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島實驗室榮獲全國科技系統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表彰、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啟動首批月球樣本研究……近年來,省實驗室逐漸成為廣東科技創新的試驗田和創新發展的新引擎,播下科研項目的“種子”,結出產業轉化的“果實”。
面向科學前沿與基礎研究、聚焦戰略急需與產業支撐,自2017年底起,廣東省委、省政府率先啟動3批共10家省實驗室建設。“省實驗室不同于現有高校、傳統科研院所的運作模式,是一種全新的科研組織,省里為此創造性開展制度設計。”廣東省科技廳實驗室與平臺基地處有關負責人說,省實驗室是帶有探索體制機制創新基因而誕生的,在人事、財務、薪酬、科研組織等方面都被賦予自主權,“真正實現科學家治理,讓實驗室自主科研立項,確保能快速部署科研任務”。
“選對人,給足錢,放手干。”琶洲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宗本解釋選擇廣州的原因。
面向當地所求的“戰略急需、支撐產業”,則是各家實驗室設立的初衷。在首批建設的4家實驗室中,深圳鵬城實驗室聚焦通信與人工智能、廣州生物島實驗室聚焦再生醫學與健康、佛山季華實驗室專攻先進制造、東莞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深耕材料科學,這些都是當地的優勢支柱產業,省實驗室的設立意在解決產業發展中的共性技術難題。
結合各地產業的實際特點,在隨后啟動建設的省實驗室中,還采取“核心+網絡”或“主體+分中心”的模式組建,即由一個單位承建核心實驗室,并在多個地市設立分中心,擴大科研成果在各地的轉移轉化。
去年4月,由季華實驗室研制的佛山一號發射升空,從此太空中多了一顆“佛山星”。雖然啟動建設僅4年多,但省實驗室已經顯現出集中攻關的優勢,在各自領域產出一批前沿科技成果。
由鵬城實驗室研發的超級計算機“鵬城云腦Ⅱ”,被稱為深圳“聰明大腦”,計算能力連破世界紀錄,2020年位居全球高性能計算領域權威榜單之一IO500總榜榜首,問鼎世界冠軍。
在新冠肺炎疫情應急科研攻關中,省實驗室也大顯身手。由生物島實驗室研發的新冠肺炎AI篩查和輔助診斷系統,在抗疫中發揮重要作用。
如今,隨著研發優勢凸顯,技術不斷積累,省實驗室與當地產業合作日益密切。生物島實驗室與廣州開發區基金合作發起規模為2億元的成果轉化基金,簽約技術成果轉化合同收入超過7000萬元;深圳灣實驗室創立坪山生物醫藥研發轉化中心,已建立10余個藥物研發管線;湛江灣實驗室提供蝦種苗培育技術支持,打造養殖工藝試驗船,使當地遠海養殖產業新增利器……無論是為當地產業提供科研支撐,還是利用研究成果孵化科技企業,省實驗室正加速成為各地產業升級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