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芯半導體工程師進行設備巡檢(資料照片)。圖片來源:新華社
4月底,廣東一季度工業經濟數據出爐,全省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長5.9%,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8.1%,繼續保持自2020年我省戰略性產業集群行動計劃啟動實施以來快速發展的勢頭。
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是廣東建立完善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產業鏈的重要一招。
省委十二屆十四次全會提出,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切實在探索新型舉國體制的廣東路徑、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碳達峰碳中和上下功夫,有力推動科技和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近年來,應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廣東加快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不斷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以科技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
加快核心攻關
實施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
將1/3以上的省級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投向基礎研究,支持建設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加快推進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建設、開展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建設……不久前,我省發布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十年“卓粵”計劃公開征求意見稿,在基礎研究多個重點領域加強布局。
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推進編制并實施十年“卓粵”計劃,是我省積極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廣東路徑”的最新探索。
隨著產業升級腳步不斷加快,經受外部風險挑戰的廣東制造業越發深刻意識到,必須把外部壓力轉化為自主創新的動力,以科技自立自強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圍繞產業鏈所需,我省深入實施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取得階段性進展,在5G、4K/8K超高清視頻、高端電子元器件等領域打破一批“卡脖子”技術瓶頸,部分產品實現國產化替代。
在超高清視頻產業領域,2019年,廣東獲批建設全國首個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試驗區,短短幾年便培育引進一大批重大項目,超視堺10.5代線、樂金8.5代OLED面板線等重大項目陸續達產……在今年的北京冬奧會上,由廣州博冠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和生產的8K 50P小型化廣播級攝像機,全程服務了開閉幕式及相關賽事的現場拍攝。
在另一大關鍵領域——芯片與集成電路,4月26日,本土自主創新企業廣州粵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與廣東粵港澳大灣區黃埔材料研究院簽約,共建“芯片制程關鍵材料聯合研發中心”。“此次簽約將幫助科研院所和芯片制造企業發揮各自所長,補全產業鏈條,重構產業生態。”中科院長春應化所所長、黃埔材料院院長楊小牛說。
成立于2017年12月的粵芯半導體是廣東目前唯一進入量產的12英寸芯片生產平臺。公司總裁及首席執行官陳衛表示,企業將抓住全球芯片市場缺貨機遇,模擬成熟制程產能填補國內市場空白。據悉,其去年出貨量同比增長超168%。
在粵芯半導體高速發展的背后,是廣東面對多重不利因素疊加導致的“缺芯潮”,提出并深入實施“廣東強芯”工程,全鏈條構建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四梁八柱”。去年以來,我省推動成立投資規模均超百億元的灣區半導體、廣大融智、智能傳感器等三大產業集團,設立總規模超千億元的6只投資基金,支持廣州、深圳、珠海等建設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集聚區,加快打造中國集成電路第三極。
完善協同創新
將科技與制造業“擰成一股繩”
今年3月,總部位于深圳的比亞迪宣布停止燃油汽車的整車生產,成為全球首家正式停產燃油汽車的車企。憑借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雄厚的技術實力,廣東制造企業再次走在行業前列。
今年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廣東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189.6%,充電樁增長119.0%,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實現“質”的飛躍,成為廣東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一道縮影。截至2021年,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增加值達4萬億元左右,約占全省GDP的1/3。
制造業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創新是引領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牛鼻子”。近年來,廣東深入實施制造業“六大工程”,大力推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破解“缺芯少核”關鍵問題。
位列“六大工程”首位的“強核工程”,明確提出要構建完善全省制造業協同創新體系,打造全球重要的制造業創新聚集地,以科技創新核心競爭力推動廣東制造從根本上強起來。
“由代表市場需求的領軍企業牽頭,產業鏈、創新鏈上各科技創新利益方參與組建創新聯合體,參與重大科技攻關,能夠將科技、產業擰成一股繩。”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鄧文基高度認同打造協同創新體系的重要性。
在“六大工程”的助力下,廣東一批鏈主和龍頭企業化危為機、逆勢而上,成功實現跨越式增長:華大基因、金域醫學等完成全球最大通量核酸檢測,萬孚生物等研發生產的新冠病毒抗原檢測試劑獲批上市。
一批重點產業加快構建自主可控安全產業鏈:寧德時代選址肇慶建設華南地區最大鋰電池制造基地,廣汽、比亞迪、小鵬汽車等車企加快搶占造車“新版圖”。
面向企業需求
促進創新主體對接強化創新效能
在不久前出爐的2021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中,涉企業項目占比達七成,其中由企業牽頭的項目同比增加18%,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繼續強化。
企業是創新鏈與產業鏈對接融合的關鍵一環,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近年來廣東加快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建設,進一步提升創新效能。
在廣州黃埔,經過十多年不懈努力,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僅成功研發出人工硬腦(脊)膜補片、顱頜面修補系統等植入醫療器械產品,還開發出多個先進制造技術平臺,向口腔科、普通外科、大止血等領域拓展。
“要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成果轉化體系,將優質的科技創新資源轉化為產業應用優勢。”談及技術研發的重要性,公司董事長袁玉宇深有感觸。
廣東有超過6萬家的高新技術企業,全省評價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近5.7萬家,企業自主創新的活力強、動力足。通過推動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等方式,我省聚焦需求牽引強化創新效能,聚焦成果轉化激發產業發展動能,讓創新鏈與產業鏈的結合更加緊密。
在技術需求的牽引下,各類創新主體主動對接,讓創新成果高效轉化在生產車間。
憑借在氫能源及飛行器設計領域的學科交叉優勢,位于東莞的廣東云創氫電科技有限公司用一年多時間自主研發氫燃料電池發電系統,為自行設計開發的工業級無人機提供動力,續航能力超過6個小時,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我們正與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初步接洽,希望未來可依托這一前沿技術平臺,研發出國產材料替代。”云創氫電創始人徐偉強說。
通過推進規上企業建設研發機構、引導國企技術創新能力提升、支持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融通創新等措施,廣東企業“千軍萬馬齊創新”的局面逐步形成,成為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基層實踐】
廣州黃埔:創新驅動搭建“雁形”現代產業體系
近日,位于廣州市黃埔區的穗港科技合作園管委會掛牌運作滿一周年。在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發布的2021年(第28批)新認定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名單及全部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名單中,園內有6家企業上榜。
產業端的強勁自主研發能力背后,是黃埔區的源頭創新供給。
在黃埔區新龍鎮逕頭村與大坦村交界處,兩個锃亮的巨型“輪胎”拔地而起,一立一臥“依偎”于山間,這是全國首個航空輪胎動力學大科學裝置,也是國內唯一的航空輪胎動力學綜合試驗平臺。近年來,黃埔承擔多項國家戰略任務,“1+1+3+N”科創平臺集群形成“大氣候”——廣州實驗室、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落地,人類細胞譜系大科學研究設施等大設施全面啟動建設,航空輪胎動力學大科學裝置項目主體竣工,13個中科院項目以及高端科研機構集聚發展,打響“黃埔實驗室”品牌。
目前,黃埔區集聚了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6家,占全市42%;省高水平創新研究院8家,占全省2/3;院士工作站21家、博士后設站單位96家,科技創新連續4年位居全國經開區第一。“我們強化創新政策支撐,搭建了‘雁形’現代產業體系。”廣州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研究院院長李耀堯說。
黃埔的產業發展骨架更加清晰有力: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制造、新材料、綠色能源、生物技術、高端裝備、健康食品等主導產業鏈群為“軀干”,發揮主導產業競爭優勢和主導關聯作用;以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兩翼”;以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為“尾翼”,提升現代服務業對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
扎根黃埔18年的廣東華南疫苗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彭濤,正是被黃埔區的“創新磁場”吸引長駐。攻關進程中,彭濤團隊通過租用區內產線實現中試,推動疫苗研制取得突破。“黃埔較早布局‘慢熱’屬性的生物醫藥產業,通過長期積累,企業正加快生成產出效益。”他坦言,“產業鏈的加持,讓研發工作得以就近取材。”
據統計,目前黃埔擁有高新技術企業超2100家,形成汽車、電子、能源三大千億元級和生物醫藥、高端化工、食品飲料、電氣機械四大500億元級產業集群,成為大灣區先進制造業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