛游艇產品,打造我省自主游艇品牌;推動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前瞻布局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
在深化粵港澳產業合作和對外交流方面,廣東將充分利用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臺,推進“珠三角智造+港澳服務”等新模式,推動粵港澳信息化、粵港清潔生產、生產性服務業等領域深入交流,大力支持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集成電路、中醫藥等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