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兩架應急救援直升機正式交付廣東應急管理部門,大力帶動廣東應急救援能力整體提升。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黨的二十大報告用專章部署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用專節部署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應急管理工作重大部署,不斷推進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任務艱巨,責任重大,使命光榮。”近日,省應急管理廳黨委書記杜敏琪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要堅定不移推進應急管理改革,堅定扛起應急管理職責,用全省應急管理系統的團結奮斗來防風險、保安全、護穩定、促發展;要緊緊圍繞完善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等重大部署,加強專題研究,找準具體抓手,明確工作思路、目標和措施,聚焦加強應急能力建設,著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有效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奮力開創應急管理事業新局面。
把制度優勢轉化為防范化解風險的治理效能
南方日報:黨的二十大報告用專節來部署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這對今后一段時間廣東做好應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怎樣的要求?
杜敏琪:黨的二十大報告為今后廣東應急管理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將認真學習領會,按照省委、省政府和應急管理部的部署要求,持續抓好貫徹落實,以我們的實際行動忠誠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
一是要著力健全體系。要自覺在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審視和謀劃開展工作,圍繞形成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監測預警體系、指揮調度體系、應急救援體系、應急保障體系、科技支撐和法治保障體系。要更好發揮應急管理部門綜合優勢和相關部門專業優勢,加強統分結合、防救協同、上下聯動,強化應急工作綜合管理、全過程管理和力量資源的優化管理,把制度優勢不斷轉化為防范化解風險的治理效能。
二是要著力強化治理。要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更加重視責任落實,進一步壓實地方黨委、政府安全生產的領導責任、部門的行業監管責任、企業的主體責任。更加重視源頭治理,抓早抓小、防微杜漸,堅決執行國家安全生產15條硬措施、省65條具體措施,深化重點行業領域排查整治、打非治違、治本攻堅,從根本上消除隱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推動公共安全治理向事前預防轉型。更加重視人才強安,建設一支堪當重任的新時期高素質干部隊伍,在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中勇于擔責、善于履責、全力盡責。
三是要著力提升能力。要提高監測預警能力,健全完善氣象、水文、林火、地質、海洋等自然災害監測網絡,加快建立危險源、風險點以及危險區域的安全生產智能監控系統,推進“一網統管”信息化建設,嚴格落實重大突發事件“四個一”應急處置、全國全省“一盤棋”應急響應、“三個聯系”責任對接、特殊群體臨災轉移“四個一”、防臺風“六個百分百”等制度機制,切實做到精準監測、及時預警、快速響應、高效應對。要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大力推進實施自然災害防治九項重點工程,全面提高自然災害防治能力。
為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作出廣東探索
南方日報:應急管理體制改革一直備受關注,結合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廣東將怎樣深化推進改革提升效能?
杜敏琪:實踐證明,應急管理體制改革是應對日趨復雜的安全風險挑戰、贏得戰略主動的重大舉措。黨的二十大報告,用專節來部署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強調應急管理工作。我們一定要主動把應急管理置于全省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來謀劃推動,通過改革來不斷強化應急管理的“確定性”,從而有效應對災害事故的“不確定性”。
一是要堅持黨的領導。做好新時代新征程上的應急管理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要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應急管理一切工作,堅決捍衛核心地位、維護核心權威、緊跟核心奮斗。要胸懷“國之大者”,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和“干”的作風,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廣東應急管理系統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當前,尤其要搶抓機遇、真抓實干,推進安委辦實體化運作,更好發揮“三委三部”職能作用,為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作出廣東探索。
二是要堅持統分結合。應急管理部門履行安全生產綜合監管和自然災害防治綜合統籌職責。要正確處理統與分的關系,堅持統分結合,統出合力、分出高效。要強化統的意識,始終把“統”作為一種責任擔當、使命所在,切實擔負起牽頭抓總、綜合統籌的工作職責,統籌防范重大安全風險,統籌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三是要堅持部門協同。應急管理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公共安全穩定,責任重大,任務艱巨。我們要統籌加強部門協同,齊抓共管,確保安全。要壓緊壓實責任促協同。堅持“三管三必須”原則,明確各有關部門安全生產的職責清單和工作清單,綜合運用考核巡查、警示提醒、掛牌督辦、提級調查等措施,督促落實安全責任,既防止出現“責任真空”,又形成工作合力。
四是要堅持上下貫通。構建統一領導、權責一致、權威高效的應急能力體系,必須建設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嚴密組織體系。要在應急責任體系上一貫到底。強化“一鍵通”APP的功能開發和實戰應用,全省各級三防責任人、災害信息員、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員、森林護林員,以及重點行業領域企業主要負責人、車間和班組負責人,要落實一鍵到鎮村、一鍵到企業、一鍵到個人,確保指令下達零延誤、上下聯動零距離。
筑牢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的人民防線
南方日報: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在實際工作中,如何落到實處?
杜敏琪:我省自然災害多發頻發,安全生產處于爬坡過坎期,各類風險隱患交織疊加,自然災害防治和安全生產形勢嚴峻復雜。落實“兩個堅持,三個轉變”,不僅要能及時看到風險,還要有效解決問題,這是落實“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必然要求。
一是要加強智能化數字化建設。在自然災害防治方面,要用好用活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數據成果,充分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綜合基礎性靜態數據、各領域歷史數據、實時的感知數據,不斷充實預警預測、綜合研判、建模處置的底數和功能,更加精準把握態勢、預測趨勢,增強臨機處突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在安全生產方面,要加強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運用,加快實現安全生產從靜態分析向動態感知、事后應急向事前預防、單點防控向全局聯防的轉變,進一步提高智慧應急水平。
二是要做實“強預警、強聯動、強響應”。要突出強預警,強化短臨預警和暴雨重現期預警應用,預足提前量,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要突出強聯動,強化會商研判,做到預判風情雨情水情到哪里、短臨預警就發到哪里、指揮調度就跟到哪里、應急小分隊就派到哪里、檢查督導就落到哪里。要突出強響應,嚴格落實“三個聯系”責任對接制度,提前堅決徹底轉移危險區域群眾,把主動避讓、提前避讓、預防避讓作為剛性要求落實到位。
三是要進一步完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要充分發揮市、縣、鎮三級安委會“雙主任”制的制度優勢,協調推動基層黨委、政府把安全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系統謀劃、全面部署、落地落實。要健全落實安全風險分級管控辦法,督促落實行業監管責任,常態分析研判風險、定期公布重大風險、及時防范化解風險。按照“誰主管誰牽頭、誰為主誰牽頭、誰靠近誰牽頭”的原則,厘清新業態、新領域安全生產職責,及時消除監管盲區和漏洞。
四是要筑牢應急管理基層基礎。要加強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開展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示范創建,持續推動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縣創建,以推進鄉鎮應急管理“四個一”和行政村(社區)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十個有”為抓手,全面提升基層應急管理標準化、規范化水平。要加強鎮街應急力量建設,按照“四個統一”要求,推動建設一支“一專多能”鎮街綜合應急救援力量。
五是要提高群眾安全意識和防災減災能力。要建設安全科普宣傳教育和培訓體驗基地,推動安全知識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積極開展群眾性應急救護培訓,普及安全常識和應急知識。要廣泛發動群眾參與應急管理工作,健全舉報獎勵制度,推廣深圳“應急第一響應人”的工作做法,著力構建“人人講安全、個個會預防、隨時能應急”的群防群控機制,筑牢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的人民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