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上午,《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3》(下稱《報告》)在北京發布,廣東蟬聯第一,連續7年領跑全國。
《報告》是在科技部支持下,由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聯合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創新創業管理研究中心編寫的,已連續發布23年,是國內權威的區域發展評價報告,被視作全國各地創新能力的“年度大考”。根據《報告》設置的評價體系,區域創新能力綜合得分在35分以上,便屬于創新領先地區。2023年,廣東綜合得分達到58.86分,創新能力領先優勢明顯。
《報告》設置了評價區域創新能力的5個一級指標,廣東的企業創新、創新績效和知識獲取3個指標排名全國第一,知識創造和創新環境指標排名全國第二,各維度均有較好表現。
《報告》特別指出,廣東在企業創新和創新績效方面表現突出。
在企業創新方面,一大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科技企業,是廣東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報告》列舉了一組數據:廣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6.7萬家,5年增加2萬家;高新技術企業達6.9萬家,5年翻了2倍多;在企業研究開發投入、技術能力提升綜合指標等方面,廣東均排名第一。
創新績效指標,是指創新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效益的能力。廣東企業創新能力強,目前已形成17個國家級創新型產業集群、8個萬億級產業集群,成為創新績效指標排名領先的重要支撐。
既要鍛造“長板”,也要補齊“短板”。知識創造指標用來衡量一個地區創造新知識的能力,與基礎研究的水平密切相關。今年,廣東這項指標排名與上年一致,繼續位居全國第二。
《報告》分析指出,為提升基礎研究能力,提高知識創造水平,廣東大力推進高等院校、實驗室、科研院所的建設,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兩大“國之重器”掛牌運作,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和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科學研究的實力得到補強,成效逐步凸顯。
《報告》對廣東發揮區域創新“領頭羊”作用寄予厚望,期待廣東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進一步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推進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攻關,在數字經濟、新能源、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廣東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廣東正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接下來將進一步補短板、強弱項、固優勢,奮力打造科技體制改革示范地、重要原始創新策源地、關鍵核心技術發源地、科技成果轉化最佳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全球一流科技創新人才向往聚集地,持續提升區域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