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廣東省委關于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正式發布,為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廣東樣板,走出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廣東路徑劃定了“路線圖”。
作為省內首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惠州龍門是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重要參與者。當前,龍門正謀劃全面實施重點生態區域建設、森林資源保護管理、碳中和林業、高品質森林生態產品供給、森林城市群品質提升、林業助力鄉村振興六項行動計劃,把綠色理念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和全過程,繪就一幅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的美麗畫卷。
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3.91%
鏟土挖坑、彎腰扶苗、揮鍬填土、提水澆灌,新栽種的樹苗迎風挺立、舒展新綠,在和煦的陽光中展現出勃勃生機與無限春意。日前,龍門組織開展了以“推進綠美龍門生態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的全民愛綠植綠護綠行動?;顒又荚谝跃G美龍門為引領,高質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引導、發動更多人參與到義務植樹行動中來,讓好山、好水、好空氣助力龍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龍門全面實施全民愛綠植綠護綠行動,提升全民愛綠植綠護綠意識,扎實有效地開展義務植樹活動,生態優勢持續彰顯。過去一年,龍門建成高質量水源林1.37萬畝,新造林撫育1.16萬畝,桉樹改造1.14萬畝,林相改造152畝,復綠礦山185.55畝,義務植樹75萬株。為全面落實林長制,龍門還投資1.3億元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生態屏障(南昆山地帶森林保護修復)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2023年,全縣規劃建設義務植樹基地13個,面積2800畝,植樹207000株。得益于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龍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5.2%,森林覆蓋率73.91%,水和空氣質量常年排名全市第一。
除了開展義務植樹活動,龍門還創新生態文明建設新模式,踐行恢復性司法理念,探索建立了全市首個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基地。實踐基地占地670畝,集“生態修復、鄉村振興、成果展示、警示教育”等多功能于一體。自實踐基地建成以來,龍門充分發揮其功能效應,推動黨建示范、智慧共用、訴源治理、鄉村振興和科普教育等工作細化深入,提升了地區生態環境資源保護水平,維護了林業生態安全和林區秩序穩定。
結合城鄉一體綠美提升行動,龍門不斷增強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歸屬感,加快推進縣城濱江碧道綠化美化項目實施,打造濱江綠美景觀帶,提升濱江碧道森林景觀,為群眾休閑娛樂提供好去處。以“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為契機,龍門正謀劃依托沿增江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文化底蘊等優勢實施17宗文旅體項目,打造增江沿江文旅體經濟帶,呈現美麗的增江百里畫廊。鞏固提升“三生體驗·康養農旅”“生態田園·恬美瑤鄉”“愉悅龍門·工貿文旅”3條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帶建設成果,加快推進“百里風情·運動天堂”“古村古堡·夢里水鄉”2條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帶建設。
構建生態建設新格局
一直以來,良好的生態是龍門最大的優勢和最亮的底色。當前,龍門提出奮力建設綠色發展美麗幸福示范縣,“綠色”這一關鍵詞也被擺在首要位置。
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龍門明確提出,要積極響應綠美廣東號召,著力創建綠色發展示范區,完成粵港澳大灣區生態屏障(南昆山地帶森林保護修復)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建設。同時,扎實抓好林業資源管護,完成縣級林長制智慧平臺建設;建成高質量水源林1.28萬畝,森林撫育1萬畝,封山育林6500畝,完成桉樹改造2萬畝;加大古樹名木保護和瀕危古樹復壯力度,管控自然保護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等重點生態空間。此外,全力支持有條件的鎮街走好“紅色文化+綠色生態”的融合發展之路。
就如何持續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擦亮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龍門也作出長遠部署。到2027年底,龍門計劃完成林分優化提升15.42萬畝,森林撫育提升14.1萬畝,森林結構明顯改善,森林質量持續提高,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城鄉綠美環境顯著優化,綠色惠民、利民成效更加凸顯,自然保護地體系更加完善,創建全國自然保護地建設綜合示范縣成效明顯,綠美龍門生態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到2035年,全縣計劃完成林分優化提升25.32萬畝,森林撫育提升46.80萬畝,混交林比例達60%以上,森林結構更加優化,森林單位面積蓄積量大幅度提高,森林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顯著增強。屆時,多樹種、多層次、多色彩的森林植被將成為綠美龍門的鮮明底色,天藍、地綠、水清、景美的生態畫卷也成為美麗龍門的靚麗名片。
龍門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龍門將貫徹落實好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各項工作,遵循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人民至上、增進福祉,求真務實、科學綠化等基本原則,強化工作措施,進一步發揮綠美龍門生態建設綜合效益,構建綠美龍門生態建設新格局。
依托森林資源 助旅游業轉型升級
在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過程中,如何向綠色要發展引人關注,其中,與綠色生態聯系緊密的旅游業成為一個重要抓手。《廣東省森林旅游發展規劃(2021—2035)》預測,到2025年廣東森林旅游游客年總人數將達3億人次,綜合產值2000億元,到2035年廣東森林旅游游客年總人數將達5億人次,綜合產值4000億元。對于將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之一的龍門,也將目光放在森林文旅這條千億賽道上。
自2016年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以來,龍門加快推進旅游重點項目建設,大力拓展旅游發展空間,努力優化旅游產業結構,全力做好“森林度假、溫泉養生、田園風光、民俗風情”文章。按照全域旅游規劃指引,當地努力推動“全域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打造“一鎮一色”“一村一品”的旅游新亮點,有力推動了觀光旅游向休閑度假旅游轉型跨越,實現了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走出一條以“生態+品牌+公共+融合”驅動的全域旅游發展路徑,在全市旅游發展格局和全域旅游探索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龍門的溫泉跟森林資源是一流的,‘森林+溫泉’資源的組合,是粵港澳大灣區一種稀缺的康養旅游產品。”據龍門縣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龍門在發展旅游的過程中,一直在探索如何利用這樣的優勢旅游資源。接下來,龍門將以全域旅游規劃的實施為契機,繼續打造以“龍門十三湯、一湯一特色”為亮點的溫泉養生游,并持續推出“龍門十三湯三伏浴”特色養生旅游產品,打響“愉悅龍門、泉傾天下”龍門溫泉旅游形象。同時,依托“中國天然氧吧”“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等生態優勢,整合推廣以“避暑南昆山、自由森呼吸”為亮點的森林康養休閑游。
立足旅游產業發展基礎,龍門制定實施《龍門縣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16—2030)》,在繼承發展“兩核一圈一帶一軸”空間布局的基礎上,提出“一龍頭兩核心三組團”的“1+2+3”空間格局。“1”是以南昆山為發展龍頭,打造龍門全域旅游的“月亮工程”;“2”是建設龍城城市休閑核和永漢旅居集散核,形成兩核“中南呼應”之勢;“3”是建設環南昆山旅居組團、環縣城休閑組團及環桂峰山慢旅組團三個組團,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以南昆山為基點,龍門正積極推動環南昆山及縣域旅游發展,著力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康養旅居生活目的地,當好生態功能區綠色發展的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