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省生態環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今年1—6月全省環境質量狀況。今年上半年,全省環境質量總體穩定,空氣質量優良率為96.4%,地表水優良率為93.2%,大氣和水環境質量均同比改善。
近期,“廣東藍”頻頻刷屏朋友圈。藍天白云,隨手一拍都是大片。省生態環境廳環境監測處處長盧顯妍介紹,今年1—6月,全省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AQI達標率)為96.4%,同比改善2.3個百分點。
其中,細顆粒物(PM2.5)濃度為2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7%(2微克/立方米),全省19個城市的PM2.5濃度達到世界衛生組織第二階段標準(25微克/立方米)。在城市排名方面,1—6月,按照AQI達標率由高到低,全省前三名依次為河源、陽江和韶關,后三名由低到高依次為東莞、江門和佛山。
在水環境的表現上,1—6月,全省各地級以上市在用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繼續保持100%。同時,全省149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Ⅰ—Ⅲ類)為93.2%,同比上升4個百分點,無劣Ⅴ類斷面。
其中,按城市水質指數由低到高排名,前三名為河源、肇慶和韶關,后三名由高到低為揭陽、東莞和潮州。河源、中山、肇慶3市所有國控斷面均達到水質目標,且水質均達到或優于Ⅱ類。
“今年上半年,廣東暴雨頻繁,但最終克服了極端天氣的不利影響。”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副處長許培源介紹,水環境各項數據指標是近幾年最好的,其中在6月的主汛期,水質優良率為81.8%,同比上升14.9個百分點。這些成效得益于提前部署,推進汛期削峰,并常態化監管汛期水環境,每日發布重點斷面水質紅藍表,專題研判汛期水質變化情況等。
在近岸海域水質方面,2024年春季,全省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為87.6%,同比下降2個百分點;劣四類比例為8.1%,同比上升3.8個百分點。
其中,劣四類海域主要分布在珠江口、湛江港、汕頭港等河口海灣,主要污染指標為無機氮。基于國控點位水質監測結果,汕尾優良比例達100%,湛江、揭陽、茂名、陽江4市近岸海域水質同比上升。
空氣質量如何保持
省生態環境廳大氣環境處副處長許技科介紹,全省空氣質量改善成果還不穩定,大氣污染防治尚未完全擺脫氣象條件的影響。據氣象部門預測,今年下半年,受拉尼娜現象影響,極端天氣氣候條件偏多。7至10月又是我省臺風頻發期,臺風登陸前的靜穩天氣,容易引發大氣污染過程,需要提前做好污染治理和聯防聯控。
下半年,全省生態環境部門將繼續協助優化調整產業、能源和交通結構。同時,繼續實施多污染物協同減排,有序開展鋼鐵和水泥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實施低VOCs(揮發性有機物)含量原輔材料替代等。另外,還將推進粵港澳三地在大氣環境監測、污染天氣預報、移動源排放跨境聯合監管等領域合作,建設空氣質量改善先行示范區。
當前,針對大氣污染的監督幫扶行動也已經進行,許技科介紹,主要以珠三角9市及韶關、陽江、清遠、潮州、揭陽、云浮共15個地市為重點,線下和線上相結合,交叉檢查和自主檢查相結合。目前,第一輪對10個城市的監督幫扶正在開展。
近岸海域水質如何提升
海洋生態環境持續受到關注,近岸海域水質又與市民最為相關。今年春季,廣東近岸海域水質有所波動,接下來將如何應對?
省生態環境廳海洋生態環境處副處長張宇銘介紹,我省入海河流眾多,近岸海域水質受降雨和入海徑流等自然因素影響明顯,呈現出波動大的特點,“2024年春季近岸海域優良水質面積比例為87.6%,高于‘十四五’86%的水質目標,下一步將繼續推進近岸海域水質達優攻堅”。
一方面,生態環境部門將推進珠江口鄰近海域綜合治理攻堅,聚焦削減入海總氮,“一河一策”治理與管控入海河流總氮,識別總氮主要來源和重點關注區域,著力通過工程帶動削減總氮入河、入海排放量。
另一方面,深入排查、整治入海排污口,探索符合廣東的相關監督管理制度,并健全完善執法協作工作機制,聯合省海洋綜合執法總隊繼續開展“靖海2024”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專項執法行動,嚴厲打擊污染海洋環境、破壞海洋生態的違法行為。
美麗海灣建設進展如何
美麗海灣建設是“十四五”乃至今后一個時期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重點。
張宇銘介紹,廣東將全省近岸海域統籌劃分為59個海灣,其中2027年前重點推進27個美麗海灣建設。主要通過近岸海域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和岸灘環境整治等,并加大資金保障力度,開展海灣調查,編制省級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工作指南等推進。
目前,全省美麗海灣加速建設。汕頭青澳灣、深圳大鵬灣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今年珠海萬山群島、汕尾紅海灣和湛江金沙灣等繼續申報全國美麗海灣優秀案例。
“下一步,我們將結合全省59個海灣的資源稟賦和發展定位,在國家美麗海灣建設指標的基礎上,研究制定廣東省美麗海灣建設評價指標體系,籌備開展省級美麗海灣案例評定和優秀案例評選。”張宇銘表示,以此提升沿海地市建設美麗海灣的積極性,為廣東創建國家級“美麗海灣”做好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