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邀全球人才來魅力灣區、實力廣東、活力廣州,感受珠江潮涌、領略千年商都、體驗羊城精彩、成就人生夢想!”
“深愛人才,圳等您來!”
“誠邀各位英才共聚灣區,粵澳和鳴,共創更加燦爛的未來!”
2月18日下午,在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加強粵港澳人才協作,強化產業科技人才支撐”分組討論現場,粵港澳大灣區各地參會代表面向全球人才發出邀約。
推進產業科技創新,人才是決定性因素。今年的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強調,要視人才為珍寶。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在發言中推介了香港匯聚全球創科人才的經驗和做法。他說,近年來,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不同城市加強協作,今年1月,粵港兩地簽署《關于推進粵港人才合作的框架協議》,加快人才發展深度融合。
“香港特區政府今年將舉辦全球人才高峰會暨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高質量發展大會,誠邀大家參與其中。”陳國基說。
“在人才引進方面,澳門特區政府自2023年8月起陸續開展各類人才引進計劃,有序引進大健康、高新技術產業在內的各種領軍人才。”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人才發展委員會秘書長周昶行說,近年來,粵港澳在各領域有了深入交流,為三地建立人才協同機制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廣州是廣深港、廣珠澳“人”字形科技創新走廊雙起點。廣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廉奕說,廣州將圍繞“灣區所向、港澳所需、廣州所能”,發揮廣州實驗室、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重大平臺作用,實現廣州人才、廣州產業、廣州市場與港澳人才、港澳規則、港澳創科的強強聯合。
“廣州將加快推進新時代‘人才強市’戰略,圍繞打造中心型世界城市,增強人才發展戰略性和體系性,在大力集聚產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同時,吸引儲備一批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嶺南文化等方面的人才,為魅力灣區、新彩廣州提供人才支撐。”廉奕說。
去年11月1日,深圳發布《關于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促進人才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實現了人才政策的整體升級。深圳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程步一說,深圳致力于打造“人才無憂”發展環境,讓人才“事業無憂”“往來無憂”“安居無憂”“生活無憂”“申辦無憂”。
程步一透露,深圳將于今年內啟動實施“圓夢鵬城”項目,通過公開招募遴選產生一批人才夢想項目,助力人才事業起步、筑夢圓夢。
■會場聚焦
參會嘉賓為大灣區如何打造“人才蓄水池”建言獻策
讓人才與產業“雙向奔赴”
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這其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資源。
作為中國人口集聚規模最大、增長速度最快、密度最高的城市群之一,粵港澳大灣區應該如何打造“人才蓄水池”,將“人口紅利”轉化為“人才紅利”?2月18日,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在深圳召開。在下午召開的主題為“加強粵港澳人才協作,強化產業科技人才支撐”的分組討論中,與會代表紛紛建言獻策,探討大灣區人才發展之路,推動人才與產業“雙向奔赴”。
以頂尖的平臺與項目吸引人才
“預計到2025年,僅新能源汽車專業人才缺口就超百萬人,高層次人才更是一將難求。”廣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曾慶洪直言,面對發展新機遇,堅持實施人才戰略、打造科技人才生態,是實現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曾慶洪說,廣汽集團正在從三個方面構建高水平人才生態:引“恒星”建“磁場”,發揮領軍人才虹吸效應,激發人才吸引力;強“改革”創“機制”,開展職業經理人改革、推動員工股權激勵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動力;筑“平臺”匯“全球”,構建以廣汽研究院為核心,美國/歐洲研發中心、上海前瞻設計工作室、廈門智能網聯工作室為支撐的“三國五地”全球研發網絡平臺。到2025年,廣汽全球研發團隊將突破6400人。
不僅是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也是大灣區聚集產業人才的重要領域。中國科學院院士、廣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徐濤介紹,通過不斷推動產、學、研、政、企、金有機融合,實驗室凝聚培養出一批懂科研、懂市場、懂管理、懂創業的生物醫藥專業人才。
面向未來,他表示,實驗室將以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為契機,進一步鞏固加強前沿與交叉學科建設,加強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模態與生物醫藥的融合創新,爭取更多國家重大科學基礎設施等高端平臺建設,以顛覆性技術引領產業變革,建成、孵化更多的高水平國際科創中心、行業領軍企業,以國際頂尖的平臺與項目吸引科技與產業人才前來創業發展。
探索粵港澳協同引才新模式新路徑
“香港作為內地與世界交流的樞紐,可以充分利用其教育資源,加強與廣東省合作,創新聯合培養、共同聘用等模式,吸引培養海內外科技創新等重點領域人才。”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理事長沈向洋認為,在這方面,廣東省創造性地結合粵港澳三地的區位優勢,作出了積極探索。他說,研究院與港科大(廣州)發起聯合博士培養項目,致力于在無人機操作系統等新領域形成特色與優勢,培養出具備產業實操能力的技術領袖。
“發展融合學科,有利于培養解決綜合復雜性問題的領軍人才,促進跨界科技創新,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表示,港科大(廣州)在建校之初,就致力于建設一所獨一無二的融合學科大學。除了突破傳統的“院-系”架構,打破學科界限,該校在空間分布上,鼓勵打散教師辦公室,創造更多機會讓不同學科教師相互交流、融合產生新的火花,實現新突破。
在加強粵澳合作、探索琴澳協同引才路徑方面,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執委會副主任蘇崑表示,將發揮琴澳兩地制度和資源疊加優勢,探索琴澳協同引才新模式、新路徑,充分利用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人才“蓄水池”的作用,依托澳大科技研究院、澳科大科技研究院作為引才平臺,引進集聚一批具備較高專業素養、熟悉國際市場運作、有創新創業需求的人才和項目落地澳門和橫琴,并為他們提供無縫銜接的生活、工作環境。
“我們希望可以積極開展人才聯合培養。以科研交流和項目合作引領,積極探索與大灣區高校共建創新中心。”季華實驗室理事長兼主任曹健林建議,縱深推進與高校點對點互訪交流,從校級戰略合作深化至院系級、導師間的實際合作,進一步探索實習、就業創新、共建合作基地等新形式,推動人才聯合培養立體化提升,為實驗室發展、為大灣區產業轉型升級培養出一批專業基礎扎實、學科交叉融合、實踐經驗豐富的工程技術人才和高水平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