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海洋生產總值已連續26年居全國第一,在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總體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日,《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十四五”規劃》正式印發。12月14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對規劃亮點進行解讀。
規劃提出,到2025年實現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5%,海洋生產總值繼續保持全國首位。同時,還將建成海洋高端產業集聚、海洋科技創新引領、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合作和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四類、10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打造5個千億級以上的海洋產業集群。
打造海洋產業集群
為了強化“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空間響應,“十四五”期間,廣東將構筑陸海一體的“一核、兩極、三帶、四區”的海洋經濟空間布局。“一核”指著力提升珠三角核心區發展能級;“兩極”即以汕頭、湛江為極點加快發展東西兩翼海洋經濟;“三帶”指統籌開發海岸帶、近海海域和深遠海海域三條海洋保護開發帶;“四區”是指聚力建設海洋高端產業集聚、海洋科技創新引領、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合作、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等四類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十四五”期間,我省將以打造海洋產業集群為抓手,重點推動海洋新興產業加速發展、海洋傳統優勢產業提質增效。培育壯大海上風電、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生物醫藥、天然氣水合物等7大海洋新興產業,推動海洋油氣化工、海洋船舶、海洋交通運輸、海洋漁業等4大傳統優勢海洋產業轉型升級。同時,重點培育一批海洋領軍企業,打造海上風電、海洋油氣化工、海洋工程裝備、海洋旅游以及現代海洋漁業等5個千億級以上海洋產業集群。
加大紅樹林保護修復力度
“十四五”期間,廣東將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并將建立健全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體系,圍繞構建海洋生態一張圖,建設一批海洋生態基礎性監測站。持續開展“藍色海灣”綜合整治行動,部署推進一批海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建設,重點實施海岸線整治修復、魅力沙灘打造、海堤生態化、濱海濕地恢復以及美麗海灣建設五大海洋生態修復工程。
同時,我省還將進一步加大紅樹林保護修復力度,探索紅樹林綠色生態高質量發展新模式,推動紅樹林營造修復,確保到2025年底完成國家下達的營造紅樹林5500公頃和修復2500公頃的目標任務。
在高效率利用海洋自然資源方面,規劃提出要持續推進海洋資源科學配置,建立和培育海洋資源產權交易市場,完善全民所有海洋資源資產出讓、租賃、作價出資政策。推行海域空間立體開發和混合利用,盤活利用低效閑置的港口岸線、海域海島資源,定期開展閑置用海調查,引導建立優勝劣汰的市場化退出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