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把著力點聚焦于實體經濟,推動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產業發展。這是在廣交會上拍攝的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圖片來源:新華網
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省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省大灣區辦主任艾學峰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省發展改革委將持續深入抓好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學習宣傳貫徹,筑牢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的思想根基,堅定不移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落實到發展改革工作的全過程各領域,在服務和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廣東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中體現發改的作為。
充分發揮有效投資關鍵作用 保障經濟行穩致遠
南方日報:發展改革委在服務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上將如何積極作為?特別是如何發揮好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
艾學峰: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省發展改革委將以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年度計劃為引領,加強趨勢把握、形勢研判,加強經濟監測調度和政策應對儲備,保障經濟行穩致遠。深入開展影響廣東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問題研究,做好“十四五”規劃中期評估,夯實中長期高質量發展基礎。
其中,我們要在充分發揮有效投資關鍵作用上積極作為。省發展改革委是投資主管部門,將通過擴大有效投資使供需共同受益、增強發展后勁。扎實做好項目前期工作,聚焦國家部署和廣東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謀劃一批重大戰略項目,爭取更多項目納入國家規劃和方案的“盤子”,分領域推進投資項目前期工作標準化,以高質量項目支撐高質量發展。統籌強化資金要素保障,用好重大項目并聯審批專班、省重大工程建設項目指揮部等機制,用足專項債券、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中央預算內投資等支持,助力重點領域項目建設。加強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完善水、電、氣、路等內聯外通的基礎設施網絡,加快建設國家物流樞紐、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推進信息、創新、融合三類新型基礎設施布局建設,暢通經濟循環“血脈”。優化投資結構,在促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特別是在堅持制造業當家上積極作為。協同省有關部門,把工作的著力點始終聚焦在發展實體經濟上,推動科技、人才、資金、土地等要素資源向制造業集中配置。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趨勢,強化“產業規劃、產業政策、產業集群、產業項目”四位一體,推動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產業加快發展,促進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
推動大灣區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南方日報:下一步如何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效?
艾學峰:我們要圍繞“中央要求、灣區所向、港澳所需、廣東所能”,服務打造全球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服務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在建設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方面,推進深圳河套、珠海橫琴“兩點”和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兩廊”建設,推動建設一流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完善粵港澳協同創新機制,加快打造大灣區5G、集成電路、納米、生物四大產業創新高地。
在推進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機制“軟聯通”方面,深化大灣區“1小時交通圈”建設,攜手港澳打造世界級機場群、港口群,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著力培育灣區“大市場”,促進各類資源要素跨境便捷流動。
在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方面,從大灣區民眾最關心的“身邊事”辦起,深化與港澳在民生領域的融合發展,為港澳同胞在內地生活就業提供更大便利。
在建設粵港澳合作發展平臺方面,對標國際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充分發揮橫琴、前海、南沙重大合作平臺在擴大制度型開放、承載重大合作項目、集聚高端資源要素上的功能,“以點帶面”引領大灣區建設向縱深推進。
南方日報:如何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要求,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艾學峰:緊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要求,我們要加快打造“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在加強基礎研究支撐方面,強化規劃和政策引領,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重大創新平臺優化布局,聚焦創新關鍵環節促進提升創新整體效能。
在推進核心技術攻關方面,謀劃一批補齊產業“短板”和鍛造戰略博弈交換能力“長板”的攻關項目,“揭榜掛帥”組織實施。
在推進成果產業化方面,研究在集成電路、生物、納米材料等領域建設一批中試驗證公共服務平臺。
在深化創新制度改革方面,在推動創新要素跨境便利流動、引導社會資本投向基礎研究、創新資源配置和科技成果分配體系等方面,推進實施一批體現科技創新規律、讓創新主體有獲得感的改革舉措。
使一流營商環境成為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南方日報:如何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更好地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艾學峰: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就是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讓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
首先,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爭取國家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的機遇,加快破除阻礙要素自主有序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廣東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推進世界一流企業建設行動。
第二,推動營商環境改革,抓好《廣東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和三年行動方案的實施,組織開展省內營商環境評價和營商環境綜合改革示范點,建立營商環境對口幫扶機制,實施粵東西北城市重要量化指標對標提升行動。
第三,改革創新投融資機制,研究制定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優化投資環境的舉措,精簡省級政府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項目審批流程,大力推進基礎設施REITs試點,盤活存量資產,挖掘梳理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應用場景和創新需求,吸引社會資本參與。
第四,深化天然氣、電力、供水等資源環境價格改革,保障電力現貨市場連續運行,有序推動新能源試點進入市場。
第五,加快信用體系建設,提升信用基礎設施和能力,全面推進信用分級分類監管,進一步降低制度性成本。
南方日報:下一步廣東在促進區域城鄉協調發展上要如何發力?
艾學峰:我們要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在補短板、固底板上下功夫,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努力把短板變成“潛力板”。
首先,推動縣域經濟加快發展,重點圍繞產業發展、市政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縣城補短板強弱項,加速縣域工業化進程,提高人口集聚能力,推動縣鎮村聯動發展,努力實現“縣域活,全省活”。
其次,持續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融合發展,確保五大都市圈、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清接合片區等重點建設任務落實落細、取得成效。
同時,用好對口幫扶協作機制促進區域城鄉聯動發展,推動新一輪產業有序轉移,促進粵東西北地區與珠三角地區形成更好的產業協作關系,提高內生發展動力。推動老區蘇區等特殊類型區域振興發展,落實省支持北部生態發展區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支持國家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加快轉型升級發展。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南方日報: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這方面廣東如何率先探索?
艾學峰:一方面,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完善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調控,強化能源消費管理,持續推進重點領域和行業節能降碳升級改造,推動更多企業能效達到標桿水平。
另一方面,全面構建風、光、水、核等清潔多元能源供應體系,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推進新型儲能建設,推動能源發展綠色轉型。
南方日報:如何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艾學峰:我們要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在增進民生福祉促進共同富裕上積極作為,不斷實現廣東父老鄉親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方面要促進高質量就業,在發展規劃和計劃中更加突出提升就業質量,抓好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建設和企業培育,推動就業優先戰略深入落實。
另一方面要完善人口發展政策體系,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結合各地區生產力水平和產業布局,研究修編全省人口發展規劃,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落實“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此外,我們還要堅持統籌好發展和安全,確保糧食安全,增強能源電力供應保障能力,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