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深中通道中山登陸點的平臺極目遠眺,兩座臨時搭建的工程引橋在水天交界處匯合,勾勒出深中通道橋梁部分飛架江面的清晰軌跡。一組組巨大橋墩,順著引橋一直延展到目光盡頭,挖掘機、塔吊等大型設備正在緊張施工。5月22日上午,“粵港澳媒體灣區行”采訪團來到深中通道管理中心,了解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加速聯通的最新進展。
在管理中心的規劃地圖上,南沙大橋、虎門大橋、深中通道和港珠澳大橋從北到南依次展現,珠江兩岸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交通要道緊緊連接。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楊陽介紹,深中通道采用東隧西橋方案,通過連接線實現在深圳、中山及廣州南沙登陸,全長約24公里,設計時速為100公里的雙向八車道,項目總概算約446.9億元,是集“橋、島、隧、水下互通”于一體的世界級集群工程,也是繼港珠澳大橋之后粵港澳大灣區又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如今,深中通道橋梁工程已經全線展開,西人工島順利完成筑島,東人工島堰筑段隧道圍堰工程及成島施工已展開。依托深中通道工程研制的另一個核心裝備、世界第一艘且唯一一艘沉管運輸安裝一體船,計劃下半年進行聯調聯試,為首節沉管安放進行準備。整個工程預計于2024年建成投用,屆時深中通道將成為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之間的交通紐帶,推進珠江兩岸產業互聯互通以及各類要素高效配置。
在深中通道中山登陸點,中山市大灣區辦相關負責人劉登透露,圍繞深中通道建設節點,中山一直在推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未來要實現到周邊的大灣區主要城市半小時通達,到港澳一小時通達。中山港客運碼頭也在建設之中,今后從中山去香港機場的時間將進一步縮短。
深中通道的安全問題也是采訪團關注的焦點。在回應香港媒體提問時,楊陽表示,深中通道從規劃伊始就將珠江口周邊臺風多發的因素納入方案,并針對超強臺風制定了應急預案,可以確保深中通道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