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延偉是中國散裂中子源主要負責人之一。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落戶于廣東省東莞市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是“十二五”重點建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也是我國首臺、世界第四臺脈沖式散裂中子源。大科學工程建設,涉及大量關鍵技術攻關,離不開每一位團隊成員的付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東莞研究部(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主任陳延偉,是自2006年選址便跟進項目的最早參與者之一。日前,陳延偉獲評廣東省優秀共產黨員。
“協作”和“傳承”,是陳延偉接受采訪時提到最多的兩個詞,“建設大科學工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離不開團隊的協作,更需要傳承老一輩科學家的科研精神與情懷”。
探索異地工程黨建經驗
異地建設,意味著要克服重重困難。初期條件艱苦,100多人的團隊從北京來到東莞。除了工程建設上需要從零開始外,與家人長期聚少離多,是大多數人面臨的一大難題。
作為中國散裂中子源主要負責人之一,陳延偉自然也不例外,每年春節等節假日,基本都在建設現場度過。
“這么多年走過來,很多人克服了困難,更加覺得這個項目應該齊心協力去做,而且要努力把它做好。”陳延偉說。
隨著工程建設的不斷推進,全國各地的人才加入到團隊,成員涵蓋老中青三代人。在對青年人的培養中,陳延偉關注到他們的成長性和可塑性。陳延偉認為,科研工作者更需要情懷,希望青年一代能夠向老一輩科學家學習。
在多年的異地建設中,陳延偉所在的東莞研究部黨總支努力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異地工程黨建經驗,充分發揮黨建工作對大科學工程的引領與推動作用。2019年7月,中國散裂中子源園區成為中國科學院首個設立在國家大科學裝置上的黨員主題教育基地。
“異地工程黨建,需要因地制宜,要充分發揮廣東特點來加強學習。”陳延偉擔起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組織團隊去到適合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地方學習,推動黨建工作。
項目建設一做就是十幾年
從項目籌備、選址、立項、工程建設到建成后開放運行,至今已有十余年的時間。
“工程建設真的很苦,因為它并不是立馬見效的產品,而是一做就要十幾年,需要沉下心來完成一遍遍調試。”陳延偉說。
2017年,中國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順利獲得中子束流。2018年8月,中國散裂中子源順利通過裝置國家驗收,設備國產化率超過90%。驗收委員會專家評價,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各項指標均達到或優于批復的驗收指標,裝置整體設計先進,研制設備質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3臺譜儀綜合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運行以來,陳延偉主抓運行工作,支持國內外科研與工業界的課題,推動中國散裂中子源成為我國材料科學技術、物理、化學化工、生命科學、資源環境和新能源等學科的先進、功能強大的科研平臺。
“我們每年面向公眾設置開放日,承擔科普工作,讓公眾在現場感受大科學裝置的力量。”陳延偉認為,“一方面能夠對公眾進行科學教育,同時也是國家科學力量的展示。”
此外,陳延偉還牽頭推動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南方先進光源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布局建設,為粵港澳大灣區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和發展貢獻了積極的力量。
“未來的道路很長,作為科研工作者,要時刻意識到肩負的職責和使命,更要能夠踏下心來努力做事。”陳延偉常常以此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