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莞市中心廣場,兩條紅色絲帶攀升環繞,這座名為“紐帶”的雕塑身后,是東莞市行政辦事中心大樓。樓內,東莞市人民政府經濟協作辦公室(以下簡稱“東莞市經協辦”)的工作人員又開始著手安排下一輪幫扶工作。
從2016年開始,東莞參與對口幫扶云南昭通市的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幫扶韶關、揭陽市的省內精準扶貧工作,其間合計派出扶貧干部818名、柔性支援人才586人。如今,昭通幾乎家家住進安置新房,就近務工讓生活有了保障;韶關、揭陽村村有了特色產業,鄉容村貌煥然一新。
牽線搭橋完善幫扶網絡
幫扶雙方如何對接,東西部幫扶資源如何流通?東莞市經協辦成為嫁接兩地的橋梁。為了匯聚東莞各方力量,有效對接需求,東莞市經協辦的工作關系網從原國務院扶貧辦、省扶貧辦、對口幫扶地扶貧業務主管部門延伸到本地32個鎮街和50多個市直單位、市屬企業。
3個科室、18名工作人員,多年來一個個數據和問題的收集、分析、反饋、整改,一個個幫扶措施和典型經驗的謀劃、部署、實施、總結,都在這個小群體內完成。從干部選派、資金安排到貧困戶穩崗就業和消費扶貧等各項工作都在相關部門配合下一一落實。
“我們這里不僅是扶貧工作的指揮部,也是前方扶貧干部隊伍的后勤保障部,疫情期間要做到扶貧工作和疫情防控兩不誤。”東莞市經協辦主任陳慧貞說,收官之年任務的艱巨性和緊迫感,讓扶貧干部的心提到嗓子眼,“政府號召疫情期間減少外出,但是扶貧工作不能停,扶貧干部提前結束春節假期迅速返崗,我們既要保護大家的健康安全,還要為貧困地區想方設法籌措防疫物資。”
在韶關、揭陽,東莞市經協辦聯合東莞市委組織部號召全市400多名派駐兩地的扶貧干部迅速返崗,幫助當地穩定疫情。在云南昭通,首家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在疫情期間高效落地,首批20萬只口罩在10天時間里全部生產出來,機器24小時運作,工人三班倒,這樣的工作效率為昭通當地防疫物資匱乏解了燃眉之急。
烏蒙山深處奏響“大合唱”
國家掛牌督戰村是扶貧工作的“難中之難”,而在昭通市鎮雄縣,就有96個國家掛牌督戰村,占全國總量的十分之一。啃下鎮雄脫貧的“硬骨頭”,是東莞完成任務的一大步。
“鎮雄貧困面大、比例高,山區自然條件差,貧困戶中老弱病殘人數相對比較多、交通相對閉塞,任務艱巨。”經常前往昭通出差的工作人員金林曠回憶道。
去年4月,一份《東莞市東西部扶貧協作全面加力行動方案》印發,聚焦國家掛牌督戰的鎮雄縣及其96個貧困村,東莞決定加力加碼,發動全市32個鎮街,組織214個企業和18個社會組織結對幫扶。烏蒙山深處,一場眾志成城的脫貧攻堅決戰決勝“大合唱”奏響。水務系統送來了裝水表工程,民政系統帶來了社工心理輔導,交投公司幫忙美化道路……在社會各界攜手支持下,鎮雄貧困村村均投入51.48萬元,實施項目181個,通過產業聯村、項目帶村、捐贈幫村等手段,當地順利脫貧。
截至去年底,東莞對口幫扶的云南省昭通市874個貧困村82.18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出列,6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實現摘帽;省內精準幫扶的韶關、揭陽兩市323個相對貧困村5.17萬相對貧困人口全部實現穩定脫貧出列。“接下來,我們有信心、有決心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工作中做出新的擔當,創造新的致富經驗。”陳慧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