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政策不斷出臺,創新平臺密集落地,創新要素不斷集聚,創新企業加快發展。截至2020年8月底,廣東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量超5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2.8萬家,居全國首位。
為發現、挖掘更多大灣區企業創新故事和趨勢,南方日報·南方經濟智庫、南方城市智庫聯合建行大學大灣區金融創新學院、中國建設銀行科技金融創新中心,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對上百家珠三角創新企業展開深度調研和分析,共同研究編寫《變局·新局——2020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創新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并在12月8日的“榜樣的力量——粵港澳大灣區科創先鋒大賽”頒獎現場發布。
《報告》聚焦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疊加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的特殊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創新的趨勢、動力、特征、機遇和挑戰,并在專訪多位省內外知名專家的基礎上,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發現四個趨勢
跨界創新噴涌,新型研發機構推動企業創新
在疫情沖擊下,在不斷重塑的全球經濟格局下,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世界級灣區的后起之秀,呈現四個方面的創新趨勢:
——開啟跨界發展熱潮。從單一產品向多個產品,從單一產業門類向多元化產業布局發展,通過創新提升企業發展韌性;
廣汽集團從造車到造口罩,從格蘭仕跨界研發芯片,到深圳的盛路通信進軍軍工產業,調研發現,得益于大灣區雄厚的制造業基礎和完備的產業配套,越來越多企業意識到,擁有核心技術、延伸全產業鏈配套,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更好地抵御外部風險。
——由點到線橫向拓展。從實現具體功能出發,向提供平臺化服務轉型,推動技術創新、模式創新;
廣州的探跡科技用大數據和AI為外貿企業出口轉內銷提供智能獲客渠道。深圳的銘華航電,通過探跡科技的智能云平臺,高效尋找客戶,有力抵抗疫情的影響,訂單逆勢增長200%。調研發現,平臺不僅能聚人氣,還能通過信息觸達解決信息不對稱,更多的服務模式被重構。
——產學研合作更加深化。新型研發機構如雨后春筍涌現;
新技術和新產品研發能力不足是制約企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原因。調研發現,為彌補這一短板,廣東正努力開拓外部創新資源渠道。
以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研究院為例,過去近6年,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等創業導師聯合發起的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已經涌現出一批極具發展潛力的科創公司,如逸動科技、云鯨智能、臥安科技、恩茁科技、海柔創新等。
——創新生態更加豐茂。政策引導、基礎研究、資金支持、宜居環境……對于創新都不可或缺。
調研發現,一個涵蓋全面、資源豐富、高度活躍的創新生態正在粵港澳大灣區蓬勃興起。
以5G為例,廣東于2019年5月出臺加快5G產業發展行動計劃,提出到2022年底5G整體技術創新能力世界領先;2020年又出臺了25條新政推動信息服務與消費。
廣東全省第一批5G產業園成為新產業起飛的平臺。廣州主抓科學城、知識城、天河軟件園3個核心產業基地建設,深圳則培育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龍華九龍山等五大5G產業集聚區以及深圳高新區、坂雪崗科技城等5G重點產業片區。
??匯聚六種力量
創新人才加速涌入,近九成受訪企業設立研發部門
面對復雜的國際經濟形勢和激烈的產業競爭,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創新的動力在哪里?
通過對粵港澳大灣區科創企業和相關政府部門開展問卷調查、調研走訪發現,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的六種力量正在逐步凸顯:人口持續流入活力增強、資本支撐體系日益完善、重大關鍵技術全力突圍、產業升級帶來科創藍海、深化改革激活市場機制、軟硬對接夯實創新基礎。
人才是第一資源。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肖慶文認為,當前影響中國價值鏈升級的主要因素在于人力資本積累是否實現技能升級,為此需要更加持續的人力資本投入,厚積薄發。
調研發現,超過80%的粵港澳大灣區受訪企業能根據發展需求引進創新人才,超過71%的企業對創新人才有完善的考評和激勵機制,67%的企業能很好地挽留核心創新人才,71%的企業創新人才工作成就感高。廣東省科技廳數據則顯示,廣東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研發人員數居全國首位。
創新活動,往往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調研顯示,46%的受訪企業近年年均研發投入超過1000萬元,主要投入引進關鍵人才或團隊,可行性研究、測試、工程準備,購買機器設備、土地、建筑。
在這過程中,粵港澳大灣區日益完善的金融體系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大灣區金融業發展顯示出“金融+科技+產業”特征,證券交易所市值達6.22萬億美元,在世界級灣區中僅次于紐約灣區。
伴隨著人才和技術資源的不斷積累,粵港澳大灣區內,企業創新“挑大梁”、基礎研究“補短板”兩大特征明顯。
調研結果顯示,88%的企業已設立獨立研發部門;54%的企業不僅已設立研發部門,還計劃加大投入。從研發速度看,近33%的企業新產品開發時間在1個季度以內。
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柳卸林認為,廣東企業在研發投入、產出、新產品銷售收入方面的強勁創新能力,領先優勢在擴大。
創新水平提升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加快轉型升級,產業升級又反哺創新,為創新技術、產品和服務提供更廣闊的市場空間。調研顯示,44%的企業新產品產值占銷售總額比重超過20%,81%的企業能很好地針對市場需求及時升級改進產品。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指出,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加快體制機制上進一步探索,充分發揮各自創新優勢,走出一條通過開放創新不斷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迎來多重機遇
創新成果量升質更優,自主創新引領企業發展
隨著產業升級發展、科研平臺的不斷集聚、創新實力的不斷增強,粵港澳大灣區的企業也正迎來政策、要素、產業、機制等多方面的創新機遇。乘勢而上、自主創新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共同選擇。
多個重要國家政策的接連出臺讓粵港澳大灣區迎來新一輪創新要素加速集聚的巨大機遇:
《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提出,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機制,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引才用才制度;深圳綜合改革試點首批40條授權事項中,關于金融、海外人才等方面的科技創新體制事項就有6條;《中新廣州知識城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提出,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知識中心……
在政策加持下,創新資源不斷涌入,創新成果也不斷涌現。
近年來,廣東發明專利授權量、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有效商標注冊量等指標均穩居全國首位。在第二十一屆中國專利獎的239個廣東獲獎項目中,發明專利210項,占比達87.9%,在這其中,企業獲獎數量多,彰顯創新主體地位。239個獲獎項目涉及270個獲獎單位及個人,其中企業256家,占比94.8%。
創新質量還直接體現在帶來的經濟效益上。截至2020年6月底,廣東省22項金、銀獎項目累計產生銷售額5205.84億元、出口額1740.78億元、利潤598.61億元。
針對粵港澳大灣區企業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報告》還提出六個方面的建議:深化科創機制改革加速創新要素流動,聚合市場力量促進關鍵技術攻關突圍,依托重大平臺創新產學研金協同機制,依托“雙區驅動”提升創新服務業態水平,推動國內外科創循環謀劃前沿研發,發揮“一核一帶一區”各地比較優勢建設創新試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