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時分,海風徐來,惠東考洲洋畔的紅樹林隨風搖曳。鷺鳥驚飛、蝦蟹招搖,濱海灘涂里一幕幕生物多樣的生態美景頻頻上演。
6月8日是第15個“世界海洋日”和第16個“全國海洋宣傳日”,活動日主題是“保護海洋生態系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近年來,惠州跨步邁出經略海洋的腳步,堅持海岸帶綜合保護利用,構建起特色鮮明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同時,惠州直面考洲洋生態功能破壞的歷史欠賬問題,躬耕濱海灘涂種植紅樹林,花大力氣修復海洋生態系統,不斷厚植城市高質量發展底色。
數據顯示,自2013年以來,惠州過去10年共計籌措各類資金約1.5億元,共計完成紅樹林保護修復項目10個,累積完成紅樹林營造7600余畝。10年過去了,紅樹苗成林,生態蝶變,濱海村莊迎來了新變化,惠東因營造紅樹林得力在全省首創獲得207.65畝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獎勵,收獲新的發展希望。
當前,惠州發展進入新征程,濱海生態繪下新藍圖。2023年《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打造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建設目標,進一步擦亮惠州海洋生態名片,修復濱海紅樹林里的和諧生態盛景。
種樹10年籌資1.5億 海邊紅樹林增加7600余畝
經略海洋,生態海洋,281.4公里海岸線上處處是風景。
站在惠東縣黃埠鎮鹽洲島白沙村考洲洋畔的紅樹林濕地公園,登上觀鳥臺,放眼望去,層林盡染,鷺鳥棲息枝頭,村里頭一聲吆喝,百余只鷺鳥受到驚嚇振翅齊飛。
跨過鹽洲大橋,白沙村對岸的望京洲灘涂紅樹苗已長至成人高。沿著新吉鹽公路的彩色觀光道一直在海邊延伸,退潮時分,躲在樹林里的蝦蟹不時探頭覓食,彈涂魚則鼓起魚鰓驅趕誤入領地的小動物,演奏一曲和諧的生態交響曲。
這樣的場景不只是在白沙村、望京洲沿岸,在考洲洋畔的橫石灣、好招樓、罌公洲至赤岸海岸,在平海內港、范和港大鋪屯、蟹洲等近海灘涂,因為種植紅樹林帶來海域生態修復,生物多樣性重現的景觀已成常態。
這是當前惠東考洲洋畔稀松平常的一幀場景,也是惠州近年來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發力修復海洋生態、種植紅樹林的一個縮影。
據惠州市自然資源局整理的資料顯示,紅樹林分布在近海灘涂,是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特有的胎生木本植物群落,素有“海上森林”“海岸衛士”之稱。惠東考洲洋歷史上曾是粵東地區紅樹林的主要分布區,被譽為惠州“城市之腎”。但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圍海造田、圍塘養殖無序,污染加劇,大面積紅樹林被砍伐,生態調節功能幾近喪失,周邊群眾生產生活遭到了惡劣影響。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深入人心,加速修復濱海生態成為惠州各界共識。
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這項工作,2013年便提出要把考洲洋打造成全國最大紅樹林種植基地,引領著惠州紅樹林生態系統修復工作快速展開。今年,《惠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更是提出了打造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的建設目標,厚植城市生態底色,恢復濱海生態,再現惠東紅樹林生物多樣的和諧生態盛景。
據了解,在惠州市自然資源部門牽頭下,全市通過聯合多部門組建工作專班,編制實施《考洲洋紅樹林保護與發展規劃》,多措并舉籌措資金,一線調研督導項目建設,穩步推動著濱海生態修復項目高效實施,近海灘涂化身紅樹林的故事不斷上演。
作為海洋生態修復的主戰場,惠東濱海生態迎來立竿見影的新變化。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至今,惠州10年間共計籌措各類資金總額約1.5億元,先后完成紅樹林保護修復項目10個,累積完成紅樹林營造7600余畝。其中,2013年—2017年,惠東利用縣級財政資金逐年累計在考洲洋海域種植本土紅樹林近3000多畝;2019年—2021年,成功申請省級紅樹林生態修復資金開展惠東縣平海內港及范和港大埔屯海岸帶生態修復項目、惠東縣范和港大埔屯海岸帶生態修復項目、惠東縣考洲洋重點海灣整治項目。
“紅樹林里隱藏著一個神秘的海洋生態世界,對海洋生物有著神奇的魔力。”惠東縣自然資源局資源環境管理股股長吳劍平介紹,紅樹林種植之前,近海灘涂上還是一片光禿禿的,什么都沒有。項目一實施,紅樹苗一種下去,小魚小蝦小蟹就都跑過來筑巢安家,鷺鳥也都飛了回來,非常有意思。
考洲洋生態一度瀕臨失衡 紅樹林種植意義重大
別看考洲洋畔、紅樹林里生態景觀一派和諧,事實上,這些年在海里種樹并不順利。
“在2013年之前我們沒有什么概念,紅樹林要怎么種,項目怎么實施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在采訪過程中,惠東縣自然資源局海洋生態修復工作專班一工作人員就表示,工作說起來很簡單,就是種樹,但做起來,部門間協同、資金籌措、各類審批手續辦理以及項目施工建設等到處都是知識盲點。
最大的難處在什么地方?該工作人員則直言還是與村民的溝通。他介紹,審批、資金等問題雖然不容易,但基本都能有方法解決,大家抓緊學習掃盲就行,“可是,村民真的會指著鼻子罵啊。”他說。
如何算好近海生態這筆賬?是修復生態尋覓考洲洋的美好未來,還是死守短期利益看著考洲洋成為爛泥、死水?
“歷史上的考洲洋一直是惠州沿海的生態高地,有豐富的紅樹林、灘涂、鳥類和魚類等資源,但在10年前幾乎都被破壞殆盡,真的到了不破不立的地步。”惠東縣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余松慶介紹,考洲洋是紅海灣向內延伸的一個溺谷灣,半封閉,海水交互性本身就有限,真的到了不得不改變的時候了。
事實上,“靠海吃海”的村民早就發現了問題。鹽洲島白沙村委會主任林忠民講述,紅樹林面積減少,生態環境的變化對村民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漁業養殖產量下降,趕海蝦蟹數量急劇減少,海風海浪變大,“以前的老方法行不通了,是到做改變的時候了。”
在這種背景下,市縣多個單位組建的工作專班小組在規劃統領下,深入項目一線實地調研,認真聽取周邊鎮村村民群眾的意見,切實有效地解惑答疑,解決群眾難題。協同屬地政府和村委共同協調推進項目前期工作,將消失的紅樹林一棵一棵種植回來,恢復濱海瀕臨失衡的生態環境。
但這只是困難中的一個,進入項目建設環節,紅樹林育種、種植等問題又出現了。
“以為就是種樹,采購了樹苗,想當然地就干了,結果種完沒幾天,黃了一大半。”廣東添莉環境建設工程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俞炳中回憶起在考洲洋最初做項目的時候介紹,都是對照種植規范要求做的,但沒有考慮每片海域的潮水高度、海水鹽度、溫度等都是有差異的,在過程中交了學費。
俞炳中介紹,此后就很少采購苗木,而是到老紅樹林采種,收集本土樹種的種子,自行研發育種流程工藝。“開始樹種的出芽率和成苗率都只有三四成,通過反復實驗、精細流程,現在已經出苗率可以達到九成”。
與此同時,在生態修復項目實施過程中,死苗的情況也大幅減少。“實施的項目多了,就能在實踐中總結經驗了。”俞炳中笑稱,充分參考種植規范要求,用最土的方法找經驗,選取每個項目樹苗長得最好的一塊地,分析其堆泥的高度坡度、海水鹽度溫度、潮水淹沒情況以及苗木大小等,然后復制經驗。
紅樹林化身“金樹林” 生態環境改善讓村莊變樣
從老樹林砍伐殆盡,所剩無幾,到深耕10年,紅樹苗在考洲洋、范和港等近海岸茁壯成長,臨近的濱海村莊也迎來了新變化。
進省道387過鹽洲大橋進入鹽洲島,直至鹽洲濕地公園的道路兩旁,鑫怡旅館、鷺相逢民宿以及碧海漁村等民宿、餐飲門店林立。
“站在觀景臺放眼望去,海上森林延綿幾公里,鷺鳥齊飛和蝦蟹成群,海風徐來,涼爽沁心。”林忠民介紹,隨著紅樹林面積的不斷擴大,鹽洲島沿岸的海洋生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海水的水質也變好了。
生態環境變美了,來往旅游的人也多了起來。
“陽光沙灘很常見,但紅樹林的生態奇景就不多見了。”在白沙村采訪時遇到了帶著雙胞胎兒子前來旅游打卡的劉女士。在逛完一圈后,來自東北的李女士介紹,自己在惠州巽寮灣買了房子,每年都會帶家人過來住一陣子。“看慣了沙灘,來紅樹林里走一走別有一番風味。尤其是小孩子,看到魚蝦蟹更是興奮。”
“以前都是養殖和打魚,現在開餐館、做民宿,漁船忙時作業,閑時載客出海觀光,大家營生的方式變多了。”白沙村一名村民講述,在種植紅樹林時,村里的出海水道和漁船停泊口都有預留,隨著紅樹苗長成林,前來乘船出游觀看紅樹林生態景觀的人越來越多了。
生態蝶變,游人如織,地方經濟迎來立竿見影的變化。據惠東縣黃埠鎮公布的數據顯示,隨著區域整體開發紅樹林濕地公園、黃埠黑排角地質公園、西沖楊屋沙灘等觀光景點,商貿旅游快速發展,2022年累計接待游客190萬人次,旅游營業收入7.6億元。
村莊面貌變美了,掙錢的路子活了,村民收入也增加了,紅樹林慢慢變成了村民的“金樹林”。
據了解,即使是在紅樹林種植之初備受村民擔心的漁業養殖,水質的改變也帶來了養殖產品品相的提升。“養殖面積變少了,但是品質變好了,單價比以前賣得高,更受客戶歡迎了。”望京洲海域附近的養殖戶謝叔這樣介紹。
不只是附近村民的生產生活,紅樹林變身“金樹林”的故事還在拓展城市產業空間方面有了新成果。
惠州市自然資源局生態修復和礦產管理科科長高琦介紹,今年2月,在全市2020年以來完成的3304畝紅樹林營造面積中,有2076畝新營造紅樹林通過省級核查標準,獲得省自然資源廳207畝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獎勵。“這讓惠東成為全省首個獲得省級造林獎勵用地指標的縣區,切實為惠州的產業發展擴展了新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紅樹林的綜合價值將得到有效挖掘。以好招樓濕地公園為例,公園規劃總規模8000畝,分三期建設,將打造以紅樹林生態保育為主,集濕地生態系統、生態多樣性保護和恢復與科研檢測、科普宣教、生態旅游及濕地文化體驗于一體的全國性濕地公園,打造廣東濱海生態示范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