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去大廳辦理水電燃氣業務,疫情防控期間怎么預約?”近日,江門市民劉奶奶撥通了12345政府服務熱線。電話的另一頭,工作人員得知劉奶奶年事已高,馬上幫她預約,并主動引導她辦理好業務。
自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江門針對老年人、殘疾人等社會特殊群體不懂線上辦、窗口辦事難、腿腳跑不動等痛點堵點,推出多項便民的“保姆式”服務,協助他們跨越“數字鴻溝”。
為群眾辦實事,關鍵要突出一個“實”字。今年以來,江門在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全面梳理五大領域100項民生實事和一大批“民生微實事”,形成工作清單和行動方案,由市四套班子領導掛帥上下聯動、統籌推動落實。
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數據顯示,截至10月15日,江門市、縣兩級共推出民生實事和“民生微實事”4610項,已完成4354項,完成率94.45%。
農村集中供水 逾8萬人受益
“水清了,飯香了,日子更甜了。”走進江門開平市赤水鎮步欄村,村民李宇權十分感慨。“還記得今年3月中旬,村里剛通上自來水時,我喝上第一口自來水時的心情。按理來說,水是沒有味道的,但喝下第一口后,我卻感受到自來水的味道是甜的。”李宇權說。
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實現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蓋是老百姓最關心的民生問題之一。自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江門以“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出發點,積極推進全市農村集中供水全覆蓋,打通飲水安全“最后一公里”,讓群眾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為此,江門市迅速成立了全市農村集中供水全覆蓋攻堅工作領導小組,創新供水機制,引導社會資本參與,推動各市區攻堅克難。“我們將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蓋列入‘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工作清單,并成立工作專班,以問題為導向,定期組織現場檢查和技術指導,破解了長期以來村民的飲水安全問題。”江門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以鶴山市鳳凰水務有限公司為例,該企業長期擔負雙合鎮近2萬人口的供水任務,原本其取水水源點為宅梧鎮的虹嶺水庫。“但虹嶺水庫同時負責宅梧鎮和雙合鎮的供水,并兼有宅梧鎮4000多畝農田的灌溉任務。”該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上述兩個鎮用水量不斷增加,虹嶺水庫的供水壓力很大。遇到枯水年份時,當地居民生活供水水量難以保障。
“我們結合開平市鎮海大型水庫部分庫區位于鶴山雙合鎮行政區域內的實際情況,協調開平、鶴山兩地市政府和水利部門研究謀劃,達成從開平市鎮海水庫調水到鶴山市雙合鎮的取水方案,并開展取水工程建設。”江門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5月,該工程進入試運行階段,正式向雙合鎮全鎮供水,解決了雙合鎮群眾自來水水量保證率不足、水質不夠理想等問題。
自來水流進百姓家,澆灌出百姓幸福生活之花。目前,臺山市、開平市、鶴山市、恩平市已基本完成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全覆蓋工程建設或提質增效任務,各工程已進入試運行階段。江門市共計完成覆蓋集中供水或舊管網提質增效自然村478條,受益人口達8.24萬人。恩平市中禾村村民張衛民每天早上起來都要先泡一壺茶,“自從用上了自來水,泡的茶味道都正了,喝得也更安心了。”
農村養老機構醫養結合全覆蓋
“住在這里很舒心,醫生、護士每天都來巡房,看看我們有沒有不舒服。”陽光正好,居住在江門臺山市端芬鎮衛生院醫養融合中心的老人李福英,走出了房間,享受護工送來的午餐。“有什么需求,告訴護士,他們都會盡量滿足我們。”
為推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走深走實,江門根據農村養老服務實際,實施鄉鎮衛生院與敬老院“兩院一體”管理,由鄉鎮衛生院運營管理敬老院,形成以鄉鎮衛生院為主導,養老服務與醫療服務共融發展的醫養結合新模式,積極探索打造農村醫養結合服務樣板。
端芬鎮衛生院院長許國斌介紹,目前,醫養融合中心有45名老人入住,其中特困人員8人。中心以開展護理養老為主,中醫科、內科醫療業務為輔,實行“醫康護養”全面管理的模式,同時利用家庭醫生上門探訪體檢,為全鎮250多名特困老人居家養老開展服務。
此前,江門市印發了《江門市推進康養服務發展若干措施》,明確支持鄉鎮衛生院和敬老院“兩院一體”發展,鼓勵醫療機構探索盤活現有資源,承擔更多醫養結合工作,不斷提升醫養結合服務能力。
“兩院一體”后,堅持“兩個不變”,落實一體管理。敬老院公辦和兜底性質不變,實現有意愿入住的特困人員100%集中供養;政策支持及經費來源不變,繼續保持兜底保障服務。同時,醫養資源整合優化后,敬老院在無須建設醫務室、配備醫務人員、購置醫療設備的情況下,實現醫療服務功能,既補齊了敬老院在醫療服務上的“短板”,也促進基層衛生院綜合服務能力提升。
“兩院一體”的高效運作,便于結合老人需求在衛生院和敬老院之間及時切換,實現從“老有所養”到“老有頤養”。
對急需醫療救治的入住老人,由醫護人員及時將老人轉往衛生院進行系統治療,其治療費用實現醫保報銷;病情穩定后再次轉入敬老院(養老區)生活,持續給予康復護理和生活照料,有效打通了衛生院與敬老院之間的“圍墻”。
以獲得2020年“全國敬老文明號”稱號的臺山市端芬鎮衛生院醫養融合中心為例,醫療團隊為院內老人提供全方位的養護照料服務,如生活照料、健康評估、健康檔案、查房巡視、保健教育等,在幫助老人實現老有所養的同時,實現老有良醫。
截至今年8月,江門備案運營的60家農村敬老院通過不同方式配備了醫療服務,養老機構醫養結合覆蓋率100%,真正做到老有所醫、老有所養,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首推22項“跨境全省通辦”服務
今年4月,“江門—澳門跨境通辦政務服務專區”在澳門揭牌啟用,成為全國首個地級市政府設在境外的綜合性政務服務專區。該專區啟用后,澳門市民在“家門口”即可辦理301項江門政務服務。
設立“江門—澳門跨境通辦政務服務專區”,是江門圍繞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深化政務服務改革的一個縮影。作為中國僑都,江門充分發揮毗鄰港澳的優勢,不斷加大與港澳在政務服務領域的合作力度,提高跨境政務服務事項便利度,搶抓“雙區”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的重大機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建設。
其中,江門在全省首推22項“跨境全省通辦”服務,并聯合澳門四大商業銀行將人社服務點延伸到銀行網點,江門人社澳門服務點增設到28個。為進一步擴大受眾面,提升服務效能,江門又在香港掛牌設立“江門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香港服務點”,今后香港居民在“家門口”即可辦理江門乃至廣東省范圍內高頻人社業務。
對此,銀湖灣健康港(澳門)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卓重賢頗有感觸。他認為,對澳門企業來說,如何融入大灣區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江門這些年在便民、便企等領域推出的創新舉措,給我們打了一針‘強心劑’。”
除了加快江港澳三地在政務服務領域的合作,江門在政務服務“灣區通辦”方面也取得了不少突破,營商環境明顯提升。
以蓬江區為例,該區以各類市場主體和廣大人民群眾異地辦事需求為導向,梳理多個領域高頻政務服務事項,不斷優化“多地聯辦”,打破“數據壁壘”,有效解決了異地辦事“來回跑”“折返跑”的問題。“目前,蓬江區已實現與深圳市寶安區185個事項、佛山市順德區150個事項、廣州市天河區190個事項‘灣區通辦’。”蓬江區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
不難發現,在持續的探索中,江門始終聚焦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辦事“痛點”,推動全市政務服務改革不斷走向縱深。接下來,江門還將深入推進“港澳融合”工程,強化與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推進跨境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深化與港澳公共服務領域合作,引入港澳市場化國際化服務理念、服務標準,實施“清單式”管理為港澳資企業排憂解難,吸引更多港澳青年前來江門學習、就業、創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