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宇鏗(左)與茶樹種植扶貧項目現場管護人員溝通茶樹撫育情況。圖片來源:南方+客戶端
在參加完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后,廣州交投集團派駐梅州市五華縣棉洋鎮竹坑村駐村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隊長岑宇鏗,繼續活躍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一線。
在2月25日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岑宇鏗榮獲了“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表彰大會開完了,我們沒有任何理由驕傲自滿、松勁歇腳,必須乘勢而上。”他說。
這名來自廣州國企的扶貧老將,與“全國扶貧日”同天生日,“天生”與扶貧結下了不解之緣。12年來,岑宇鏗三度駐村,足跡遍布珠三角、粵西和粵東,從而立之年到不惑之年,他把自己的黃金歲月奉獻給了扶貧第一線。
育產業促增收拓消費扶貧渠道
自2009年始,岑宇鏗歷任廣州增城官塘村黨支部副書記、湛江雷州市企水鎮塘頭村駐村黨支部副書記、梅州五華縣棉洋鎮竹坑村駐村第一書記。“我來自農村,如今用另一種身份回到農村,幫助他們掌握謀生技能,非常有意義。”飲水思源,岑宇鏗懷著這份初心扎根農村,兒時的生活提供了寶貴而實用的經驗,植根于靈魂的鄉土情懷轉化為對扶貧事業的熱愛與責任。
發展產業促增收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岑宇鏗從海南為雷州市企水鎮田頭村、塘頭村引入新品種“千禧”圣女果,成為當地主導產業,每畝利潤達2萬元。在梅州,他帶領扶貧工作隊種植840余畝茶葉,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為3個村2萬多名村民找到脫貧致富的金鑰匙;在500畝松樹林中建成4200多平方米養雞基地,為貧困戶實現分紅100余萬元。
為擴展農產品銷售渠道,同時讓種植戶掌握市場“一手信息”,2014年3月,岑宇鏗在淘寶網開設了全國首家扶貧農產品專營網店,率先探索“電商扶貧”;線下,他奔走在廣州與扶貧地之間,蹲守廣州江南果蔬批發市場了解農產品價格和渠道,自費前往外省市水果批發市場對接。
后來,他開設的電商扶貧網店升級成為廣州幫扶湛江95個村的扶貧農產品專營店,為農產品打開了新的銷路。去年,在廣梅指揮部、廣州交投集團的指導下,他帶隊在廣州北三環高速新安服務區建立的“駐村人+扶貧館”正式開業,成為廣東省首個高速公路服務區全域扶貧消費平臺。開業以來,扶貧館銷售扶貧農產品600余萬元,帶動線上銷售120余萬元,推動社會各界認購扶貧產品達1500萬元。
綜合施策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在扶貧路上行走十數年,岑宇鏗看得更遠,“實現精準脫貧需要綜合施策,農業種養只是扶貧方式之一,激發農戶脫貧的內生動力,才能鞏固脫貧成果,避免返貧。”
扶貧先扶志。除了幫助當地發展產業之外,岑宇鏗在轉變村民的思想觀念上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幫助農戶培養良好的家風家教。在挨家挨戶的走訪中,他總會留意農戶家中孩子是否愛學習、懂禮貌、承擔家務,發現問題及時給予糾正,一點一滴潛移默化引導農戶重視孩子教育、培育積極上進的精神面貌。
“幫扶貧困群眾脫貧是一個綜合施策的過程,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側重點,解決基本溫飽、教育、醫療、住房保障后,就需要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正面激勵。”岑宇鏗說道。
在他看來,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該村的發展水平。“要選好領頭雁,發揮好作用。”岑宇鏗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竹坑村黨總支書記張培漢便是一個例子。張培漢原是竹坑村的村醫,只要竹坑村或鄰近村的村民有困難,他都堅持送醫到家,這種“為人民服務”的意識被岑宇鏗“看中”,岑宇鏗經過與鎮黨委積極溝通,張培漢擔任竹坑村黨總支書記。張培漢上任三個月,就推動了當地群眾多年來“急難愁盼”的沿河路建設項目正式動工。
今年大年初七剛過,岑宇鏗匆匆忙忙回到了竹坑村,“許多外出打工的村民僅在過年時回家,我們需要趁此時機了解掌握脫貧戶家庭收入的變化、就業崗位是否穩定、小孩教育保障、患病村民的醫療保障等情況。”
“目前我們正協調鎮、村商討扶貧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方案,考慮引入專業的運營團隊接管。”如今,岑宇鏗操心著扶貧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培育農村基層黨組織新人、整理扶貧檔案等工作,為扶貧工作隊退出后脫貧成果的維護打基礎。
“征途漫漫,惟有奮斗。十載扶貧路,讓我深刻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信心與決心。”岑宇鏗說,“今后,無論身處何地、變換何種角色,我會繼續堅守為農村事業奮斗的初心和使命。哪里有需要,我就戰斗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