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聯系千家萬戶,是推動創新、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日前,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發布的《2023年度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報告》(下稱《評估報告》)顯示,我國市場準入壁壘持續破除,市場主體活力有效激發,優質企業培育工作走深走實,中小企業創新動能日益增強。其中,廣州、深圳、東莞的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綜合得分位居全國前列。
從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綜合得分情況來看,在副省級以上城市中,上海、深圳、北京、廣州、杭州、南京、寧波、青島、武漢、廈門位列前10位;在地級市中,蘇州、合肥、無錫、金華、泉州、長沙、東莞、石家莊、鄭州、南昌位列前10位。
《評估報告》介紹了參評城市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的主要經驗做法。其中,在強化生產要素保障方面,深圳創新園區供電服務模式,創新探索“政府出資改造配電系統、供電部門承擔改造建設任務、最終實現直供電抄表到終端用戶”的“轉改直”新路子,讓更多企業的穩健發展得到專業保障。
廣州則在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方面卓有成效,比如,鼓勵中小企業集聚區或產業園區運營管理機構、各類行業商協會、各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基地)、中小企業服務中心等建設運營中小企業服務站,打通中小企業服務“最后一公里”。
在打造人才支撐體系方面,東莞搭建“就莞用”服務平臺,暢通中小企業用工需求反映渠道,精準提供用工服務,有效保障企業中高層次人才和“智能制造”領域技能型人才的用人需求。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已成為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根據中小企業數字化水平評測系統有關數據,廣州、無錫、蘇州、杭州、上海等城市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整體水平相對較高,各參評城市中小企業不愿轉、不敢轉、不會轉的狀況有所緩解。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作為高研發投入、高創新、強鏈補鏈建設的重要主體,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一環。根據《評估報告》,北京、深圳、上海、蘇州、寧波、杭州、武漢等7個城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超過300家。在創新投入方面,北京、深圳和西安等3個城市研發投入強度超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