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廣東財政緊緊圍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全力服務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推動財政改革發展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展望“十四五”,廣東發展進入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戰略機遇期,全省財政部門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圍繞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加快建立健全現代財政制度,為實現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提供堅實的財政保障。
突出“積極有為”,充分發揮積極財政政策效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注重實效。這要求財政政策要進一步向內挖潛,在當前財政收支平衡壓力持續增大、加力空間有限的前提下,兼顧強化逆周期調節和財政收支平衡要求,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在保持財政政策取向不變、力度積極的同時,大力提質增效,切實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效益和使用績效。“十四五”期間,廣東財政將進一步強化“財為政服務”的政治意識,著力發揮好財稅政策的結構性調控優勢。
一是加強發展規劃的戰略引領。強化黨委、政府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提前研究論證各行業領域事業發展支出政策,推動財政政策與貨幣、就業、產業、投資、消費、區域等政策協同發力,切實加大有效投資力度,全力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是鞏固拓展減稅降費成效。堅持算大賬、算長遠賬,持續鞏固減稅降費成效,穩步推進健全地方稅體系改革,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持續發揮減稅降費穩定和引導市場預期的政策效應,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培育內生動力。
三是強化政府債券的撬動作用。在確保債務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用足用好中央下達新增債券額度,優化債券投向結構,保障實施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加大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提高債券資金使用效率效益,形成對經濟的有效拉動。
突出“優化結構”,促進財政資源有效配置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要保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黨和政府帶頭過緊日子,目的是讓老百姓過好日子。把過緊日子的財政方針落到實處,必須進一步優化財政資金使用結構和方式,更加突出政策重點,把錢用在刀刃上,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數效應的先進制造、基礎設施、民生建設短板等領域。“十四五”期間,廣東財政將堅持以收定支、量入為出的原則,進一步優化支出結構,科學配置財政資源。
一是堅持落實“過緊日子”要求。全方位做好開源節流、增收節支工作,從嚴從緊管好財政支出,科學制定支出政策,厲行節約辦一切事業。探索運用零基預算理念,強化支出標準建設,打破基數概念和預算支出固化僵化格局,完善能增能減、有保有壓的分配機制,騰出財力辦大事。
二是重點保障中央和省的決策部署落實。緊緊圍繞中央重大戰略部署以及省“1+1+9”工作部署安排預算。全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和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推動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大力支持打贏三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創新驅動戰略,支持制造強省、科技創新強省、文化強省建設等重大戰略落實。
三是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可及性,縮小區域、城鄉、人群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差距,持續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聚焦解決群眾最關切的實際問題,補齊民生短板、辦好民生大事,落實民生兜底保障的政府主導責任。
突出“加強統籌”,確保財政平穩運行可持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面對“十四五”財政收支矛盾更為突出的挑戰,必須進一步完善財政政策制度設計,加大財力統籌力度,多渠道開源彌補減收,以財政平穩運行支撐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一是統籌財政收入組織管理。完善收入組織協同工作機制,堅持財稅聯動科學組織收入,規范稅收優惠政策和非稅收入征管秩序,積極盤活處置政府資金資源資產,深入培育和拓寬財源,確保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相適應,保持在合理區間,避免大起大落。
二是統籌預算收支科學配置。加強預算體系之間的統籌,繼續加大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與一般公共預算的統籌力度。加強地方預算資金與上級補助、政府債券等來源和項目的銜接,注重統籌兼顧和錯位配置。構建以政府引導、企業為主體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
三是統籌保障基層運轉。堅持全省一盤棋,加大省級對市縣轉移支付力度,并重點向“老少邊窮”地區傾斜,緩解市縣收入增長放緩帶來的財政支出壓力,增強市縣托底保障能力,切實兜牢基層“三保”底線和收支平衡底線。創新聯系基層的方式方法,落實廳長聯系基層工作機制,及時了解和掌握基層情況。
突出“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完善現代財政制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形勢下,構建新發展格局面臨不少新情況新問題,要善于運用改革思維和改革辦法,統籌考慮短期應對和中長期發展,既要在戰略上布好局,也要在關鍵處落好子。圍繞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相關財稅體制改革任務,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依靠深化財政體制機制改革來提高政策效能和資金效益。
一是預算改革更加突出創造性、引領性。在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管理改革向全省擴展延伸、取得較好成效的基礎上,謀劃新一輪預算改革,以提升預算能力為核心,圍繞資源配置、財力統籌、協同管理等領域重點突破,依托“制度+技術”為預算管理賦能,力爭以“小切口”推動“大變革”,促進財政預算管理提質增效,牽引帶動政府治理效能持續提升。
二是財政體制改革更加注重系統性、協同性。在鞏固前期省以下財政體制“四梁八柱”建設的基礎上,持續深化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改革,進一步完善以功能區為引領的差異化轉移支付制度,推動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深度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發展格局。
三是其他各項財政改革更加強調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持續推動績效管理、稅收制度、國庫管理、政府購買服務、監督檢查等財政管理各方面的重要改革,堅持深化財政管理“放管服”,明晰權責劃分,優化流程規則,確保各項工作“放得開、接得住、管得好”。
突出“創新管理”,持續提升財政治理效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信息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要充分發揮財政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作用,就必須主動順應數據化、網絡化、智能化管理趨勢,創新財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能,不斷提高財政服務質量和效率。“十四五”時期,廣東財政將把信息化理念貫穿到財政工作全過程,著力從業務、隊伍、機關運轉三個維度加強信息技術作為現代財政管理的重要支撐。
一是業務管理以“數字財政”建設為支撐。運用財政核心業務一體化系統建設成果,實現省、市、縣、鄉四級預算單位“全省一張網”,在“同一標準、同一平臺、同一系統”下開展全鏈條財政預算業務管理,對財政資金分配、撥付、使用、核算等實施全流程監管,確保資金從下達源頭到使用末端“有源可溯、有跡可查”,并為政府預算決策提供數據分析運用,為預算管理改革提供系統支撐。
二是人才隊伍管理以“智慧人事”建設為支撐。一方面,圍繞構建“四橫四縱六航計劃”人才培養體系,以“財學”“財智”系統為支撐,開啟智慧學習培訓新模式,覆蓋全省財政系統和省直預算單位,實現線上線下全管理、直播錄播全功能、講學考練全流程、人才培養智能化。另一方面,扎實推進智慧人事管理平臺建設,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知事識人、選拔任用、從嚴管理、正向激勵等建立智能化管理體系。
三是工作運轉以“智慧機關”建設為支撐。深入貫徹落實廣東省委十二屆十次全會關于經濟社會智慧化運轉的部署要求,綜合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加快機關運轉管理信息化建設,協同推進智慧辦公、智慧服務、智慧管理一體化平臺建設,將數據化、網絡化、智能化管理要求全面覆蓋辦文、辦事、機關運轉等各類日常工作,強化基礎設施設備支撐,加快實現各項工作智慧化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