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首頁 > 要聞動態(tài) > 政務專題 >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 滾動播報

“從群眾中來 到群眾中去” 在群眾路線發(fā)展歷程中汲取辦實事力量

時間 : 2021-05-28 09:44:38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xù)前行的力量。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部署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強調要做到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各地各部門正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這是新時代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又一次生動實踐。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從成立那天起,中國共產黨就立志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奮斗,在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不但形成了系統(tǒng)的群眾路線思想,而且將這一思想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從百年來黨的群眾路線發(fā)展歷程中,可以汲取“辦實事”的強大力量。

  醞釀于建黨之初——

  中共二大提出“到群眾中去”

  路線問題,是決定命運的關鍵抉擇。

  “群眾路線”是什么時候提出來的?在黨的歷史文獻中,最早明確使用“群眾路線”這一概念的文字記錄,來自1928年11月中國工人運動先驅李立三的一次講話:“在總的爭取群眾路線之(下),需要竭最大的努力到下層群眾中去。”

  追本溯源,可以發(fā)現黨的群眾路線醞釀于建黨初期,形成于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并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走向成熟。

  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就是聯(lián)系群眾的黨。1921年7月,黨的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綱領》就明確提出:“本黨承認蘇維埃管理制度,把工農勞動者和士兵組織起來”;“我們既然是為無產群眾奮斗的政黨,我們便要‘到群眾中去’……”中共二大制定了“到群眾中去”這一革命斗爭的策略。

  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和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陳獨秀很早就意識到群眾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科學的革命運動必須組織民眾,武裝民眾,才有勝利之可能”;李大釗同樣十分重視工農群眾,并且深入群眾宣傳馬克思主義,從1919年開始,先后發(fā)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由經濟上解釋中國近代思想變動的原因》等文章,提出群眾的階級斗爭是歷史發(fā)展的動力,是實現經濟革命的根本途徑。

  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非常重視發(fā)動工人運動。從1922年的香港海員大罷工、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到1923年的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在中國共產黨組織和影響下,中國工人運動掀起第一次高潮。與此同時,農民運動也在全國各地興起,中國共產黨對農民問題也逐漸重視起來。

  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開始進行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艱難探索,同時對黨與群眾的關系開始有了新的認識。

  1929年9月,根據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和周恩來、李立三的談話要點,由陳毅起草、周恩來審定的《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來信”)中明確提出,紅軍應該“發(fā)動群眾斗爭,實行土地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這封“來信”專門論述了紅軍與群眾的關系,指出肅反、籌款、經濟等各項工作都要“經過群眾路線”。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就是解決問題”……這些耳熟能詳的句子來自于毛澤東同志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一篇文章《反對本本主義》。彼時,通過多次開展調查研究,毛澤東進一步深化了對群眾路線重要性的認識,并提出一系列“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觀點。

  “兵民是勝利之本。”這個論斷是毛澤東在《論持久戰(zhàn)》一文中提出的,反映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廣泛發(fā)動群眾、開展人民戰(zhàn)爭的生動實踐。從1941年開始,中國共產黨在延安開展整風運動,掀起反對教條主義、主觀主義和官僚主義的斗爭,提出“群眾是真正的英雄”。

  1943年6月,毛澤東為黨中央起草了一個決定,即《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對群眾路線進行了闡述,提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兩年后的中共七大上,劉少奇作了《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指出“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的組織路線。”此后,群眾路線在黨的各項革命工作中得到更加普遍和自覺的運用。

  在治國理政實踐中豐富拓展——

  “群眾路線”概念寫入黨章

  從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到全國執(zhí)政,隨著條件、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黨的群眾路線也面臨著考驗。

  “群眾路線”的概念何時明確寫進黨章?答案是在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上。當時,鄧小平在《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論述了貫徹執(zhí)行群眾路線的具體措施,包括強調必須在黨的教育系統(tǒng)中著重進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教育等。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群眾路線得到了恢復與發(fā)展。1981年召開的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黨的群眾路線思想作了進一步概述,指出:“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此基礎上,中共十二大通過的黨章中又增加了一句“把黨的正確主張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從而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關于群眾路線的完整表述。

  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著黨的群眾路線。我們黨做什么事都要堅持看“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努力踐行百年前的那個最初的承諾。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改進工作作風的規(guī)定,以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這是對群眾路線思想的重大發(fā)展。

  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全黨組織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題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進一步解決了在新形勢下如何發(fā)展和鞏固黨的群眾路線的問題。從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到“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從調查研究、批評與自我批評到扎緊黨規(guī)國法制度的籠子,黨的自我革命理念和方法不斷邁上新臺階。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14億中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構筑起疫情防控的堅固防線。歷史和實踐無數次證明,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永遠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就一定能夠形成強大合力,從容應對各種復雜局面和風險挑戰(zhàn)。

  如今,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正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開展。“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貫徹群眾路線沒有休止符,為人民服務永遠在路上。

  紅色記憶:老一輩革命家心系群眾

  毛澤東:與蘇區(qū)群眾一起修木橋

  1932年的一天,毛澤東赴洋溪村去調查農業(yè)生產方面的情況,研究部署中央蘇區(qū)經濟建設工作。途經綿江河,發(fā)現架在河堤上的幾塊木板已經腐爛,人一上橋,橋身便晃晃悠悠,非常危險。

  毛澤東看見不遠處趕來陪同調查的鄉(xiāng)干部老謝,一邊招呼一邊焦慮地說:“老謝你看,這座橋都成這個樣子,再不修一修,說不定哪天就要塌了,人走在上面多危險呀!”老謝的臉刷地紅到脖子根,不好意思地回答:“最近農忙,沒時間顧上了,再說,農忙也很難雇人。”毛澤東在了解情況后說:“黨的干部一定要急群眾之所急,不能因為其他工作忙,而忽略群眾的基本的生活問題,它將直接影響到農業(yè)生產和根據地的建設!”毛澤東接著說:“現在不好請人,我們自己動手。”

  在毛澤東的提議下,鄉(xiāng)村干部利用午休時間找木頭備石料。到了施工的日子,毛澤東早早地來到河堤邊,與鄉(xiāng)村干部一起抬木頭、扛石塊。老謝很不安地說:“毛主席,您工作那么忙,這里由我們來做就行了。”毛澤東拍拍老謝的肩膀說:“既然來了,就一起干吧,人多力量大嘛,早一天修好就早一天方便群眾。”臨近黃昏,綿江河上重新架起了一座穩(wěn)固的新木橋。

  周恩來:調研解決農村食堂問題

  1961年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著名的調查研究之年。周恩來于當年4月下旬和5月上旬,來到河北邯鄲農村進行深入調查。

  5月3日,周恩來前往武安縣伯延公社進行定點調查。5月4日,周恩來召開社員代表座談會,討論食堂、供給制和自留地等問題。社員們最關心食堂問題,但又不敢說食堂不好,言不由衷地講了一通食堂的好處后,便沒有人再發(fā)言。周恩來點名讓坐在一角的一名社員發(fā)言。那名社員叫張二廷,性格耿直,站起來說:“總理,你叫我說真話,還是假話?”周恩來說:“當然是說真話。”于是,張二廷毫無顧忌地說:“要說真話,剛才說食堂好的那些話,都是假話。食堂好——食堂吃不飽。”

  在座談會上,周恩來就食堂問題逐一征求了意見,結果只有2個人說愿意在食堂吃飯,其他10個人都說食堂不好,要求回家做飯。周恩來說:“食堂是上面叫辦的,下面報告說好,我們沒有調查,就相信了。現在調查了一下,不好。不好就可以不辦。”

  周恩來的邯鄲調查結束不久,中共中央在北京召開工作會議,制定《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取消了供給制的規(guī)定,并且強調“生產隊辦不辦食堂,完全由社員討論決定”,全國農村的食堂也隨之解散。

  習仲勛:號召干部深入鄉(xiāng)村

  習仲勛是黨的老一輩革命家,他忠實地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深入基層,關心群眾,在群眾面前樹立了黨的優(yōu)良作風,受到群眾的擁戴。

  1943年2月,剛上任綏德地委書記的習仲勛就提出“為五十二萬群眾服務”的要求,并保證自己和地委機關的工作人員必須做到。1944年秋,在綏德地區(qū)召開的司法會議上,習仲勛發(fā)表了《貫徹司法工作的正確方向》講話,指出: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這一方面;不當“官”和“老爺”;走出“衙門”,深入鄉(xiāng)村。不僅對司法干部要求如此,其他部門的干部也要深入基層,轉變作風,真正為群眾想辦法、辦實事。

  為了解決全區(qū)群眾文化水平偏低的問題,根據冬季農閑的特點,習仲勛主張辦冬學。僅1943年,全區(qū)辦起冬學905所,參加學習的人數超過7萬人。

  習仲勛主政廣東后,心系不斷改善民生,深入基層調研尋求發(fā)展新路,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帶領廣東人民在改革開放中“先走一步”。

  陶鑄:關心百姓“菜籃子”

  1951年12月,陶鑄受命回到他曾戰(zhàn)斗過的廣東主持工作。他經常說:“不關心群眾的生活,還算什么共產黨員?”

  1958年,廣州市豬肉開始采取定量供應。陶鑄和省委其他負責同志專門研究解決辦法,連續(xù)幾年大抓農民養(yǎng)豬。到了1963年,廣州市的豬肉已恢復敞開供應了。

  為了讓群眾每天吃到新鮮蔬菜,陶鑄還經常深入產地調查研究。1958年冬,禺北蔬菜基地被特大洪水淹沒12萬畝,造成蔬菜供應困難。正在上海開會的陶鑄得知后,當即打電話給有關負責同志,并叮囑道:“你們不能光靠匯報,要親自下去檢查,采取具體措施,幫助菜農恢復生產。”

  為盡快解決廣州市蔬菜供應不正常的問題,他專門調了兩位有經驗的干部,負責蔬菜生產。回到廣州見到有關負責同志時,他還語重心長地用半帶責備的口氣說:“你們市委,應該改為菜委。”話語之間,對人民生活的關懷溢于言表。

  (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提供相關史料)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