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2)》(下稱《發展報告》)正式發布。當天,省自然資源廳在陽江市舉行新聞發布會,對《發展報告》內容進行解讀。《發展報告》顯示,2021年廣東全省海洋生產總值19941億元,海洋經濟總量已連續27年全國居首。
省自然資源廳有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廣東將重點打造海洋油氣化工、海洋清潔能源、海洋船舶與工程裝備、海洋生物、海洋旅游等五個海洋產業集群,尤其是要充分保障重大項目用海需求,推動更多優質的海上風電項目加快落地下海。
據發布會消息,圍繞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的建設目標,今年我省將支持江門臺山鎮海灣、雷州東海岸率先開展首批示范區建設,第一批1.3億元的省級財政經費已經下達。
區域海洋經濟發展特色更鮮明
“2021年我省海洋經濟總量穩步提升,結構持續優化,表現出較強韌性。”省自然資源廳黨組成員、副廳長,省海洋局局長屈家樹表示。
一方面,廣東海洋經濟總量持續擴大。據自然資源部反饋,2021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1.99萬億元,同比增長12.6%,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比重超兩成,連續27年位居全國第一。海洋生產總值增速高于地區生產總值增速0.3個百分點,拉動地區經濟增長2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區域海洋經濟發展特色更加鮮明。珠三角核心區海洋經濟發展能級持續提升,高端裝備制造業、現代海洋服務業優勢不斷凸顯,世界級港口群加快建設。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產業支撐作用不斷增強,湛江巴斯夫等一批重大項目加快推進,海上風電、海洋油氣化工、濱海旅游等產業穩步壯大,產業鏈條不斷延伸。
過去一年,廣東主要海洋產業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具體來看,保障能源、食品和水資源安全的海洋產業穩健發展。海上風電發展迅速,全年海上風電新增投資超700億元,新增海上風電接入總量占全國近三分之一。而隨著世界航運市場逐步回暖,全省新承接船舶訂單量、海工裝備訂單量也大幅增長。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工程建筑業增加值保持兩位數增長。
不僅如此,廣東的海洋科技創新能力也在穩步增強。全省加快構建“實驗室+科普基地+協同創新中心+企業聯盟”四位一體的海洋科技協同創新體系。截至2021年底,全省建有覆蓋海洋生物技術、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環境等領域的省級以上涉海平臺超145個。
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廣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拓展藍色發展空間,向海圖興、向海圖強,全面建設海洋強省。對此,屈家樹透露,目前我省正加快制定2023年至2025年全面建設海洋強省的三年行動方案,重點聚焦海洋科技、產業、生態、管理等領域實施“八大行動”,將通過謀劃一批標志性、關鍵性的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大改革,推動海洋強省建設一年一變化,三年見到明顯成效。
此外,我省還將通過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把海洋經濟打造成我省產業體系新支柱。值得注意的是,廣東將加強海洋產業穩鏈、補鏈、強鏈、控鏈,重點打造海洋油氣化工、海洋清潔能源、海洋船舶與工程裝備、海洋生物、海洋旅游等五大千億級、萬億級產業集群,帶動海洋優勢產業提質增效,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壯大。
省自然資源廳海洋規劃與經濟處處長黃國銳介紹,目前,這五個產業集群化發展具備一定的基礎,已初顯雛形。其中,海洋油氣化工、海洋旅游、海洋生物尤其是海洋漁業都是我省傳統優勢海洋產業,具有堅實的發展基礎和增長趨勢,是我省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海洋油氣化工業逐步向綠色高端化發展,已形成廣州、惠州、茂名、湛江、汕潮揭等五大油氣化工產業基地。海洋清潔能源、海洋高端船舶與工程裝備屬于省重點支持的海洋新興產業,增長潛力巨大,集聚效應初步顯現,對我省海洋經濟實現動能轉換具有引領帶動作用。
“這五大產業的產業鏈條長、關聯度高、影響面廣,對推動我省海洋經濟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相互貫通,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意義重大。”黃國銳說。
讓紅樹林變成“金樹林”
在加強海洋生態保護修復方面,我省將持續開展海岸線生態修復、魅力沙灘打造、海堤生態化、濱海濕地恢復以及美麗海灣建設等“五大工程”,加強紅樹林保護修復,建設生態海岸帶。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廣東將創建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省自然資源廳生態修復處處長柯小兵介紹,為此廣東明確了一系列目標,包括爭取到2025年,創建5個以上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保護、修復和新營造紅樹林面積超10萬畝;同時,還要打造一批“紅樹林+生態產業”新發展模式,推動紅樹林及周邊區域實現綠色生態高質量發展。紅樹林示范區將打造成全國紅樹林保護修復的靚麗名片,建設成為藍碳助力碳中和國際合作重要窗口、全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范。
圍繞這些目標,接下來,我省將建立健全紅樹林生態調查監測評估預警體系,加強現狀紅樹林保護修復,科學規范開展紅樹林營造,推動建立紅樹林碳匯交易機制,開展紅樹林生態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建設,推進紅樹林走進都市構建濱海城市綠心。
柯小兵表示,讓紅樹林變成帶動沿海地區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金樹林”,就要充分挖掘紅樹林生態產品價值,結合當地自然和文化資源稟賦,培育“生態+”新型業態,建設紅樹林及其周邊生態養殖、碳匯交易、生態旅游、休閑康養和科普教育等相關綠色產業。“比如,在江門臺山鎮海灣,以鎮海灣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為依托,與碧道、古村、溫泉、深井蠔等相結合,建立紅樹林+生態養殖+生態旅游綜合發展模式。在湛江雷州東海岸,發揮已有紅樹林藍碳交易經驗優勢,打造紅樹林+河口濱海濕地生態觀光+碳匯交易模式,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