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印發。8月9日,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重點解讀文件。
《規劃》提出,高起點謀劃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未來產業,深入實施六大工程。到2025年,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30%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3%。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向曉梅表示,作為“十四五”時期制造業重要的指引性文件,《規劃》將加快實現從制造大省到制造強省的歷史性轉變,推動廣東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
定位目標??打造全球重要的制造業創新聚集地
廣東以制造業立省。“十三五”時期,我省加快制造強省建設,產業發展水平位居全國前列,總體處于全球制造業第三陣列向第二陣列躍升階段。
數據顯示:廣東規模實力全國領先,全省規模以上制造業增加值、企業數量均居全國第一;創新水平穩居全國前列,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4年保持全國首位;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水平位居全國第一梯隊,累計建成5G基站超12萬座居全國第一,累計推動1.5萬家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
不過,廣東制造產業結構仍需優化,電子信息“一業獨大”,制造業中高端供給不足。
《規劃》明確了四大定位,努力打造世界先進水平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全球重要的制造業創新聚集地、制造業高水平開放合作先行地、國際一流的制造業發展環境高地。
按照發展,到2025年,廣東制造業整體實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培育形成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成為全球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典范。展望2035年,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成為全球制造業核心區和主陣地。
據了解,《規劃》對于未來5年廣東制造在發展規模、創新要素、質量效益、“兩化”融合、綠色發展、開放合作六個方面都制定了明確的目標。
其中,規模實力邁上新臺階,實力保持國內第一。到2025年,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保持在30%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3%。
在創新驅動方面,集聚全球創新要素,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到202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達到2.3%,規模以上制造業有效發明專利數23萬件。
“兩化”融合發展形成新優勢,全省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取得新突破。到2025年,應用工業互聯網實施數字化轉型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達到5萬家。
此外,質量效率發展取得新提升,綠色可持續發展邁入新階段,開放合作取得新成效。
“這六個方面反映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向曉梅分析認為,首先強調規模,再通過創新驅動實現質量發展和綠色發展。數字化和開放合作則是具體路徑。從量的角度,到2025年制造業增加值占GDP超過30%;從質的角度,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33%。“這兩個數據充分體現廣東對制造業的高度重視,可以看出廣東有信心有決心建設好制造強省。”
發力抓手??培育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 前瞻布局未來產業
如何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提出三大重點方向,繼續做強做優戰略性支柱產業,高起點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謀劃發展未來產業,從而推動我省產業鏈價值鏈邁向全球中高端,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去年9月,廣東高起點培育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今年4月,廣東建立以省長為“總鏈長”的省領導定向聯系負責的“鏈長制”。截至目前,全省形成新一代電子信息、綠色石化、智能家電等7個產值超萬億元的產業集群。
對于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也明確了具體目標。
鞏固提升戰略性支柱產業,重點領域中高端產品供給能力增強。其中,到2025年,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營業收入達到6.6萬億元,家電產業營業收入突破1.9萬億元,汽車制造業營業收入超過1.1萬億元,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力爭實現營業收入1萬億元。
前瞻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十四五”時期,保持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10%以上,加快部分重點領域在全球范圍內實現換道超車、并跑領跑發展,進一步提升我省制造業整體競爭力。
其中,到2025年,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年營業收入突破4000億元,打造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第三極;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營業收入達3000億元以上,打造全國高端裝備制造重要基地;新能源產業營業收入達到7300億元,非石化能源消費約占全省能源消費總量的30%。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尹濤認為,《規劃》與2020年發布的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行動計劃銜接,而且基于各地市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制定,“全省一盤棋”進行協同安排,符合“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這充分體現了《規劃》適應新時期邁向更高質量發展階段、順應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趨勢。”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暨南大學“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教授楊亞平也指出,對于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的發展,各地市可基于集群產業鏈合作,形成“大灣區核心城市研發孵化—協作城市加速產業化”的發展新模式。
推進路徑??實施六大工程 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
廣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藍圖已經繪就,具體怎么干?
《規劃》提出,大力實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強核”“立柱”“強鏈”“優化布局”“品質”“培土”六大工程,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吳東文介紹,《規劃》以體系化、項目化、工程化思路,全面細化落實2019年全省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出的六大工程,還從強化組織領導、加強跨地區跨部門支持協作等方面提出具體保障措施。
實施強核工程,構建完善全省制造業協同創新體系,打造全球重要的制造業創新聚集地。特別提到,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大力實施廣東“強芯行動”和“鑄魂工程”,以揭榜制等方式持續支持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協作攻關,著力解決“卡脖子”問題。
省發展改革委一級巡視員蔡木靈表示,“十四五”期間,廣東將充分發揮終端需求市場規模大的優勢,到2025年,爭取集成電路產業年主營業務收入突破4000億元,打造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新的增長極。“省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每年投入不低于10億元支持集成電路領域技術創新。”
立柱工程,瞄準國際先進標準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企業群;強鏈工程,著力抓好產業鏈穩鏈、補鏈、強鏈、控鏈工作,深度參與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此外,實施優化布局工程,打造珠三角高端制造業核心區、東西兩翼沿海制造業拓展帶、北部綠色制造發展區,構建全省“一核一帶一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格局。實施品質工程,增強“廣東制造”“廣東品牌”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制造業要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優越的營商發展環境。接下來,廣東將進一步實施培土工程,加快發展信息、融合、創新基礎設施,強化制造業發展關鍵要素供給,開展“制造業人才培育專項行動”。
吳東文表示,截至今年6月底,6家簽約銀行已為約2.5萬家(次)戰略性產業集群企業(項目)提供新增量的融資支持超過4200億元,在“十四五”期間將提供超過2.5萬億元融資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