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松山湖科學城獲國家發改委批復同意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迎來兩周年。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是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抓手。兩年來,松山湖科學城緊扣國家賦予的定位目標,聚焦國家戰略和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需求,加速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一批重大創新平臺,吸引一批高水平人才隊伍,加速邁向世界一流科學城。
重大創新平臺賦能高質量發展
7月27日,位于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一期園區內的鋰離子電池材料團隊中試生產線正忙碌運轉,工程師梁海聰在接受2022年全國高校校媒精英特訓營大學生記者采訪時說,松山湖完善的產業配套及下游客戶需求,正推動該項目迅速向產業化應用推進。
同樣位于材料實驗室新園區的大灣區電鏡中心內,多臺國際先進電子顯微鏡完成安裝僅半年多,利用這些設備,可以從原子層面觀察材料特征。大灣區顯微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師范曉坤介紹,這些“頂配”設備將為包括鋰電池在內的多種材料研發提供強大的研究手段,還將服務大灣區乃至全國更多用戶。
距離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一期不遠處,國家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即將啟動二期工程建設。中國散裂中子源通過國家驗收并投入運行近4年來,注冊用戶超過3800人,其中大灣區的用戶超過1/4,在新型能源材料、航空材料、可燃冰、頁巖、催化劑等領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未來,中國散裂中子源譜儀數量將增加到20臺左右,加速器打靶和靶站功率將從100千瓦提升到500千瓦,研究能力將大幅度提升。
更多的高端創新資源加速向松山湖科學城集聚。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及先進阿秒激光、南方光源研究測試平臺、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等大裝置、大平臺正加速布局或已經開工建設。
最全生態體系激發創新高效率
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正式獲批粵港澳大灣區國家創新技術中心分中心;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各項籌建工作進展順利,并正式獲教育部批準籌備設立,預計明年實現招生辦學……近期,松山湖科學城建設進展不斷。
“松山湖科學城的創新鏈有源頭創新、有技術創新、有成果轉化、有企業培育,再加上科技金融的支撐,形成頂天立地的創新格局,讓科技能夠轉化為支撐經濟發展的力量。”東莞市委副書記、松山湖黨工委書記劉煒表示,按照“巍峨山下、松山湖畔,北湖南山、一核四區”的規劃布局,松山湖正全面推動科學城加快建設。
圍繞8平方公里的松山湖,已布局一批研究院、實驗平臺、創新平臺,還有華為創新中心與其他龍頭企業,未來還將吸引世界500強企業研發中心入駐,形成完整的創新體系,把創新鏈跟產業鏈深度融合。
同時,松山湖按照黨建引領、社會參與、科技支撐、條塊結合,建設四個基層社會治理改革試點片區,全力探索具有園區特色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把片區打造成為管委會管理職能和服務職能向基層延伸的“觸角”,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