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湛江市科技成果轉化助力“百千萬工程”優秀案例評選活動暨“湛江市十大科技成果轉化優秀案例”頒獎儀式舉行。會上開展項目路演終審,發布“湛江市十大科技成果轉化優秀案例”。
本次活動由湛江市人民政府指導,湛江市科學技術局、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湛江分社主辦,通過優秀產學研合作案例的推廣、學習及專業的引導,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引導更多優秀科技成果在湛江就地轉化。
今年6月,湛江市科技成果轉化助力“百千萬工程”優秀案例評選活動一啟動,就得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積極響應。歷經案例征集、專家初審、網絡投票等環節,18日當天,15個項目入圍選手匯聚路演現場,展開激烈角逐,各自展示項目的技術創新、市場前景以及社會效益。
湛江生蠔“洗澡”“休眠”后鮮飄全國,凡納濱對蝦“興海1號”走上國人餐桌,智能電飯煲只需喊一聲“電飯煲,煮飯”就能啟動……15組項目選手亮出自己的科技絕活,集中呈現湛江科技成果轉化的蓬勃態勢。
臺上短短幾分鐘的路演,背后是湛江科研工作者付出的巨大努力。活動中,項目代表分享了他們在成果轉化過程中的寶貴經驗,樹立行業標桿,搭建交流平臺,使大家有所借鑒和啟發。
“這次路演的項目依托湛江的產業發展基礎,產業基礎好,本地就有實際的市場需求,產業化落地可能性大。”作為評委的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周懷峰表示,只有將科技成果形成的產品、技術或服務嵌入產業鏈(供應鏈)中,面向市場,科技成果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過程中,通常伴隨著漫長且繁復的對接、試錯與迭代階段。如何實現科技與產業雙向奔赴,暢通從“書架”到“貨架”的路,一直是湛江科技探索的重要方向。
近年來,湛江市科技局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推動科技創新與地方經濟深度融合,把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作為助推“百千萬工程”的重要抓手和重要發力點,不斷優化服務,搭建平臺,鏈接供給端和需求端精準匹配,促使優秀科技成果不斷涌現。
近期,全市科技創新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湛江研發經費投入及強度增速均位列全省第一,實現歷史性突破;湛江灣實驗室龍王灣科研園區正式落成;新增各類研發機構2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88家,連續六年實現正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