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光籠罩下的廣州塔和珠江新城。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黨的二十大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是一次高舉旗幟、凝聚力量、團結奮進的大會。回想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作報告時的場景,我至今仍然感到非常激動、特別振奮、倍受鼓舞。”日前,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林克慶在接受南方日報專訪時說。
林克慶表示,廣州將堅決落實黨中央決策及省委部署,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充分發揮國家中心城市、省會城市的窗口示范作用,對照中國式現代化五大特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建設物質富足、共同富裕、精神富有、綠色發展、開放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廣州應有貢獻。
學以致用、以用促學 為服務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南方日報: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首要政治任務。廣州在這方面有哪些舉措?
林克慶:今年以來,廣州把迎接和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按照中央及省委部署要求做出系統安排,有序有力組織推進,以保持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的實際成效,作為忠誠擁護“兩個確立”、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的實踐行動。
黨的二十大召開后,廣州第一時間召開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全市干部大會、市委全會等一系列會議進行傳達學習,緊扣“五個牢牢把握”重要要求制定了學習宣傳貫徹的總體工作方案,出臺《中共廣州市委關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奮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高質量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的決定》,推動全市各級各部門全面準確把握黨的二十大精神,學懂弄通做實。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傳達學習階段。從黨的二十大閉幕到11月上旬,廣州迅速成立市委專項領導小組統籌部署推動黨的二十大學習宣傳貫徹工作,迅速掀起學習熱潮,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廣州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二是研討培訓階段。從11月起至明年3月,分期分批對全市處級以上領導干部集中輪訓,以上率下帶動全員覆蓋、學深悟透。
三是抓落實促發展階段。這是長期任務,結合當前中心工作,學以致用、以用促學,更加堅定自覺做到“兩個維護”,奮力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高質量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為服務全國全省發展大局作出更大貢獻。
以國際大都市的生動實踐彰顯中國式現代化光明前景
南方日報: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和本質要求作了深入闡釋。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廣州將以怎樣的探索向世界展示中國式現代化的光明前景?
林克慶: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深刻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重大原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更加清晰、更加明確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制定了高水平推進廣東現代化建設的“施工圖”。廣州將按照黨的二十大作出的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堅決扛起國家中心城市、國家一線城市、省會城市的責任擔當,積極探索實踐,高質量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生動實踐充分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的光明前景。具體來說,將從五個方面重點發力:
一是建設物質富足的現代化。廣州作為實際管理人口規模超過2200萬的超大城市,要為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探路先行。廣州將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現代服務業強市、科技創新強市,不斷優化城市功能布局,鞏固提升國際航空樞紐、國際航運樞紐、世界級鐵路樞紐、國際信息樞紐功能,力爭經濟總量和城市能級穩居全國前列、在全球城市中持續爭先進位。
二是建設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是廣州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廣州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全面落實省“民生十大工程”,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比、提升整體收入水平,不折不扣完成東西部協作、對口幫扶、對口合作和援疆援藏各項任務,在共同奮斗中促進共同富裕,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三是建設精神富有的現代化。廣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紅色文化、紅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脈,敢為人先、開放包容、務實創新、艱苦奮斗的城市文化根植內心。廣州將打造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城市范例,高質量推動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比翼雙飛,凝聚起奮進新征程的強大精神力量。
四是建設綠色發展的現代化。廣州擁有云山珠水、林田湖海等生態優勢,接下來將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努力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讓綠美廣州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生動寫照。
五是建設開放發展的現代化。廣州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南大門”、交匯交融交鋒的前沿地,必須牢記“國之大者”,向全世界彰顯中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和成效。廣州將做強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把南沙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全面增強國際商貿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功能,更好服務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
五個方面全力推進 堅定不移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
南方日報: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廣州取得了哪些突出成績?未來,廣州將如何堅定不移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
林克慶:廣州始終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黨的十八大以來,積極探索高質量發展路徑,加快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得到進一步提升。一是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廣州實驗室、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相繼掛牌運作,人類細胞譜系、冷泉生態系統列入國家專項規劃,“2+2+N”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加快構建。二是產業發展取得新進展。大力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初步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三是改革開放取得新成效。廣州期貨交易所建設扎實推進,工業硅作為首個交易品種即將上市。緊緊抓住國家出臺《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下稱《南沙方案》)重大歷史機遇,高效落地南沙港澳居民個人所得稅優惠等重大政策。四是城市能級得到新提升。高水平建設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廣州港口型、空港型物流樞紐均入選國家物流樞紐,白云機場三期擴建工程首個項目封頂,南沙港區四期工程投入運行。五是共享發展邁出新步伐。每年認真完成十件民生實事,基礎教育更趨優質均衡,醫療高地建設持續強化,基本養老全國領先,就業增長穩中向好,空氣質量全面達標,生活垃圾實現零填埋,鄉村振興全面推進。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制約廣州高質量發展的一些短板弱項。經濟高質量發展動力有待增強,科技創新戰略支撐不足,民生領域還存在短板,區域發展不平衡尚未根本解決,這些問題都是在長期發展中逐步積累的,我們已經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解決,今后必須加大工作力度推進落地見效。
市委十二屆五次全會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部署要求,提出“十個堅持”“十個高質量”的思路舉措。我們將堅持問題導向,重點從五個方面全力推進:
一是大力發展壯大實體經濟。堅持制造業當家,深入實施重點產業“鏈長制”,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
二是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市。以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為契機,對標世界一流科學高地,高水平規劃建設科技創新走廊,打造以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中新廣州知識城、廣州科學城、南沙科學城“一區三城”為核心的快捷交通廊道,探索建立首席科學家負責制,加速高端要素和科創資源集聚流動。
三是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圍繞市場主體關切謀劃實施新一輪營商環境改革,加快《南沙方案》落實落地,深化與橫琴、前海聯動發展,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
四是提升城市樞紐服務功能。堅持以高水平規劃引領高質量發展,抓緊編制面向2049的城市發展戰略規劃,優化形成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型城市空間結構加快國鐵、城際、地鐵以及綜合交通樞紐等一批重點項目建設。
五是著力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解決好就業、教育、醫療、社保、托育、養老、住房等熱點難點問題,在高標準辦好民生實事上下功夫。加快構建綠色生態網絡體系,科學有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一步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質。
把南沙打造成為高質量發展重要動力源增長極
南方日報: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廣州將在哪些方面持續重點發力,把南沙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為服務國家戰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林克慶: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出重要部署,同時明確提出要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這為南沙發展指明方向、注入新的強勁動力。我們將以深入實施《南沙方案》為牽引,推動南沙加快高質量發展、實現高水平開放、打造高品質生活,以南沙開發開放的豐碩成果生動詮釋中國式現代化的光明前景。下一步,廣州將重點著眼于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是著眼更好服務“一國兩制”大局,不斷深化與港澳全面合作。完善穗港穗澳常態化合作交流機制,吸引集聚更多港澳商協會和專業服務機構,優先導入符合南沙產業導向的港澳項目。全鏈條解決港澳居民在南沙的衣食住行、就醫養老等問題,全過程服務企業在南沙設立、投資、發展等各環節,加快打造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高地。加快創建青年創業就業合作平臺,不斷增強港澳青年對祖國向心力和“一國兩制”認同感。
二是著眼推進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科技和產業硬實力。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完善穗港澳科技聯合創新機制,著力推動一批聯合技術攻關和轉移轉化項目落地,打造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堅持人才是第一資源,抓住打造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契機,推動國際高端人才集聚發展,建設國際化人才特區。堅持產業立區,加快發展智能制造、智能網聯汽車、集成電路、生命健康、科技興海等高新技術產業,強化先行啟動區集聚發展效應,規劃建設臨港經濟區,把南沙打造成為廣州乃至廣東高質量發展重要動力源、增長極。
三是著眼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提升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借鑒發達國家先進城市經驗,引進港澳專業人士及高水平專家團隊,參與南沙城市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努力形成“濕地+城市”的獨特城市風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宜居生態環境。以“繡花”功夫推進城市治理精細化、智慧化,讓改革開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市民群眾。
四是著眼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大力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攜手港澳增強內外循環鏈接功能,建設中國企業“走出去”綜合服務基地,提升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建設水平。增強國際航運物流樞紐功能,打造國際集拼中心和綜合性冷鏈物流基地,打造國際海事服務產業集聚區。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深度銜接RCEP等自貿協定,在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跨境要素流動等領域爭取國家試點。構建國際交往新平臺,探索舉辦“一帶一路”主題展會,打造高端國際會議目的地。
堅持制造業當家 把厚實家當做得更大更強
南方日報: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下一步,廣州將從哪幾個方面推動部署落實,堅持制造業當家,加快構建以實體經濟為主導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推進廣州現代化建設?
林克慶:近年來,廣州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深入實施廣州制造八大提質工程,大力發展“3+5”戰略性新興產業。接下來,廣州將在五個方面重點發力,堅持制造業當家,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持續抓好大產業、大平臺、大項目、大企業、大環境建設,把這份厚實的家當做得更大更強。
一是著力夯實產業基礎,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以數字化技術賦能發展先進制造業,鞏固提升汽車、電子、石化等支柱產業。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納米科技、深海空天等未來發展新賽道新動力。
二是著力優化產業布局,發揮重點平臺的產業集聚功能。高水平規劃建設科技創新走廊,加快中新知識城、廣州科學城、生物島、南沙科學城等重點功能區產業導入,建成更多集聚企業和人才的“金名片”“金梧桐”。著力建設一批引領型產業集聚區、支撐型產業園區和萬畝千億大平臺。堅持以畝均論英雄,把全市每個平臺、每塊土地的最大效益發揮出來。
三是著力抓好招商引資,推動重大產業項目落地。在項目謀劃上下功夫,滾動謀劃一批、儲備一批、引進一批百億級、十億級的大項目好項目。在項目引進上下功夫,構建大招商格局,特別要發揮市場力量,借助專業機構進行精準招商。在項目落地上下功夫,成立工作專班服務重大項目,協調解決要素保障問題,推動盡快落地開工、投產達產。
四是著力優化企業服務,培育壯大一批優質企業。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提高市屬國企核心競爭力,用好各級領導定點聯系服務機制,為民營企業解難題、辦實事。健全外商投資促進體系,建好用好外商投資服務工作站。實施“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市場主體培育計劃,壯大行業領軍企業,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努力形成大型企業頂天立地、中型企業承天啟地、小型企業鋪天蓋地的良好生態。
五是著力加強要素供給,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實施好穩經濟152條及99條接續措施等相關政策,切實降低企業生產綜合成本。出臺制造業要素投入考核指標體系,引導資金、土地、用能、金融等各類要素向先進制造業集聚。完善政策和制度環境,構建親清政商關系,讓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
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南方日報: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廣州如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林克慶:黨的二十大報告通篇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作出了一系列戰略部署和新的安排,勾勒出新征程上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畫卷。新征程上,我們堅持人民至上,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使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讓老百姓的生活步步高、喜洋洋。我們將做好以下四個方面工作:
一是著力破解民生難題。制定實施就業、教育、醫療、住房、養老、育兒、交通、食品安全、消費者權益保護、平安等“民生十大工程”五年行動計劃,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深入實施提升就業服務質量工程,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二是著力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堅持社會保障從“制度全覆蓋”轉向“人群全覆蓋”,推動靈活就業人員自愿參加失業保險,落實好個人養老金制度實施推廣工作,完善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堅持房住不炒,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
三是著力提高健康廣州建設水平。持續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夯實社區(村居)衛生服務功能。堅持平戰結合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加快提升應急醫療救治能力,切實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四是積極探索共同富裕有效路徑。落實分配制度改革,實施“穗農奔富”行動,積極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大力發展公益慈善事業。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切實兜住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