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18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正式發布。綱要提出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春風拂面,遍地花開。
組建粵港澳聯合實驗室、財政科研資金跨境使用、推出面對境外人才的所得稅補貼政策、探索創新科研合作模式……綱要發布兩年以來,破除瓶頸,突破制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進展順利,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正在加快形成,粵港澳協同創新體系所蘊含的蓬勃創新能量正不斷釋放。
科技抗疫,聯合實驗室發揮重要力量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科技力量成為抗疫的重要支撐。而自2019年年底以來相繼組建的一批粵港澳聯合實驗室,成為廣東科技抗疫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中,粵港澳呼吸系統傳染病聯合實驗室與相關醫療機構建立聯動機制,將基礎醫學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將科技成果應用到了抗疫一線。而粵港新發傳染病聯合實驗室,則協助醫療機構,開展樣本采集及檢測,指導疫情防控。
通過組建聯合實驗室這一形式,將港澳地區的國際化優勢和廣東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優勢相結合,創新科研創新合作模式,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打造出高水平科技創新載體和平臺。
深港聯手打造科技創新合作區
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是粵港澳大灣區唯一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特色平臺,肩負著服務香港、建設國際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使命。
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中專門提出,要加快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建設。
2020年8月7日,深圳出臺相關意見,推進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建,明確合作區深圳園區將堅持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雙輪驅動發展,對標香港及國際上最有利于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全方位探索構建有利于科技創新的政策環境。
廣東科技力量參與香港智慧城市建設
一系列的跨境科技合作陸續展開。
2019年8月,廣東省科學院與香港特區機電工程署簽署了《粵港創新及科技協作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在大灣區人才和技術互融方面密切合作,搭建創新與科技平臺、創新交流機制,推進項目落地轉化。
據省科學院智能制造研究所科技業務部部長黃丹介紹,目前該所接受香港機電工程署委托研發的“化寶爐小車轉移智能控制系統”、“自主滅蚊機器人”等項目已經陸續完成,即將進行成果交接。
根據香港創新及科技局近期發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2.0》,省科學院將與香港相關部門合作開展面向香港社會安全、環境和制造領域的人工智能系統、機器人技術開發和應用。
2019年9月15日,香山海洋科技港在珠海建成,年底投用。該基地成為粵港澳乃至國內海上無人系統與海洋智能裝備設計、研發、試驗的公共技術服務與創新孵化平臺,打造智慧海洋產業創新高地。
政策破壁,促進創新要素流動
粵港澳三地之間由于制度不同,必然存在一系列阻礙創新要素流動的瓶頸和制約。兩年來,從國家到地方,都推出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打破創新壁壘。
2019年3月17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聯合印發《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明確廣東省、深圳市按照內地與香港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對在大灣區工作的境外(含港澳臺)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給予補貼。
2019年8月,得益于《廣州進一步加快促進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的推出,廣州市通過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向香港科技大學撥付香港分部2019年建設經費和港澳科研開放基金,實現了該市科研資金首次成功跨境撥付。至2020年11月,全省財政科研資金過境撥付港澳累計超億元。
專家觀點
粵港兩地科技合作成績不俗
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表示,粵港兩地在科技合作上各具優勢,大有可為。香港本身擁有一流的高校和基礎科研能力,但是在科研成果轉化、產業支撐和市場空間、青年創新創業方面,都需要與大灣區進行深度地串聯。在近年來,兩地通過建設聯合實驗室的方式,使得兩地的科研人員在大灣區的框架內進行了深度合作,取得了不小的成績。
而在青年創新創業方面,廣東以及廣東各地市也出臺了相應的鼓勵政策,給了港澳青年在內地創業以很大的支持。
同時,郭萬達也指出,目前來看,粵港兩地的在科技領域的合作走在了正確的方向上,但是同時也需要兩地在制度和政策的創新上能夠繼續探索,進一步打破彼此間在制度和文化上的差異,讓兩地的科技要素更加自由和暢快地進行流通,真正地形成協同創新,從而更好地攜手打造大灣區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
相關數據
2019-2020年粵港科技創新聯合資助項目共立項19項,省級財政經費資助1900萬元。
廣州大力打造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目前該市23家粵港澳科技企業孵化載體已孵化創業企業(團隊)1257(個),其中港澳創業企業(團隊)228家(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