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正加快規劃建設粵閩贛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貫徹落實好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關鍵是把省委深化實施‘1+1+9’工作部署落實到梅州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破難攻堅、真抓實干,推動梅州紅色蘇區綠色發展,打造更具持續力的生態發展新標桿?!比涨埃分菔形瘯?、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馬正勇在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時表示,梅州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省委的決策部署上來,聚焦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的建設,推動全市各級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向改革要動力、向開放要活力;狠抓發展第一要務,全面激發內生動力,推動梅州蘇區加快振興、共同富裕,為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作出梅州貢獻,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加快謀劃建設蘇區融灣先行區
南方日報: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指出,支持梅州建設粵閩贛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梅州將如何抓住機遇,謀劃建設好先行區?
馬正勇: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支持梅州建設粵閩贛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這是對梅州的最大支持、最大利好。先行區建設是梅州未來發展的“牛鼻子”,把這件事情辦好,不僅能為梅州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而且可以發揮梅州作為粵閩贛三省交界及連接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橋頭堡”作用、助力廣東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
我們將緊緊抓住這個難得歷史機遇,按照中央部署、省委要求,面向灣區所需,立足梅州所能,圍繞推動紅色蘇區綠色發展的總體要求,把規劃建設粵閩贛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作為狠抓發展第一要務的重中之重,申報設立國家級平臺,推動蘇區和灣區聯動發展、合作共贏。用好“蘇區+灣區”的疊加政策,扎實推進先行區建設,重點在引進產業項目、完善現代化基礎設施、創新體制機制等方面先行先試、取得實效,全力打造革命老區對接融入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試驗區、蘇區與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先行區、蘇區探索共同富裕樣板區。
全力培育壯大實體經濟
南方日報:省黨代會提到“堅持制造業立省不動搖”,梅州市第八次黨代會提出“狠抓發展第一要務”。梅州如何采取有力的措施,推動實體經濟振興?
馬正勇:我們認真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部署,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實體經濟作為今后五年兩大工作重點之一來抓,擺在改革發展工作的首要位置,從“投入思維”轉向“產出思維”,把資源要素集中到“打糧食”項目上,力爭通過五年或更長時間的努力,實現經濟發展水平提檔進位。
加快實體經濟發展,重點在工業,關鍵在先進制造業。《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把梅州銅箔產業列入河梅先進材料產業集群,支持廣東梅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全力創建國家級高新區,批準梅州籌建廣東高性能電解銅箔區域創新中心等,這是對我們發展實體經濟的有力支持。我們將積極參與廣東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聚焦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落地建設一批重點項目、重點企業。為此,我市制定《關于自然資源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保障產業用地的若干政策措施》《關于提高工業園區產出效益指導意見》等文件,為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政策保障。
我們將瞄準省10個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1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珠三角產業梯度轉移項目,強化招商引資和項目引進,努力培育更多經濟增長點。加快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適度超前布局建設5G、數據中心、汽車充電樁等新型基礎設施,構建有利于梅州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基礎設施網絡。
我們堅持“用戶思維”,持續深化營商環境綜合改革,激活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推進“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和商事制度改革,著力打造懂企業、懂市場、懂群眾的廉潔高效陽光政府。
推動鄉村振興走在全省前列
南方日報:省黨代會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新階段梅州在推進鄉村振興上有哪些新思路和新舉措?
馬正勇:我們把鄉村振興作為重點工作抓緊抓實,制定《梅州市進一步加快推進鄉村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梅州市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任務清單》《梅州市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實施方案》等鄉村振興“1+N”政策,聚焦重點、集中資源,創新方法和路徑,加快推動以產業振興為重點的鄉村全面振興,不斷增強農村內生動能、發展活力,努力形成古鎮與良田共存、產業與鄉村共興的生動局面,推動梅州鄉村振興持續走在全省前列。
一是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壓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撂荒耕地復耕、灌區現代化改造,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深入推進駐鎮幫鎮扶村工作,加強產業就業幫扶,讓脫貧人口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二是緊抓產業振興,用工業思維謀劃農業發展,努力實現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推動梅州柚、嘉應茶、客都米、平遠橙、興寧鴿等特色現代農業提質增效,加快柚果、南藥等優勢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提升商品轉化率和市場占有率。
三是深化農村綜合改革,集中資源要素建強中心鎮,探索建設鄉村產業社區。適應市場需求和農村人口就業形勢變化,積極培育鄉村旅游、觀光農業、體驗式農業等新業態,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促進農業高質高效、農民富裕富足。
四是深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持續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美麗圩鎮和“三村三帶”建設,推動“一片美”向“全域美”轉變。完善鄉村治理體系,繁榮發展鄉村文化,實現農民安居樂業、農村和諧穩定。
推進技術創新 強化人才支撐
南方日報:省黨代會指出,深入推進科技創新強省建設,抓住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契機推進人才強省建設。梅州如何補齊科技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短板?
馬正勇:我們牢固樹立越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越要抓創新發展的意識,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通過科技自立自強和強化人才支撐,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是加快實施梅州高新區“以升促建”方案,爭取今年成功創建國家級高新區。發揮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創新資源向企業匯聚,支持骨干企業牽頭組建任務型創新聯合體,不斷提升產業鏈創新水平,積極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力促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大幅增長。
二是處理好引、育、留、用的關系,著力解決“人”的問題。全面落實《關于加快新時代人才振興發展的實施意見》,推進“青梅計劃、鴻雁計劃、宗匠計劃、金谷計劃、桂竹計劃”等五大人才發展計劃,設立人才發展基金。尤其是結合粵閩贛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建設,積極爭取蘇區人才工作綜合授權改革試點,設立蘇區人才獎勵計劃,實行“項目+團隊”捆綁機制,深化人才流動、人才管理、人才公共服務等領域的探索。
三是抓好創新平臺建設,讓更多人才在梅州創業就業。聚焦實體經濟、鄉村振興、醫療教育等重點領域,扎實推進“三院一基地”等平臺建設,推動校企共建、平臺共筑、聯盟創新、成果轉化,形成“產業+人才”的良性循環。順應經濟形勢變化,千方百計吸引發達地區流出的人才來梅州創業就業,帶動更多資源助力梅州發展。
■路線圖
●加快推進先行區規劃建設,圍繞推動紅色蘇區、綠色發展的總體要求,把規劃建設粵閩贛蘇區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振興發展先行區作為狠抓發展的重中之重,聚焦融灣、平臺、產業、政策、機制五大核心要素,從產業協作、交通互聯、人文交融、規則銜接、資源共享、市場融合、生態共建等方面打造先行區。
●狠抓發展第一要務,大力發展實體經濟,進一步做細做實產業園規劃和建設方案,聚焦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落地建設一批重點項目、重點企業。加快推進傳統產業綠色轉型,推動銅箔—高端印制電路板、汽車零部件、稀土、陶瓷材料、鈣基和半導體材料等先進制造業發展。
●不斷增強農村內生動能、發展活力。加快完成撂荒耕地復耕復種任務,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大力發展“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一縣一園、跨縣集群”。開展新時代農村綜合改革,集中資源要素建強中心鎮,先行先試建設產業社區,形成古鎮與良田共存、產業與鄉村共興的生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