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首頁 > 要聞動態 > 政務專題 >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 回望?奮斗之路

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出800多名農運骨干 掀起大革命時期中國農民運動高潮

時間 : 2021-05-26 16:11:10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農講所.jpg

廣州農講所紀念館大門。圖片來源:南方+客戶端

  廣州中山四路兩旁,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一片典雅莊重的古建筑群安靜地坐落其間:紅墻黃瓦、殿檐斗拱、泮池拱橋……在婆娑綠樹掩映之下,一磚一瓦都煥發著動人的生機。

  每逢春天,欞星門旁兩株高大的木棉樹,枝頭總是紅艷似火,如燭如炬。95年前,毛澤東同志在這里主辦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也如同黑夜里燃起的一把火,全國有志青年紛至沓來,照亮了中國革命的征途。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里堪稱大革命時期中國農民運動的搖籃,培養出大批農民運動骨干。他們前赴后繼,將革命的火種播撒到全國各地。

  1953年,在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的基礎上,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下稱“農講所”)舊址紀念館落成,曾任教員的周恩來總理親自為紀念館題名。

  時光雖逝,走進農講所的欞星門,人們依然可以再次回到歷史原點,走進那段風云激蕩的崢嶸歲月,感悟中國共產黨人不變的初心。

  “文武兼修”培養農運人才

  在羊城二月溫暖的空氣里,火紅的木棉花已然傲立枝頭。“毛澤東同志主辦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16個大字在晨光中熠熠生輝。

  由廣州農講所紀念館黨支部書記黃廣宇引路,跨過泮池的拱橋,從大成門拾級而上。展廳里,根據資料復原的課桌、書架、床鋪,簡樸整齊如昨。

  “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不起來參加并擁護國民革命,國民革命不會成功”,毛澤東當年鏗鏘有力的論斷,擲地有聲。中國共產黨對農民運動的認識也在實踐中不斷深化。

  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實現后,為適應農運發展的需要,在彭湃等共產黨員積極倡議和推動下,以“養成農民運動之指導人才”為宗旨的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正式開辦。

  從1924年7月到1926年9月,廣州農講所共舉辦過6屆。“為了配合即將進行的北伐戰爭,發展全國農民運動,第六屆農講所擴大了招生的人數和范圍,成為辦學時間最長、招生規模最大的一屆。”黃廣宇說。

  來自全國20個省區的327名學員紛至沓來,所址也遷進了占地寬廣的番禺學宮。始建于明洪武三年的番禺學宮,在明清時期曾是培養儒家生員和祭祀孔子的地方,有著“嶺南第一學府”的美譽。

  農講所將大成門間隔成教務部、值星室、庶務部。正后方的大成殿和崇圣殿,分別用作學員們的課堂和膳堂。周恩來、彭湃、蕭楚女、惲代英等都曾在此留下揮斥方遒的風姿。瑯瑯書聲仿佛還在大成殿里回蕩。

  步入第一展廳,巨幅油畫《毛澤東在講課》映入眼簾。意氣風發的毛澤東正比劃著手勢,分析中國的階級關系。學員們神采奕奕的眼神里,流露出對未來新中國的憧憬與向往。

  當年的課表顯示,第六屆農講所課程有25門之多,內容涵蓋農民問題的革命理論、中外歷史和社會政治經濟等,軍事訓練占到了總課時的三成。毛澤東負責《中國農民問題》《農村教育》《地理》等三門課程。

  重視理論聯系實際,是農講所教學的一大特色。學員們先后到韶關曲江縣農會、海豐等地實習調研,還旁聽了廣東第二次全省農民代表大會。同時,農講所按不同省、區將學員組成13個農民問題研究會,對36個項目展開深入調查。后來,這些調查材料被編進《農民問題叢刊》,在宣傳革命思想、提供政策指導、介紹農運經驗和傳播知識信息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農民問題叢刊》也成為農講所沉甸甸的“鎮館之寶”。

  近1/4學員為革命獻身

  從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一共舉辦6屆,培養了800多名農民運動骨干。他們畢業后奔赴全國各地,宣傳農運理論,發展黨的組織,成立農民協會,推動全國農民運動發展,燃起革命的星星之火。

  “他們參照廣州農講所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在全國各地開辦各種農講所、農訓班或農軍學校,為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提供了人才儲備。廣州農講所也因此贏得‘中國農講所的母校’的美譽。”黃廣宇補充道。

  農講所學員的身影一直活躍在中國革命的舞臺上。在艱苦卓絕的革命生涯中,將近1/4學員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韋拔群、黃學增、毛澤民、韓永祿等200多個不朽的名字,永遠鐫刻在中國革命偉業的豐碑上。

  為尋求革命真理,第五屆農講所學員譚作舟只身負笈廣州。從農講所畢業后,他在家鄉陽江建立了當地最早的農會。1927年,譚作舟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被捕,次年英勇就義,年僅26歲。

  農講所第二展廳里,陳列著譚作舟獄中寫給五弟的家書。斑斑筆跡里,依然讀到這位年輕革命者的心聲。“我既至于此,惟有樂天知命而已耳。”共產黨人視死如歸的革命氣概溢于言表。

  “死有輕于鴻毛,有重于泰山。余今日之死,適足為異世之光。望你繼吾志愿,余死無憾矣!”譚作舟侄子譚中岳,輕輕念誦著家書的話語。從讀到這封家書的那一天起,繼承三伯父的遺志便成為他人生的坐標。

  高中畢業后,譚中岳投筆從戎。在同年入伍的戰友中第一個入黨、第一個被評為五好戰士、第一個被提干……部隊里成長的每一個腳印,他都歸功于譚作舟烈士這座“人生燈塔”的指引和鞭策。

  譚作舟的家國情懷,依然在家族中無聲地傳承著。像譚中岳這樣應征入伍的后人就有20多名,其中4人還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譚中岳的孩子也在高考填報第一志愿選擇了軍校,并在畢業后分配到部隊工作。

  “繼承先烈遺志的最好行動,就是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譚中岳說,自己從未要求過孩子當兵,但融化在家族血脈里的紅色基因,早已成為他們心照不宣的默契。

  譚作舟侄子譚中武展示一只家傳的漆皮箱,經過90多年的風雨洗禮,依舊完好如初。皮箱里竟藏著35件(套)文物,包括譚作舟烈士在農講所學習期間的生活照、以及他和彭湃的照片。

  “這只漆皮箱父親珍藏了72年,現在我送它們‘回家’了。”2019年,譚中武將皮箱里的物件無償捐贈廣州農講所紀念館。從“小家”回到了“大家”,紅色“傳家寶”也由此得到社會的共同傳承。

  讓紅色基因融進城市血脈

  隨著建黨百年臨近,農講所紀念館的紅色文化活動更加熱鬧起來。重溫“星火燎原”崢嶸往事的同時,時代風采也在農講所翻開了新篇。

  去年底,紅色文化品牌《紅講臺》在農講所紀念館正式上線。彭湃孫女彭伊娜、阮嘯仙孫子阮欽彤、楊殷曾孫崔淑敏、楊匏安孫子楊峻、譚作舟侄孫譚士鋒齊聚一堂,將家族的紅色故事娓娓道來。

  “爺爺沒給后人留下一元錢、一片瓦、一件物,他留下了一個精神,那就是忠誠于信仰和理想,奉獻于國家和人民。”在彭伊娜看來,責任、人民、國家是彭湃家風的關鍵詞:“從媒體人到省政協委員,我也一直牢記著這六個字。”

  “紅色故事講述人”聲情并茂的憶述,讓革命先烈遠去的面孔重新變得鮮活而生動。現在,只要在微信點開“粵省事”小程序的“紅講臺服務專區”,就能隨時聆聽到這些動人的紅色故事。

  澎湃不息的時代之聲在云端傳誦。“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紅色文化講堂”等特色鮮明的紅色教育文化活動的舉辦,也為農講所紀念館吸引來越來越多的“粉絲”。據統計,農講所紀念館每年接待游客達60萬人次。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農講所紀念館又是別開生面的一番景象:紅墻里再次響起講解員的解說聲,身穿各行各業制服的觀眾三五成群,其中有很多年輕面孔。他們是來參加黨建活動的黨員干部,每個人都格外認真。

  瞻仰一次舊址、參觀一次展覽、觀看一場專題片、重讀一段黨章、重溫一次入黨誓詞、參加一場宣講學習……廣州農講所紀念館的紅色活動多種多樣,各級黨組織還可以根據農講所提供的專家庫“點單”授課。

  據農講所紀念館宣教部主任柯楚彬介紹,“農講所奇妙夜”等活動深得親子家庭的青睞。農講所紀念館與廣東人民出版社創研中心合作推出青少年夜間研學課程以來,場場活動報名火爆。

  去年,農講所紀念館與廣州一汽巴士有限公司聯合推出“紅色公交”文化品牌線路,將中共三大會址、烈士陵園、農講所紀念館、廣州解放紀念碑等紅色地標串珠成線。農講所紀念館派出優秀講解員隨車出發,帶乘客領略羊城厚重的紅色底蘊。

  目前,“紅色公交”已運營超過4960趟,載客量逾30萬人次。黃廣宇期待,“紅色公交”能讓更多人了解農講所的歷史,從而將紅色文化更好融入到市民游客的日常之中。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