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話將“信”稱為“批”,僑批又稱銀信,是海外僑胞通過民間渠道寄給家鄉眷屬的連帶家書或簡單附言的匯款憑證。2013年6月,“僑批檔案”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汕頭僑批文物館館藏了約12萬封僑批,是全國首家以僑批為主題的文物館。
10月13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汕頭僑批文物館,聽取了僑批歷史和潮汕華僑文化介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要保護好這些“僑批”文物,加強研究,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并推動全社會加強誠信建設。
現場,汕頭僑批文物館館長林慶熙倍感振奮。林慶熙說,據記載,1921年前,每年有幾千萬的僑批款進入潮汕經濟社會;1921年后,這個數字增大到1億元;而1931年后,每年僑批款的數額已成倍增長到2億元。這段時期,有40%—50%的潮汕家庭是靠僑批過活的,因此潮汕有“食僑批”“食番批”的說法。
林慶熙展示了當時海關的進出口統計表:在1895年到1937年的43年間,只有1年,海關進出口呈現順差。“潮汕經濟社會一直處于貿易逆差,但卻能夠保持相對繁榮穩定,就是靠僑批產生的外匯起到平衡和調劑的作用。”林慶熙解釋道。
林慶熙介紹,僑批的初衷就是贍養眷屬,但它卻包含了很多感情的意義。作為“家庭生活的生命線”,僑批是家鄉僑眷和海外僑胞感情維系的紐帶,也是華僑對家庭不忘根本的承諾,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僑批更承擔了特殊的角色,有著特殊的歷史貢獻。
“誠實守信、艱苦奮斗、勇于開拓、心系桑梓”是僑批文化蘊藏的精神內涵。林慶熙說,中國的海外僑胞,以這樣的方式,支援著祖國的正義斗爭。因此,僑批更體現的是愛國愛鄉的深沉情懷。
林慶熙將自己稱為“歷史碎片的打撈者”、汕頭僑批文化的“守門人”。他說,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他與同事以及汕頭所有熱愛潮汕文化的同志們更加堅定了搶救和保護僑批文化遺產、弘揚中華文化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