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肇慶廣寧縣城出發,穿過大片竹海,越過蜿蜒山道,往大山深處駕車行駛近1小時,終于來到了赤坑鎮交贊村,解放戰爭時期華南戰場七支游擊縱隊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湘邊縱隊的司令部舊址就在此村。
粵桂湘邊縱隊舊址。圖片來源:南方+客戶端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廣寧,其不僅自然條件適合實施游擊戰略,當地農民運動更是蓬勃發展,有著堅實的群眾基礎。
“揚幟五嶺,飲馬西江”。縱隊轉戰廣東西江以北、廣西桂林以東、湖南桂陽以南和粵漢鐵路以西40余縣的廣大區域。僅1947年1月至1949年9月,共進行較大戰斗799次,斃傷敵3920人,俘敵11750人,接受起義投誠2700多人,解放了湖南省臨武,廣西懷集,廣東廣寧、德慶、開建等縣城,配合南下解放軍解放了邊區全境,為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建立新中國作出了重要貢獻。
突破“清剿”,播下革命種子
5月,氣溫逐日升高,交贊村里蟲鳴鳥叫,一片恬靜而充滿生機。
位于村子東南邊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湘邊縱隊司令部舊址內,今年70歲的講解員謝德傳繪聲繪色地向前來參觀學習的游客介紹粵桂湘邊縱隊與村子的歷史。
故事始于1945年5月,當時珠江縱隊抽調部分主力組建的400多人的“西挺大隊”,抵達羅汶與由廣寧、四會起義部隊組成的西江人民抗日義勇隊會合。這支聯合部隊就是粵桂湘邊縱隊的起源。
10月,國共重慶和談簽訂的《雙十協定》墨跡未干,蔣介石已下令全國“剿共”。廣東國民黨政府當月下旬即策劃對省內各革命根據地的全面進攻,聲言兩個月肅清“奸匪”。國民黨反動派軍隊無視革命力量對和平停戰的呼吁,大肆進攻游擊區。
12月,廣東區黨委決定撤銷廣寧中心縣委,成立西江特委,轄區擴展到羅定、云浮、郁南等縣,以組織這一地區開展反“圍剿”斗爭。
1946年,面對國民黨軍隊殘酷“清剿”,人民武裝分散隱蔽,堅持自衛斗爭,在反“清剿”中加強部隊建設。7月,西江特派員梁嘉等一批原奉召到香港待命北上的邊區干部回到廣寧后,即在排沙扶羅紫荊坑召開會議,將邊區以廣寧為中心劃分成上游區和綏江區,經過整訓后把武裝力量調編成18個小隊,著重鞏固基礎和陣地。
在群眾工作方面,分散活動的各個小隊在當地群眾支持下,提出了反對征兵、征糧、征稅的“反三征”口號,開展除暴安良、扶危救災活動;在四雍的部隊領導機關,人人動手生產開荒,種下大片水稻和雜糧;綏江區部隊發動高要縣水南分界村群眾開山造田80畝。
謝德傳介紹,當時軍民的魚水深情,使部隊不管使用什么名義,民眾仍以“紅軍”等同視之。“平時父親負責當交通員帶信、帶人來往聯絡。‘紅軍’來時,村子里連門都不關,戰士在村里就像回到自己的家里一樣。‘白軍’(指國民黨)來‘掃蕩’時,村里民兵和婦女都積極支援部隊,抬擔架、接送傷病員、磨米、運送軍糧等,都是在艱難險阻中進行的。”
當年流行的民歌《紅軍阿哥幾時來》,道出了群眾對革命武裝的盼望之情。年過古稀的謝德傳對這首兒時傳唱至今的歌曲印象深刻,其中一闕歌詞是:
春風吹來,番薯、木薯種滿山頭,
紅軍同志你知唔知(知不知道)?
三歲細佬哥(小孩)半夜問,
紅軍阿哥幾時來?
減租減息分田地,
打倒老蔣事安寧!
軍事斗爭方面,各小隊不與敵人拼消耗,以分散隱蔽、保存武裝的方式,有選擇地展開打擊地方反動勢力的自衛斗爭,擴大了懷集縣東部連接陽山縣、清遠縣一帶,綏江邊連接四會上茆、江谷至高龍頂、南寮一帶的新區,回旋余地在廣寧縣城周邊的石馬山區、大塘山區、附城區亦有所發展。至1946年底,邊區軍民挫敗了敵人軍事“清剿”和政治“清鄉”的陰謀,活動地區范圍擴大了四五倍,同時在這些地區撒下了革命種子。
資料顯示,經過與敵人一年多的反復較量和斗爭,“西挺大隊”站穩了腳跟,逐漸形成了以廣寧為中心的4塊游擊區和整編成4個大隊約500人,另有民兵1000多人,為創建粵桂湘邊區打下了最初的基礎。
廣寧成為拓展武裝斗爭中心根據地
粵桂湘邊區,位于華南中部腹地,東臨粵漢鐵路,西接湘桂鐵路和桂江,南至西江北岸,北到五嶺南麓,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都處于重要的戰略地位。
1947年3月,綏江區游擊隊從廣四邊區隊和廣高邊區隊抽調兩個班和10名手槍人員共42人,配備2挺機槍,組成挺進隊,向廣寧、德慶、懷集三縣交界地進軍,發展粵桂邊武裝斗爭,使之成為邊區根據地一翼。
挺進隊要在當地立足,首先要消滅森膺洞著名土匪紀宜春這股地方惡勢力。5月1日凌晨,挺進隊在前段踩點摸透情況基礎上,奔襲十幾里包圍了設在黃姜坑的廣寧縣三青聯防大隊部,先用炸藥炸開炮樓大門,對峙中再用火攻,當場擊斃了紀宜春。
自此,廣寧、德慶、懷集、封川、開建兩省五縣邊區以森膺洞為基地,掀起了以打擊國民黨鄉村地方反動勢力為主的武裝斗爭浪潮。
7月,中共粵桂湘邊工委第一次擴大會議在廣寧赤坑寮炭崗召開。會議宣布:邊區工委正式成立;成立粵桂湘邊區人民解放軍。會后,在廣寧的廣懷清邊區隊,抽調150多人組成粵桂湘邊人民解放軍北挺第一大隊,準備挺進粵湘邊,又抽調30多人組成懷集縣人民抗征義勇隊。此時,全邊區武裝力量總數約1200人。
黨中央和中共廣東區委作出恢復公開武裝斗爭的決定后,邊區人民解放軍為了以后能實現波浪形擴展和遠距離挺進,決定首先擴大以廣寧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
1947年5月,廣寧縣第一個區級民主政權---廣寧縣第3區行政督導處在赤坑崩崗寨成立,下轄和平、公平、升平、大同、杞平、共和等6個鄉級民主政權,另有5個鄉是實際服從督導處領導的兩面政權。全區3萬多人口,有600多名民兵。這片紅色區域曾被香港《星島日報》稱之為“西北江小紅都”。
1948年1月,廣寧、四會、清遠三縣交界邊區,在廣寧聯和塘角村成立了“廣四清聯區政務委員會”,人口10萬多。聯區政府建立了兩個中隊的武裝力量,還有籌糧組、醫療站和槍械廠。
區、鄉民主政權建立后,普遍設立生產互助組,開展減租減息、動員青年參軍支前、調解民事糾紛等工作,廣大農民的政治權利和經濟利益都有了可靠保障,因而,真心擁護和支持革命,越來越多的青年報名參加革命隊伍。石狗謳坑羅鍋村60多戶人家就有50多名青年報名參加游擊隊。全縣有60%左右的人口歸各區鄉民主政權領導。
這樣,粵桂湘邊區以廣寧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已基本形成。廣寧縣四雍成為邊區工委和邊區解放軍領導機關的常駐基地。 1948年1月至3月,粵桂湘邊區解放軍全面積極打擊敵人,僅廣寧境內就捷報頻傳。
解放廣寧縣城
1949年,經過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后,人民解放軍進入了向全國進軍的新階段,大大推動了南方游擊戰爭的發展。
以廣寧縣為活動中心的粵桂湘邊區人民武裝,經過1948年反“清剿”殘酷斗爭的磨煉和1949年上半年的戰略攻勢,軍事技術水平和作戰能力不斷提高,武器裝備也從戰斗繳獲中得到加強,隊伍也逐漸壯大。
7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湘邊縱隊正式宣告成立,這標志著粵桂湘邊區人民武裝力量正式跨進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光榮的戰斗序列,踏上新的發展階段,大大鼓舞了全體指戰員和邊區廣大人民的斗志。隨著時任廣寧縣縣長古紹轍起義,廣寧地區敵寡我眾的實力對比進一步明顯,邊縱司令部認為解放廣寧縣時機已成熟。
9月3日晚上9時整,邊縱攻城總指揮發出攻城信號。霎時間,槍炮聲四起連天,刺破山城夜空的寂靜,幾路攻城部隊并肩作戰,集中火力進攻敵縣政府。經2個多小時激戰,把敵擊潰。這次戰斗繳獲長短槍200余支、子彈近萬發、手榴彈500余枚。攻城中,附城獨立中隊犧牲1人。至此,廣寧縣城宣告解放。
廣寧縣城是西江地區最早獲得解放的縣城,也是粵桂湘邊縱隊依靠自身武裝力量在廣東獨立解放的第一座縣城。
在整個解放戰爭中,粵桂湘邊縱隊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牽制和消耗了敵軍兵力,支援了正面戰場的決戰。10月,邊縱隊配合南下的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和第二野戰軍一部解放了邊區全境。
不滿20歲就加入粵桂湘邊的許茍,解放戰爭結束后,參與了抗美援朝,立下不少軍功。如今,93歲的老戰士仍活躍在公益事業一線,作為多個公益組織的帶頭人,他每年都會組織各方力量為貧困兒童捐資助學。
為緬懷粵桂湘邊縱隊豐功偉績,廣寧縣在縣級博物館設粵桂湘邊縱隊紀念館,它與粵桂湘邊縱隊司令部舊址互為補充。紀念館陳列廳面積600平方米,館內設有《粵桂湘邊縱隊史跡陳列》。陳列分七個部分,通過歷史照片、文物、雕塑、繪畫、模型、場景和多媒體演示、電視專題片等形式,生動形象地展現了粵桂湘邊縱隊艱苦卓絕的戰斗歷程和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創立的光輝業績。
該紀念館是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肇慶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肇慶市國防教育基地、肇慶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肇慶市社會科學示范基地,是廣寧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場所,是紅色旅游的新亮點,每年接待游客十萬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