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們在認真聽取報告。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最大的短板,也是潛力所在。黨代會報告在展望未來5年工作時提出推動“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積厚成勢,將十二屆廣東省委提出的“一核一帶一區”建設推向新的高度。黨代表們在討論時認為,這將有利于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立足各自資源稟賦在各自賽道上競跑,實現賽龍奪錦,加快形成我省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布局,從而讓全省高質量發展動能更加澎湃。
廣深都市圈強勁帶動
“圈內”聯動增活力
珠三角作為廣東省改革發展的主引擎,在下一個5年如何當好“火車頭”,提供更強大的牽引力?這在不少地市代表團中成為熱議話題。
肇慶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愛軍代表表示,作為廣州都市圈的重要一員,肇慶下一步將認真貫徹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決策部署,落實省委“1+1+9”工作部署,加快建設珠三角核心區西部增長極和粵港澳大灣區現代新都市,奮力書寫肇慶新篇章和好答卷。特別是全方位參與“雙區”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積極參與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邁向更高水平。
對珠三角引擎寄予厚望的還有汕尾的黨代表。
“‘特區’帶‘老區’,充分發揮了廣東探索區域協調發展的創新性。”汕尾市海豐縣委書記郭文炯代表表示,深汕特別合作區一方面有力地釋放深圳這座超大型城市的發展,解決空間、土地、人才等資源制約問題;另一方面,通過產業轉移,能夠充分帶動汕尾的經濟發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圳要加速發展這塊‘飛地’,汕尾也在積極把握時代賦予的機遇。”
郭文炯介紹,深汕特別合作區規劃范圍包括汕尾市海豐縣鵝埠、小漠、鲘門、赤石四鎮,正積極發揮超大產業集中承載地的作用,規劃建設深汕智造城。汕尾市也在海豐縣規劃開發占地33平方公里的深汕合作區拓展區,以規劃共繪、設施共建、產業共興、資源共享、機制共活的要求,加快建設臨深新城,實現與深汕特別合作區產業鏈互補共生、協同發展。“要充分發揮深汕特別合作區設立的幫扶實效,借力深圳速度,發揮海豐所能,為汕尾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和沿海經濟帶靚麗明珠貢獻力量。”
沿海經濟帶空間廣闊
產業發展引力強
沿海經濟帶是廣東省產業發展主戰場,黨代表們在討論報告時認為,突出陸海統籌、港產聯動,是加快壯大沿海經濟帶增長能級的重要路徑,應當堅持不懈地抓下去。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監事,茂名石化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尹兆林代表透露,廣東正在打造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帶,茂名石化將堅定不移實施“煉油向化工轉型,油品邁向潔凈,化工邁向高端、邁向精細,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的發展策略,加快推動煉油轉型升級及乙烯提質改造項目,早日實現老企業“返老還童”,全力當好廣東建設綠色石化產業集群“鏈主”。
建設好沿海經濟帶,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尹兆林表示,茂名石化將加快完善以實行“揭榜掛帥”機制、拓寬對外合作渠道、暢通人才成長通道為重點的科研開發管理體系,持續做強做大茂名石化研究院、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并打造“老中青”三結合的干部隊伍、“高中端”可持續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技能強永接續的操作人才隊伍,全力提升科技創新支撐能力。
在湛江,綠色鋼鐵和綠色石化兩大臨港產業集群加速形成,為“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奠定堅實基礎。寶鋼湛江鋼鐵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代德代表說,企業將立足湛江,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綠色鋼鐵產業,加快推進零碳示范工廠百萬噸級氫基豎爐工程建設,盡快開工建設零碳示范產線,努力走出一條綠色低碳工業發展道路,為湛江進一步壯大產業實力,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重要發展極作出積極貢獻。
海洋產業也是沿海經濟帶的發展重點。汕頭大學理學院院長、廣東省海洋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章躍陵代表認為,廣東擁有廣袤的海域,汕頭海岸帶位于熱帶和亞熱帶交匯處,擁有“南澎列島海洋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省級“南澳島科技興海示范區”,應通過打造海洋牧場模式,在有效利用海洋資源的同時,實現生態型海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
“發展海洋牧場,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依托海洋風電。”章躍陵建議,汕頭可聯合海洋風電開發企業、高等院校與養殖公司,在風機的間隔海域,規劃深海智慧海洋牧場,養殖高端養殖魚類,打通產學研連接轉化的通路,實現集約化養殖、低碳養殖、綠色養殖。未來還可挖掘更多海洋中的“寶貝”,發展海洋新材料、海洋藥物、海洋功能(保健)食品等產業,真正實現海洋立體應用和資源深度開發。
生態發展區蘊藏內生動力
攜手推進共同富裕
北部生態發展區是廣東的生態屏障。黨代表們在討論報告時認為,守護好生態屏障,則必須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思路來謀劃推進。
“保護生態并非是舍棄地區經濟發展,兩者是統籌并進的關系。”河源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劉東豪代表認為,河源要做好綠色發展大文章,立足北部生態發展區,持續推動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加快構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現代產業體系,為高質量發展夯基壘臺。
劉東豪說,過去5年,河源市地區生產總值從2018年突破千億元大關,到2021年達到1273.99億元,經濟增速保持與全國、全省同步。其中,河源以綠色發展為原則,依托市內新豐江水庫以及楓樹壩水庫發展水經濟產業。去年11月,河源市水經濟產業園規劃出臺,并在河源國家高新區深河產業城A區啟動項目建設,吸引了華潤怡寶等水經濟產業龍頭企業,農夫山泉三期項目已落地,四期項目正加快推進。截至去年底,河源水經濟產業規上企業已有12家,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47.5億元,增速達21%。
“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聚焦特色產業推動鄉村發展,我們深受鼓舞,對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云浮市云城區前鋒鎮羅坪村黨總支書記李勤賢代表說,近年來,她帶領村民積極投身鄉村振興,通過打響生態農業品牌,培育壯大現代特色農業,實現農民增收、村級集體經濟壯大。
近年來,云浮市云城區因地制宜發展花卉種植產業。李勤賢所在的羅坪村與農業企業合作,依托省級花卉產業園,打造花卉標準化種植和生態康養示范區,帶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年增收達到25萬元。與此同時,通過“公司+基地+農戶”“公司+村集體+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模式,帶動農戶8510戶共2.2萬人,人均增收8680元。
“我注意到報告提出,支持梅州建設粵閩贛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這是積極探索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突破性創舉,我們備受鼓舞。”梅州市蕉嶺縣委書記劉鴻濤代表說,蕉嶺作為梅州北部門戶,是廣東連通閩贛的橋頭堡,蘇區融灣先行區、生態發展區、省際交界區三區疊加優勢凸顯。接下來將按照省市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的部署,實現紅色蘇區、綠色發展,努力打造展示廣東區域協調發展成果新窗口、革命老區蘇區高質量發展試驗田、粵閩贛蘇區探索共同富裕先行地。
劉鴻濤進一步介紹,蕉嶺將充分利用區位、交通、產業和市場優勢,高質量建設生態型循環經濟產業園;全力推動龍龍鐵路武平至梅州段開工建設,大力推進G205國道蕉嶺縣樟坑至蕉華段改線工程、長深高速公路蕉嶺文福段塔牌互通立交工程等項目建設;全力推動以綠色建材為主的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強鏈補鏈;努力創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范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