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首頁 > 要聞動態 > 政務專題 > 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 > 滾動播報

“紅色熱土 不朽豐碑——中國共產黨領導廣東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展”29日起向公眾開放

時間 : 2021-06-29 10:44:13 來源 : 南方日報網絡版
【打印】 【字體:

  周恩來贈送的紅毯、葉挺使用過的指揮刀、彭湃所著的《海豐農民運動》、楊匏安詩稿手跡、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徽章……暖黃燈光映照下,紅色展廳內近200件(套)文物,700余張圖片史料緊密排列,將百年紅色歷史娓娓道來。

  6月28日,為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由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協辦,廣東省博物館承辦的“紅色熱土 不朽豐碑——中國共產黨領導廣東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展”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幕,并于29日起向公眾免費開放。

  據悉,展覽展出廣東省博物館及省內各地市23家文博單位的重要藏品及圖片史料,在數字化技術加持下,系統展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廣東波瀾壯闊、逶迤雄奇的斗爭歷程。

  呈現多個“廣東黨史的全國第一”

  走進廣東省博物館三樓,展廳門口一面鮮紅的黨旗首先映入眼簾。循著黨史時間脈絡,展廳內一件件文物和史料圖片交替排布,述說著屬于廣東的紅色記憶。

  據悉,該展入選了中央宣傳部、國家文物局日前公布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覽推介名單”。

  “在內容創新上,本次展覽提煉了‘廣東黨史的全國第一’,全面展現亮點場景和精品文物。”廣東省博物館館長肖海明介紹,展覽以重大歷史事件為線索,以革命地理標識為主軸,分為“廣東黨組織的創建”“中國大革命中心的形成”“土地革命戰爭的開展”“華南抗戰的中流砥柱”和“為廣東的解放而戰”五個部分。

  “在許多重要歷史時期,廣東黨組織和人民群眾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敢為人先,在革命進程中‘先行一步’,發揮了排頭兵的作用。”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原巡視員、黨史專家陳弘君說。

  1922年,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召開;1924年,大元帥大本營鐵甲車隊——中國共產黨直接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裝由中共廣東區委組建;1927年,中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海豐、陸豐蘇維埃政府誕生……

  經過專家組多次審改,這次展覽的解說文字達6萬余字。廣東黨史中許多令人矚目的閃光點被提煉成多個“廣東黨史中的全國第一”,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在展覽中,我們根據史實說話,體現最新的黨史研究成果。”陳弘君介紹,本次展覽中對粵北地區“中央蘇區縣”的呈現,正是本世紀初以來廣東黨史研究的成果。過去的黨史研究認為,中央革命根據地(蘇區)集中于贛南和閩西。最新的研究通過史料征集與研究,申報并被中央黨史研究室確認了廣東境內大埔、興寧、平遠等11個縣(市、區)為“中央蘇區縣”。這一研究成果填補了廣東黨史研究的空白。

  陳弘君說,本次展覽的籌備工作長達一年,參與籌備的不僅有文博和黨史部門的負責人,還有退休的黨史專家。“這是文博工作者與黨史工作者的一次合作,展覽的籌備過程也是一次黨史學習教育的過程。”

  展出37件珍貴革命文物

  透明展柜中,一幅略微泛黃的畫卷引人注目,畫面描繪的是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授課的歷史場景,畫中人物形象清晰可辨。

  時針撥回到1926年,毛澤東在廣州主辦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并擔任所長,為中國革命事業培養了大批農民運動干部。他們奔赴全國各地,宣傳農運理論,發展黨的組織,成立農民協會,推動全國農民運動發展。

  “這幅作品名為《毛澤東在農講所》,出自愛國藝術家司徒喬之手,非常珍貴。”肖海明介紹,展覽中有兩件與毛澤東相關的館藏“紅色經典”書畫作品——《毛澤東在農講所》和《激揚文字》,均為入藏廣東省博物館以來首次向觀眾公開亮相。

  據統計,本次展覽的展品來自廣東省博物館及省內各地市23家文博單位,多為館藏意義重大的文物。其中,珍貴文物達37件,包含6件國家一級文物。

  “在全省各地文博部門的積極協助下,我們還幸運地找到了一批珍貴的歷史照片和資料。”陳弘君回憶,多位烈士后人和革命后代聽聞展覽消息后,立即翻出自己珍藏的父輩照片,將圖片資料提供給博物館展出。例如,在第五部分“為廣東的解放而戰”,由廣東南路部分人民武裝骨干隊伍參與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桂滇黔邊縱隊的珍貴照片,就是由時任司令員莊田等人的后輩提供。

  此外,不少珍貴的歷史檔案更是由基層黨史工作者從民間征集而來,首次在觀眾面前亮相。其中,一封由化州市黨史辦原主任陳土富提供的共產黨員遺書格外感人。臨刑前,粵贛先遣支隊司令部參謀、曲(江)南大隊武工隊隊長李卡致信友人:“我們這一代就是施肥的一代,用自己的血灌溉將實現的樂園,讓人類享受人類應有(的)一切幸福……”

  還有一封信,則出自粵贛邊支隊九連地區五戰五捷中犧牲的16歲文化教員朱振漢。他在寫給母親的遺書中寫道,希望母親教育弟弟成才,以“準備建設將來新的中國”。質樸的文字背后,閃耀著共產黨人英勇無畏、無懼犧牲的革命信念與理想。

  數字化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

  相較于傳統展陳,這次展覽融入了眾多別出心裁的設計,綜合運用數字化技術,把可感可觸的真實史實還原進場館,讓觀眾“身臨其境”。

  “在整個展覽中,我們采用了數字化信息采集技術、數字化資源處理技術、人機互動技術等科技手段,為觀眾打造沉浸式、交互式、體驗式、場景式觀展體驗。”廣東省博物館策展人伍洲說。

  展廳內,一塊老舊的木招牌上,“永豐”二字清晰可見。這是廣東省博物館館藏的紅色交通站青溪永豐客棧木招牌,被懸掛在一面木質墻面上。向上延展,是被還原了外觀的近3米高的交通站建筑。

  1930年,一條從上海出發,經香港、汕頭、潮州、大埔進入閩西永定、長汀,最后到達江西中央蘇區的秘密交通線建立起來。青溪永豐客棧就是這條秘密交通線上的一個點。

  策展人員把多個歷史場景“搬”進展廳內。在三面“鐵窗”圍蔽下,墻面上正在投映著全國首部粵劇紅色電影《刑場上的婚禮》,將周文雍、陳鐵軍的革命故事演繹得淋漓盡致。穿梭在展廳內,猶如“穿越”回不同的歷史時期,得以近距離感知革命先輩的奮斗環境。

  多屏互動,讓展覽更加立體生動。在展廳入口處,一臺高清數字化觸控設備格外顯眼。觀眾通過觸摸屏幕,可以翻頁瀏覽珍貴的紅色典籍。

  在中共三大會議展區,多面高清屏幕呈現出會議上重要人物多方會談的場景,指尖劃撥,便能彈出相應人物的視頻介紹;在體感互動區內,通過伸展手臂、做出指定動作,畫面上多組廣州重要地標的古今影像資料接連顯現,帶領觀眾深刻感受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

  展覽結尾處,一段特別的影像資料循環播放,再現了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時的歷史畫面。伍洲坦言,這段史料極其珍貴,來之不易。在籌備過程中,策展團隊經過多方尋找,最終在上海音像館找到并購買了這份影像資料。經過專業的影像修復,畫面中的廣州城、入城的解放軍、夾道歡迎的廣州人民都清晰可見,人們的笑臉和滿街的五星紅旗讓人心潮澎湃。

  本次展覽將展至11月17日,觀眾可以提前通過廣東省博物館官方微信公眾號實名預約入館門票。

  【文物精讀】

  周恩來贈送的紅毯

  陸豐市博物館藏

衣服.jpg

  1927年10月,周恩來率領南昌起義軍南下時,在陸豐縣南塘區蘭湖村地下黨員鄭阿仲安排下,住在鄭阿仲堂兄鄭端良家,受到了鄭家人的悉心照料。臨別前,他看到鄭家一貧如洗,鄭母只能用麻包袋作被子,于是將隨身紅毯送給了鄭母,以表謝意,并鼓勵鄭阿仲努力做好革命工作。

  葉挺使用的“葉希夷印”木章

  惠州市惠陽區葉挺紀念館藏

res03_attpic_brief.jpg

  1941年“皖南事變”后,葉挺被國民黨囚于獄中,蔣介石以高官厚祿,一再勸降,葉挺絲毫不為所動,并慷慨陳言:“頭可斷,志不可屈。”此印章藏于葉挺紀念館,是葉挺在1941年—1946年,長達5年多的鐵窗生活中使用的木質私章,上面刻有“葉希夷印”四字。

  曹安“省港罷工工人憑證”

  深圳市大鵬新區大鵬古城博物館藏

憑證.jpg

  1925年,上海爆發了五卅運動。為聲援五卅運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1925年6月廣州和香港爆發了規模宏大的省港大罷工。證冊封面有“省港罷工工人憑證”字樣。內頁用毛筆填寫,有“相位”的方框,并蓋有“中華全國總工會省港罷工委員會”印。

  省港大罷工是大革命時期領導中國革命運動的重要實踐,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組織之嚴密,在中國工人運動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工人運動史上也屬罕見。

  《海豐農民運動》

  廣東省博物館藏

展覽.jpg

  《海豐農民運動》為彭湃所著,封面書名由周恩來題寫,1926年由廣東省農民協會出版。

  彭湃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農民革命運動先導者、海陸豐蘇維埃政權創始人。他在故鄉海豐點燃了農民革命運動的星火,以燎原之勢燃遍廣東,影響全國。

  1924年4月,彭湃在廣州參與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并任第一屆和第五屆主任,培養了大批“堅韌卓絕的農民運動戰斗員”。《海豐農民運動》正是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的講稿。

  【紅色+文創

  館校合作設計紅色文創

  青年學子講活紅色故事

  以廣州起義為背景的運動國潮品牌設計、以國家一級文物紅布帶為原型的衍生文創刺繡貼和U形枕、以廣州紅色遺址為主題的桌面游戲……在廣東省博物館一樓,一場衍生的文創設計展讓人耳目一新。

  與平時的博物館文創不同,這批文創設計以本次展覽展出的廣東革命文物或紅色史料為靈感,從年輕人的視角出發,融入了諸多實用設計。

  “除了聯合廣東省文創聯盟成員單位,組織一些紅色文創產品在我館展銷外,我們還采用館校合作的方式,與廣州美術學院共同進行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研究與實踐,由高校大學生結合展覽內容,設計紅色文創,引發大學生群體的共鳴,讓更多人深刻體會紅色文化的魅力。”廣東省博物館開發經營部副主任王小迎介紹。

  這批文創設計吸引了廣州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學院文化與社會創新教研中心的67名學生參與,師生們歷時7周,以展覽為線索,從地方文化研究的視角,通過紅色遺址考察、文獻調查等多種途徑,回顧了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廣東的革命歷程。

  在后續的設計中,青年學子以當代青年的視角、融入歷史事件中設身處地地思考如何深刻理解紅色文化,如何以設計為載體傳播紅色文化,思考紅色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入當下和未來的生活,呈現出百余件套設計方案。

  以《赤衛》為例,這一作品以橙紅色和桃紫色為主調,設計了滑板、帽子、絲巾、運動水壺等一系列產品,充分演繹出當代熱血青年們對紅色文化的鮮活理解。作者張學禹介紹,這一作品的名字來源于廣州起義的中堅力量——工人赤衛隊。“他們在起義中分工明確,通力協作。因此我在設計中以‘赤’字貫穿始終,寓意傳承廣州起義革命烈士的赤子之心,隨著時代更迭從未改變,散發出新的活力。”

  王小迎透露,展覽向公眾開放后,文創展區也將持續“上新”,部分來自廣美學子的文創設計也將“變現”為產品實物,與觀眾見面。

  【線上+線下

  首次推出沉浸式導賞

  創新革命文物傳播方式

  為讓觀眾讀懂文物背后的故事,廣東省博物館圍繞展覽主題,設計了全年齡、多形式、重參與的一系列教育活動,如“紅色小劇場”、紅色電影放映周、折紙活動、紅色研學旅行等,還將首次推出沉浸式導賞,通過“展覽+演藝”的模式,讓傳統的文物解說“活”起來。

  據悉,本次展覽將進一步創新革命文物傳播方式,配合黨史學習教育的深入開展,推出革命文物數字化展示,借助“廣東省流動博物館平臺”,未來可在省內各地市文博單位進行巡展,力爭為各類觀眾群體打造生動的“紅色課堂”。同時,以智慧博物館為依托,博物館將同步打造數字化展覽,將展覽實現信息化、數字化、科技化,將于近期上線。

  “自展覽預告發出后,短短幾天內,已經有很多觀眾和團體機構發來預約參觀的意向。”肖海明說,根據防疫相關規定,廣東省博物館每天將限量錯峰接待參觀,觀眾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預約進館參觀,有參觀需求的團體機構也將逐批進行安排。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