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首頁 > 要聞動態 > 政務專題 > 擴大有效投資信息公開專題 > 新聞速覽

廣東:強化功能區引領 變短板為潛力板

時間 : 2022-10-11 10:14:28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銀灰色的高鐵列車在軌道上呼嘯而過,隨著贛深高鐵通車,廣東邁入“市市通高鐵”時代。待到廣湛高鐵建成,從廣州中心城區出發,90分鐘就可以到達湛江中心城區。

  在茂名濱海新區的綠色化工和氫能產業園內,施工現場一派繁忙。這個茂名建市以來引進的最大民營工業項目,有望年內逐步投產。

  走進韶關翁源蘭花現代農業產業園,一盆盆蘭花綻放,清香撲鼻,這里的蘭花供應量占全國銷售總量的60%以上,近年來更是走出國門,在世界舞臺上大放異彩。

  俯瞰廣東大地,“一核一帶一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活力迸發、各展所長,共同形成合力向上之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牢記囑托,堅定不移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大手筆謀篇布局。十年來,區域協調發展一盤棋“妙子”頻落,推動“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積厚成勢:珠三角核心區優質資源、高端產業進一步集聚;沿海經濟帶陸海統籌、港產聯動態勢明顯;北部生態發展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步伐更加堅實,推動短板加快變成“潛力板”。在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下,鄉村“五個振興”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不斷加快,全面推動我省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

  全局謀勢

  “核”“帶”“區”賽龍奪錦各展所長

  區域發展不平衡一直是制約廣東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瓶頸,亟須突破。過去十年,是廣東加快謀篇布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十年。

  從2013年開始,廣東以交通建設、新型城鎮化和產業園區化為抓手,5年統籌安排資金6720億元,進一步促進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

  2018年6月,中共廣東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提出,以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為重點,加快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此后,廣東接連出臺《關于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大有效投資力度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的意見》等文件,以及支持珠海、汕頭、湛江、佛山、東莞以及老區蘇區等系列政策,形成了一系列行動方案和一大批重點建設項目,區域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加快完善。

  2022年5月,省第十三次黨代會進一步提出,推動“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積厚成勢,實現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區域協調發展。

  近年來,廣東以功能區戰略為引領,“核”“帶”“區”在各自跑道上賽龍奪錦、各展所長、相得益彰。

  珠三角核心區不斷做強全省改革發展主引擎。科創產業蓬勃發展,廣州、深圳核心引擎功能更加強勁,佛山、東莞兩個城市以萬億級的體量邁入新發展階段,特別是通過著力打造環珠江口100公里“黃金內灣”,帶動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協同發展、聚勢騰飛。

  沿海經濟帶加快成為更具承載力的產業發展主戰場。依托全國最長海岸線大力建設世界級港口群,海洋生產總值連續27年居全國首位,綠色石化、綠色鋼鐵、海工裝備等世界級產業帶成形成勢,“十三五”期間660多個投資超10億元產業項目密集落地。

  北部生態發展區日益成為更具持續力的生態發展新標桿。生態旅游、特色農業和高新產業快速發展,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重要生態屏障作用更加彰顯,加快形成對接大灣區的“大農場”“后花園”“康養地”。

  在強化各區域主體功能的同時,廣東更加注重“核”“帶”“區”協同聯動發展,全省區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進一步提升。 “十三五”以來,沿海經濟帶東翼、西翼和北部生態發展區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分別高于珠三角地區2.3個、1.4個和1.8個百分點。沿海經濟帶東西兩翼和北部生態發展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約六成,逐步拉近了與珠三角核心區的距離。

  全局上謀勢,關鍵處落子。深汕特別合作區、廣清接合片區相繼成立并發揮重大作用,汕頭、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加快推進。

  “廣東可以在以‘協商制’推動都市圈一體化等方面率先探索,在產業合理分工的基礎上推動不同城市人均指標的趨同,從而實現區域協調發展。”2022年省長與專家座談會上,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建議。

  極點做引擎,軸線連成片。五年來,廣東先后建立廣州與湛江、深圳與汕頭“核+副中心”深度協作機制,助力汕頭、湛江加快打造東西兩翼省域副中心成效顯著。2021年汕頭規上工業總產值超過3300億元,“十三五”以來,湛江市固定資產投資連續6年每年都超過千億元。

  致富不忘本,老區不掉隊。近年來,廣東深入推進省內對口幫扶,實施一攬子支持老區蘇區、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扶持政策,對重點老區蘇區補助標準提高至每縣每年5000萬元。2022年8月底,《廣州市對口幫扶梅州市助推老區蘇區全面振興發展規劃(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梅州蘇區脫貧攻堅成果全面鞏固拓展,廣梅產業園產業共建取得明顯成效,培育形成一批產值超百億元的產業集群。

  “廣東有能力在共同富裕上走在全國的前列。其在縮小區域收入差距和實現共同富裕上探索、積累的經驗,對全國將具有非常大的借鑒意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副主任余斌表示。

  補齊短板

  加快建立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十年來,廣東不斷補齊鄉村發展短板,縮小城鄉發展差距,推動城鄉融合發展,讓城鄉居民的獲得感成色更足。

  從2016年全面部署新時期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到2020年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廣東161.5萬相對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277個相對貧困村全部出列。

  征途漫漫,步履不停。如期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后,廣東“三農”工作進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發展階段。特別是2020年5月,省委、省政府印發實施《廣東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若干措施》以來,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在廣東加快建立,城鄉融合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

  最直觀的體現是農村居民收入持續增長。數據顯示,全省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連續十年超過城鎮居民,2021年達2.23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2.46:1,且連續兩年保持在2.5∶1以內。“這意味著廣東的城鄉融合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廣東省農村研究院副院長萬忠說。

  鄉村振興初見成效,全省各地農村煥發新的氣象。在清遠英德市連江口鎮連樟村,過去村民們只能守著土地“靠天吃飯”;如今,隨著一批批產業項目落成,大家都有了“新身份”:脫貧戶陸奕和種起了麻竹筍、益腎子,還在鄉村振興學院當保安,家庭年收入超過12萬元;村民陸國建夫婦通過技能培訓,在現代農業示范園里當上新型職業農民……村民就業實現“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離家”的美好心愿。

  連樟村的喜人變化,折射出廣東持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加快鄉村產業振興的顯著成效。全省累計已創建18個國家級、288個省級、73個市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構建起“跨縣集群、一縣一園、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有力推動城鄉產業深度融合。

  農業興,農民富,農村面貌也隨之煥然一新。每到周末,汕頭市濠江區濱海街道東隴社區便成了不少市民游玩休閑的打卡點。5年來,通過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東隴社區從原本的典型貧困村變成了如今的宜居村落。“社區能變成這樣,我們是非常自豪的。”居民蔡先生說。

  類似變化發生在濠江區的各個村居。近年來,濠江區著力破解城鄉發展二元結構問題,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打造“美麗城區+美麗鄉村”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示范樣板,真正實現“讓城市更美好,讓鄉村更美麗”。

  去年以來,廣東更歷史性、創造性地提出建立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機制,將原來的脫貧攻堅轉變為全域全覆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把工作著力點從過去主要在村一級轉向統籌鎮、村兩級發展,推動鎮村一體謀劃,強鎮興村,融合發展,打響了一場覆蓋全省1127個鄉鎮、近2萬個行政村的鄉村全面振興新的攻堅戰。

  駐鎮幫鎮扶村行動采用了組團式的“大兵團作戰”,由中直、省直加科研部門、企業、科技特派員、志愿者、金融助理等各種幫扶資源構成。集中資源、集中力量,發揮幫扶單位的特色優勢,這讓當地辦成了一些以前想辦而辦不成的大事,解決了一些想解決而解決不了的難題。

  在汕頭市澄海區蓮華鎮,由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深圳特區建發集團組成的駐鎮幫扶工作隊將編制鄉村振興規劃作為突破口,入駐僅1個多月,就在蓮華鎮開展鎮域鄉村振興規劃編制,解決了過去缺乏長遠規劃的難題,發展藍圖變得更加清晰。

  “從‘駐村幫村扶戶’到‘駐鎮幫鎮扶村’的戰略幫扶機制調整,對于破解廣東城鄉二元結構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具有重要意義。”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廣東省減貧治理與鄉村振興研究院執行院長張開云表示,駐鎮幫鎮扶村在幫扶內容上,“活血”與“造血”并舉,幫扶內容更廣泛,鎮域空間“造血”功能得到重塑;幫扶單元則從村到鎮和鎮域連片,區域統籌更明顯,跨鎮連片發展形成規模效應;在幫扶機制上,從“碎片”到“系統”,形成多元耦合機制,進一步夯實鞏固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制度根基。

  強化支撐

  勾勒協調發展新圖景

  在韶關乳源,一架海南航空執飛的飛機降落在丹霞機場,作為粵北地區第一座機場,這里運營不到一年,已陸續開通飛往北京、上海、海口等12個城市的航線。

  在陽江,當地第一所本科院校廣東海洋大學(陽江校區)迎來又一批新生。“坐公交車就能回家,很方便。本地人都為有這樣一所高校自豪。”學生張航說。

  近年來,廣東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歷史性地實現本科院校、高職院校、技師學院、高水平醫院、高鐵、管道天然氣、農村集中供水等在全省21個地市全覆蓋,各類服務保障漸趨均衡。

  隨著一系列核心要素支撐不斷增強,一幅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圖景正在廣東徐徐展開。

  巨龍穿梭,管線密布。通過強化基礎設施支撐,互聯互通水平不斷提升。廣東全力推進交通強省建設,以跨區域戰略性高速通道和面向全球的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為重點,加快構建“12312”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貨物流圈,世界級機場群和世界級港口群正加快成形。

  高速公路建設“一日千里”,實現跨越式發展。2015年廣東實現“縣縣通高速”;2020年,廣東成為全國首個高速通車里程邁入1萬公里的省份;截至2021年底,我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突破1.1萬公里。

  內聯外通的鐵路網絡加快形成,加快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去年,我省實現“市市通高鐵”,目前全省鐵路運營里程達5278公里,其中高鐵運營里程達2367公里,居全國前列。

  新基建加速推進,網絡空間布局與功能結構不斷完善。截至2021年,廣東建成5G基站17.1萬個,5G用戶達4096萬戶,數量均為全國第一。今年,“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啟動,粵港澳大灣區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將在韶關高新區設立數據中心集群。

  產業蓬勃,集聚成勢。強化產業布局支撐,廣東增強各地內生發展動力:推進工業園區提質增效,老園區煥發新活力。目前,全省以發展工業為主的高新區、經開區、省產業園、綜合保稅區等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共161個,其中“一核”園區71個、“一帶”東西兩翼園區50個,“一區”園區40個;2021年實現規上工業產值超6萬億元,約占全省總量四成。

  為培植各地內生發展動力,廣東省級安排21億元專項資金和萬余畝用地指標支持大型產業集聚區基礎設施建設。引進大項目、培育大產業、打造大集群,各地也陸續出臺大型產業集聚區建設實施方案。僅“十三五”期間,660多個投資超10億元產業項目密集落地。

  真金白銀投入,助力補齊民生短板。廣東加大對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投入,省級財政轉移支付、區域生態補償、對口幫扶協作等一系列體制機制,推動形成覆蓋十大領域104個項目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讓各地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2016—2021年間,“一帶一區”人均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從6789元提高到9044元,年均增長5.9%;2021年全省民生支出達1.28萬億元,重點向“一帶一區”、向農村基層傾斜。粵東粵西粵北部分地區在高等教育、高水平醫院等方面的突出短板被加快補齊。

  加速推進的數字政府建設拉近時空距離、打破地理阻隔,力促經濟社會均衡發展。

  今年,廣東以促進全省數字政府均衡協同發展為抓手,進一步加大對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數字政府建設支持力度,通過加大資金和技術支持力度、出臺省級轉移支付管理辦法、探索建立對口幫扶機制等舉措,不斷提高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數字政府建設能力和水平。

  “隨著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提升、產業協同不斷增強、基礎設施水平全面提升,廣東正開啟更廣闊的區域發展新格局。”廣東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說。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