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首頁 > 要聞動態 > 政務專題 > 激發企業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 優化提升營商環境

廣東經濟由逐步復蘇向常態化增長轉換 強實體優結構 與全國同向增長

時間 : 2023-07-19 09:41:08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7月18日,省統計局發布上半年經濟數據,上半年廣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2909.8億元,同比增長5%,明顯高于廣東去年全年1.9%的經濟增速、也高于疫情三年年均4%的增速,向好趨勢明顯。

  “在前期積壓需求釋放、政策力量支撐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廣東經濟恢復性增長,主要指標全面恢復性增長,當前正處于由逐步復蘇向常態化增長轉換的關鍵時期。”省統計局局長楊新洪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

  5%的GDP增速來之不易。今年以來,全省經濟整體向好,二季度延續恢復態勢、好于一季度,多項指標與全國經濟同向增長,“三駕馬車”數據結構持續優化……通過種種事實與數據,展望全年增長5%以上的目標,不難看到廣東奮力“沖線”的后勁。

  (一)

  廣東經濟實現與全國經濟同向增長

  上半年,廣東GDP同比增長5%,盡管這一增速低于全國同期0.5個百分點,但地區生產總值達62909.8億元、占全國比重10.6%,這不僅讓廣東穩住了經濟大盤,更在我國經濟逐步企穩向好中扛起勇挑大梁的責任擔當,朝著全面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錨定5%以上的全年經濟目標扎實前進。

  如今,廣東GDP總量已經連續34年居全國第一,去年地區生產總值逼近13萬億元。在如此龐大的經濟體量基礎上,廣東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都意味著更大的增加值,也意味著要保持GDP穩步增長,廣東更要付出加倍努力。

  要更好地理解5%這一增速,還要將視野放到更大的世界格局、更長的歷史周期里——

  經過改革開放45年的發展歷程,尤其是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連續十幾年的兩位數高速增長之后,廣東GDP增速的增長曲線逐漸趨于平緩。

  眼下,無法忽視的客觀現實是,全球經濟增長低迷,主要經濟體增長乏力,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外向型特征明顯的廣東受影響首當其沖,風口浪尖的承壓劇增。

  與此同時,受全球市場影響消費電子行業增速趨緩,燃油車市場持續低迷,石化行業整體走弱,鋼材、陶瓷等建材需求不足……廣東多個支柱及優勢產業進入行業調整期,發展壓力進一步加大。

  觀察廣東上半年以來的表現,隨著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在一季度實現良好開局的基礎上,雖然4月份部分指標有所波動,但進入5、6月份后再度企穩。相比起疫情前2019年同期6.5%、去年同期2.5%的增速,廣東GDP增長呈現出向疫情前水平靠攏的良好勢頭,再一次展現出強大韌性與修復力。

  更要看到的是,廣東上半年多個主要經濟指標好于一季度,如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1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9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比一季度加快2.3個百分點……“從這些指標的增長來看,廣東經濟實現了與全國經濟的同向增長。”楊新洪表示。

  發展之路從來不是一馬平川。在應對一系列風險挑戰過程中,經濟大省廣東不斷地強身健體、發展壯大。

  (二)

  “三駕馬車”數據傳遞結構優化信號

  規模是廣東經濟發展的優勢,也是回暖復蘇的底氣。

  7月3日,我國第2000萬輛新能源汽車在廣州下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新能源汽車達成第一個1000萬輛,用了15年;完成第二個1000萬輛,僅用了17個月。在這其中,廣東新能源汽車產量占比全國總產量比例達28.59%;1—5月,廣東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111%,累計產量達81萬輛。

  從產業化到規模化,從市場化到全球化。廣東從傳統汽車第一大省邁向新能源汽車第一強省的進程,正是始終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的具體體現。

  如今,廣東擁有制造業全部31個大類,其中15個規模居全國第一。作為制造業第一大省,廣東有足夠規模容納多條技術路線競爭成長,讓真正具備競爭優勢、符合產業升級方向的產品和企業快速成長。

  同時,作為全國第一人口大省,廣東規模巨大且相對穩定的人口數量,也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巨大推動力。去年,全省常住人口、戶籍人口雙雙過億,這不僅說明廣東對全國人才仍具有強大吸引力,也意味著更廣闊、更有潛力的市場空間。

  如果從“三駕馬車”的數據來看,廣東經濟結構優化的信號進一步顯現——

  投資方面,上半年,廣東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4.4%,工業投資增長23.2%;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18.2%。特別是新動能快速培育,高技術制造業投資增長21.3%,先進制造業投資增長18.9%,增速分別高于全部投資16.9個、14.5個百分點。

  “沒有投入,就沒有產出。全省投資開始大幅度增長并向第二產業傾斜,前期的投入有望在下半年或者更長周期的未來見效。”廣東省政府參事、省社科院研究員王珺指出。

  消費方面,上半年,廣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3萬億元,同比增長7.4%。特別是接觸性聚集性服務業經營情況持續改善,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增長6.9%,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增長10.3%。隨著一系列消費刺激政策出臺和暑期、中秋、國慶等重要消費節點到來,消費有望進一步回穩。

  出口方面,今年前5個月,廣東外貿進出口保持增長,新興市場貿易不斷發展。其中,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進出口同比增長8%,占進出口總值的29%。

  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廣東在新興產業的賽道上爆發式發力,抓住新動能,搶占新機遇,實體經濟支撐作用有望進一步強化。

  結構的優化,預示著突破和轉機,也蘊藏著涅槃重生后的更多可能。

  (三)

  盡最大努力,挖最大潛力,爭最好結果

  當前是廣東經濟恢復和產業升級關鍵期。站在上半年5%的增速基礎上,要實現全年目標,廣東的態度是:盡最大努力、挖最大潛力、爭最好結果。

  據7月13日舉行的《廣東省質量強省建設綱要》新聞發布會消息:上半年,廣東市場經營主體已達到1725萬戶,占全國1/10。廣東制造業總產值已突破16萬億元大關,擁有70余萬戶制造業企業法人和一大批優質企業、8個萬億元級戰略性產業集群、17家世界500強企業。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林江指出,廣東經濟“數量”方面優勢突出,一方面體現在工業門類齊全,另一方面則是數量龐大的民營企業占據了主導地位;但如果從“質量”的維度來看,廣東在民營企業發展水平、關鍵領域技術研發等方面,仍有提升、突破的空間。

  今年以來,廣東多部門聯合出臺一攬子綜合性政策,推出涵蓋工業、農業、金融、投資、外貿等重點領域的專項舉措,為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打了一針“強心劑”。

  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廣東必須更加主動轉變發展方式,更加強化吸聚高水平要素資源的勢能,推動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

  6月20日召開的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明確指出,通過加強對內開放、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化粵港澳合作、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建設海上廣東等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拓展經濟縱深。

  向省內走——面對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最大短板,廣東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加快推動產業有序轉移,全面推進海洋強省建設,打造海上新廣東,為上半年的經濟回暖復蘇注入了新動力。

  今年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6%,增速快于城鎮居民;鄉村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4.2%,高于城鎮的6.5%。7月公布的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顯示,去年廣東海洋生產總值1.8萬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4%。

  向省外走——以珠江口為核心,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總量已突破13萬億元人民幣。沿著珠江流域,泛珠地區以全國五分之一的國土面積,貢獻了三分之一以上的經濟總量。放眼全國,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重大戰略的相互銜接、協同聯動,為廣東打開了更大的增量空間。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秘書長范恒山認為,推動區域內重大戰略聯動融合,不僅能充分激發每一個重大戰略的潛能,還能促進區域整體協調發展和整體提升。

  放眼全球——今年以來,廣東打好“五外聯動”組合拳,不僅迎來多國政商界代表團,更主動出擊、派出招商團奔赴全球“攬生意”。1—5月,全省實際使用外資金額727億元,同比增長0.9%;新設外商投資企業7736個,同比增長64.2%。

  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展望全年發展目標,廣東步履堅定,越走越穩。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