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旭希(右一)與村民吳日來交談,了解穩村番薯生長銷售情況。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走進湛江吳川市黃坡鎮穩村,一棟棟小洋樓整齊林立,基礎設施一應俱全,田野里番薯苗和水稻生機勃勃。
穩村蝶變,記錄了駐村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隊長湯旭希開辟脫貧致富路的艱辛歷程。今年是湯旭希在穩村扶貧的第六個年頭,日前,他獲評“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湯旭希對穩村番薯情有獨鐘。在他的努力下,曾經不值錢的“土疙瘩”搖身一變,成了脫貧致富的“金餑餑”。
萬事開頭難。2016年5月,湯旭希被派往穩村扶貧。當時,穩村經濟發展落后,村集體年收入僅6000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6000元。
地處出海口的穩村只有低洼、酸咸、人均僅三分的耕地,脫貧難度之大可想而知。針對開發困境,湯旭希多番深入調研,最終將脫貧的希望寄托在皮薄肉多、口感松糯綿軟的穩村番薯上。
在扶貧經費未到位時,湯旭希刷個人信用卡注冊“穩田香”“穩村番薯”商標,巧用綠色產業、品牌戰略、電商銷售、媒體宣傳、市場規律“五枚金鑰匙”,發展特色產業,助力村民脫貧致富。
上展會、進超市、入倉庫,既當管理者、銷售員,又當搬運工、運輸員……功夫不負有心人,短短幾年間,“穩村番薯”一躍成為“湛江十大扶貧明星產品”“最受歡迎的湛江名牌番薯”。
去年7月,為鞏固脫貧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依托品牌效應,穩村引進投資400多萬元建立穩田香食品有限公司,“倒蒸地瓜”等深加工產品受市場青睞。在第二屆吳川消費扶貧月暨穩村番薯文化節上,就有近5萬箱“穩村番薯”及“穩田香”深加工系列產品被認購。
連續5年,穩村實現村集體、貧困戶、全村種植戶“三增收”。去年,穩村村集體收入55.38萬元,比2015年增長91倍,村民和貧困人口人均收入均超過2萬元。
面對人多地少難題,湯旭希探索出“租地種植”新模式,鼓勵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向村里租地種植,并為其提供所有生產資料,每年人均增收6000—7000元。
湯旭希發現,穩村碎片化的種植模式無法形成規模效應。此外,因缺乏品牌包裝意識,農產品價值無法得到最大程度的體現。在湯旭希的牽頭下,“‘村集體+貧困戶’合作社”新模式應運而生。村經濟聯合社和27戶貧困戶聯合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向農戶收購番薯,并實行品牌化管理。合作社將利潤按章程分紅,讓貧困戶享受紅利當股東,村集體收入也有了保障。
穩村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實現振興?湯旭希的眼光落在了周邊的7個行政村上,推動當地黨委政府開展以產業、交通、水利、治安、醫療、文化、黨建為主要內容的“七村七共享”區域連片鄉村振興行動,并把鑒江濕地田園綜合體項目納入吳川市重點建設項目,規劃總投資16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