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唐。圖片來源:南方+客戶端
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汕尾市陸河縣河田鎮布金村黨支部書記陳佩唐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2011年,在外打拼的陳佩唐不顧親朋好友的反對,回到封閉落后的小山村,帶領父老鄉親脫貧奔康。
“很激動,很興奮,也很榮幸。”談及殊榮,陳佩唐說,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今后他將繼續帶領村民在鄉村振興工作中探索前進,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村里“臟亂差”成為過去時
走進布金村,滿目皆綠、阡陌交連的田野上,一座座農房錯落有致點綴其間,房前屋后干凈整潔,硬底化道路從村中繞過,園林涼亭與綠樹紅花相映成景。
提到陳佩唐,村民有說不完的往事:陳佩唐回到布金村后,解決了布金埔上寨與山口自然村因歷史土地糾紛的百年恩怨;2011年帶領布金村貧困戶種植馬鈴薯木薯,讓貧困戶增收脫貧;籌資80多萬元對布金小學進行全面改造升級,使原來落后的小學變成現代化標準學校,使原來不愿意在村就讀的學生回來上學;2014年籌資新建黨群服務中心,改善了工作環境,方便了群眾辦事;奮戰370天、籌集150萬元建成村自來水廠,讓全村村民免費喝上“放心水”……
最讓村民感慨的是,布金村在陸河縣率先實施了農村垃圾清運,早晚兩次專車專人搖鈴收集,做到垃圾不落地,原來的“臟亂差”徹底成為過去時。
“這里以前是個垃圾堆,柴草亂堆亂放,還有臭氣熏天的旱廁,衛生很差,沒想到現在一整治變得這么漂亮。”作為土生土長的布金村人,陳麗梅對近年來村容村貌的巨大變化感觸頗深。她說,2019年村里召開村民代表大會,陳佩唐動員村民將這塊面積800多平方米的垃圾堆和柴草垛改造成了寬敞平坦的健身廣場。
自“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開展以來,布金村共清理村巷道及生產工具、建筑垃圾亂堆亂放102處380噸,清理房前屋后和村巷道雜草雜物、積存垃圾135處76噸,清理池塘溝渠淤泥、漂浮物和障礙90處125噸,拆除危舊房、廢棄豬牛欄及露天廁所茅房45間1300平方米,完成公共廁所建設2個,實行清舊補綠、拆舊建綠38處,空地用竹籬笆或柵欄圍欄150處,所有自然村都實行了人畜分離、禽畜集中圈養。
數據的背后,是村干部一次又一次的“軟磨硬泡”。“做村民思想工作就是要磨嘴皮子,這里民風很淳樸,只要你設身處地為村民考慮,他們都能理解。陳佩唐說,怎么讓村民實實在在享受到環境改變帶來的好處,從心底里支持人居環境整治才是關鍵。
200多畝土地良性流轉
回村之前,陳佩唐在深圳做工程。經歷過市場洗禮的陳佩唐清楚,如果沒有產業支撐,農村就很難實現“美麗經濟”。
考慮到布金村距離縣城只有5公里,發展工業不現實,陳佩唐瞄準現代化農業,開辦葡萄產業園。“我們的土壤拿去權威部門檢測過,土質非常好,日曬條件也很好。”陳佩唐說。
從2018年開始,布金村陸續實現土地良性流轉200多畝,以“土地入股+農戶就業+效益分紅”的模式,引進陽光玫瑰葡萄園,為當時的貧困戶和其他農戶提供穩定就業崗位25個,零散就業崗位50至100個,解決當時貧困戶就業的同時使本村剩余勞動力靈活就業。兩年來,全村共140戶農戶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參與該項目,土地流轉年收益約18萬元,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就業薪酬和項目收益分紅等實現戶增收4萬元左右,人均增收3000元,村集體每年可獲分紅收益30萬元。
在糧食生產上,布金村大力推進土地不丟荒,陳佩唐帶領村民耕作水稻,全村水稻年產量由原60余萬斤增加到2020年90余萬斤,增產30多萬斤,打造了布金特色農產品品牌——布金大米。
談及放棄深圳的發展機會回到村里工作的感受,陳佩唐坦言,外面的機會肯定要大一些,但村里的發展,作為在外闖蕩過的年輕人,他要扛起責任。
陳佩唐表示,今后他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帶領村民接續奮斗,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開啟美麗鄉村建設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