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正式發布,首次將金融內容獨立成章。
作為金融大省,廣東各項主要金融指標長期領跑全國。數據顯示,2020年,廣東金融業實現增加值近1萬億元,占全省GDP比重近9%。然而,與經濟發展要求相比,廣東金融產業大而不強的問題客觀存在。
面對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雙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廣東金融業如何完成從金融大省向金融強省轉變、如何擔負起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的重要使命,成為“十四五”期間廣東金融業發展的重要命題。
《規劃綱要》勾畫出了廣東金融強省建設的新藍圖,從構建區域金融協調發展等四個方面,為未來一段時間廣東深化金融改革創新提供了堅強的保障。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胡志浩表示,《規劃綱要》表明廣東將金融大省鍛造成金融強省的決心,未來5年到15年內,金融將成為影響廣東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議題之一,充分體現了廣東在發展新階段、新理念和新格局下的主動作為。
?增強金融重要支柱產業地位
構建服務實體經濟的大金融體系
“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導向,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現代金融體系,優化金融空間布局,實施更高水平金融開放,攜手港澳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規劃綱要》明確了新時期全省金融改革發展的空間布局、改革發展任務和重點工作舉措。
胡志浩認為,就金融業而言,一方面金融要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持,以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另一方面,金融業本身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這就使得金融業自身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環節之一。
這是“十四五”期間實現,廣東金融產業發展的挑戰,也是機會所在。廣東省社會科學院財政金融研究所所長、港澳臺研究中心主任任志宏表示,國家對廣東提出“十四五”期間實現“兩全兩高”(全過程全方位、高水平高站位)的新要求,金融發展也必須適應這種經濟社會總體發展要求,在此背景下廣東對外開放合作的能級和層級將出現顯著提升,金融資源的配置能力將更加突出,金融對于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將有更大程度的提升。
展望2035年,廣東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競爭力大幅躍升,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需要形成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的現代金融體系,以及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金融資產結構、社會融資結構,金融改革創新要走在全國前列。
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就客觀上要求廣東緊緊抓住“雙區”建設的歷史性機遇,加快建設金融強省。
根據《規劃綱要》,到2025年,廣東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左右。在胡志浩看來,2020年廣東金融業增加值接近1萬億元,GDP占比近9%,《規劃綱要》提出到2025年,這一指標要增加一個百分點,這意味著金融業占比將繼續提高,廣東金融業還將進一步加速發展。
“做大做強金融業絕不是為了擠壓實體經濟,而是為了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胡志浩特別指出,《規劃綱要》第一句就指明了廣東金融的發展方向: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導向。
據悉,在《規劃綱要》的金融篇章中,“實體經濟”被反復提到。其中第三節為“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平”,要求大力實施“金融+貿易”“金融+消費”“金融+科技”“金融+高端制造”等“金融+”十大工程,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結構,構建服務實體經濟的大金融體系,暢通實體經濟的金融血脈。
在胡志浩看來,“金融+”十大工程的確定基于當前的時代背景,與廣東的經濟社會發展特征、產業結構和主體任務密切相關,并且《規劃綱要》中對十大工程的具體任務也有清晰的說明,任務的指向性和操作性都非常強。
?構建區域金融新格局
加快建設現代金融體系
從《規劃綱要》看,廣東“十四五”期間建設目標,不僅僅是追求規模的大,更要求高質量發展的“強”。
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為實現由金融大省向金融強省的轉變,廣東將重點在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科技、金融“軟實力”等方面“強筋健骨”。
推動證券、基金、期貨、財富管理機構規范發展。通過申請新的金融牌照或整合已有金融牌照,發展符合監管要求的金融控股集團。規范發展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等地方金融組織……對照《規劃綱要》,我們可以看到一張一個現代金融機構體系施工圖正在徐徐展開。
胡志浩認為,廣東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重點發力:首先,金融強省要唱好“雙城記”,顯著提升廣州、深圳作為中心城市的金融發展能級;其次是打造頭部金融機構,爭取國際海洋開發銀行、粵港澳國際商業銀行和絲路信用保險公司等機構盡快落地廣東,鼓勵招商集團、平安集團進一步做優做強,支持符合條件的地方金融企業設立金融控股公司,鼓勵地方金融企業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并購重組等方式做大做強;第三是充分利用好大灣區這個舞臺,加強粵港澳在金融體制機制和標準上的對接,促進粵港澳金融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第四是提升現有金融機構產業能級,通過實施“金融+”十大工程,夯實整個廣東的金融基礎;第五,規范發展地方金融組織,有效做好風險防控,打通經濟金融循環“毛細血管”。
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時期,廣東將進一步鞏固提升金融的重要支柱產業地位,加快建設金融強省。一是著力抓好壯大金融產業“十項任務”,加快推進金融市場建設,打造頭部金融機構,提升銀行證券保險產業能級,豐富金融新業態,持續穩步提高金融業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二是進一步優化金融空間布局,在珠三角建設若干特色金融功能區,以及引導金融資源助力粵東粵西粵北地區金融補短板。支持汕頭依托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強化金融資源聚集,支持湛江建設藍色(海洋)金融創新試驗區,打造省域副中心金融發展極,促進區域金融協調發展。三是大力發展金融科技,加強政策引導和支持,強化推廣和應用,完善監管,全面推進金融數字化智慧化轉型。四是推動構建服務新發展格局的大金融體系,暢通實體經濟的金融血脈。五是持續實施金融生態提升工程,強化法治化金融綜合治理,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六是著力加強金融交流,實施更高水平的金融開放。
“在加快建設現代金融體系方面,廣東已經有非常明確的發展線路圖和施工圖。”在任志宏看來,這些措施環環相扣,互為補充完善——以深交所全市場注冊制改革為中心完善創新資本鏈,以廣州期貨交易所建設為契機打造期貨產業鏈,積極發展連接港澳的跨境“金融通”,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加快壯大綠色金融產業,打造頭部金融機構,壯大銀證保金融機構,加快發展金融科技,培育扶持上市公司,優化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規范發展地方金融組織和金融新業態,鞏固增強金融業的重要產業支柱地位等。
?實施更高水平金融開放
推進粵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
“十三五”期間,廣東形成從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到廣東自貿區,再到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點面結合”金融開放大格局。
在《規劃綱要》中,我們看到了廣東實施更高水平金融開放的步伐和重點發力方向——積極開展金融開放先行先試,有序推進粵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加強粵港澳三地金融規則和標準對接,強化國際金融交流與合作,提升金融開放水平和能力。
胡志浩認為,廣東一直以來都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在實施更高水平開放方面,廣東仍然肩負著巨大的使命。而在金融領域,未來更高水平的開放應該怎么做,《規劃綱要》提了三大點要求。
首先,推進粵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廣東從國家戰略出發,支持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支持澳門經濟多元化發展。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為港澳居民在大灣區居住生活、經商辦企業提供金融服務便利。這其中,廣州南沙、深圳前海和珠海橫琴將成為重要的實施平臺。要擴大金融雙向開放,促進金融產品互認,更大力度引入港澳金融機構來粵展業,以及完善粵港澳金融交流體系和合作平臺。
第二,推進跨境金融改革創新。核心要義就是讓國家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和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部署在廣東不斷創新試點。在廣東打造出國際化人民幣資產配置中心,并積極探索與金融開放階段相適應的賬戶管理體系。鼓勵符合條件外資金融機構來粵設立證券類機構。
第三,強化國際金融交流合作。引進高端金融智庫,打造國際金融交流與合作的平臺。支持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金融深度合作,并加強與其他國際金融中心的交流。
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廣東將擔負起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的重要使命。通過擴大雙向金融開放和進一步深化金融合作,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內各城市、各區域之間在金融產業上分工協調、融合發展,吸引海內外金融機構、金融人才以及資金、業務、資源匯聚,在金融科技、創新資本、綠色金融、人民幣資產配置和制度創新等方面引領示范,攜手港澳加快建成新時代聯系海內外、影響全世界的國際金融樞紐,打造人民幣國際化和跨境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前沿陣地,強化對“一帶一路”沿線、《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國家跨境人民幣業務的輻射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