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洋上,清風徐來,港珠澳大橋如長龍飛躍銜接三地;占地50萬平方米的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內,一個鏈接東盟、非洲、拉美、歐盟、北美傳統醫藥產業合作的全球網絡正在形成;而就在產業園不遠處,珠海長隆海洋科學樂園等三大新項目蓄勢待發,將于今年內正式開放……5月22日,“粵港澳媒體灣區行”采訪團走訪珠海橫琴新區展示廳、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等地,實地感受珠海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要門戶樞紐所展現出的活力,亦看到了粵港澳三地之間產業對接、平臺合作的更多可能性。
“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后,通關模式是否還會繼續升級、加快效率?”在位于十字門大道的橫琴新區展示廳內,人員往來的進一步便利化成為采訪團關注的熱點——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三地之間交通往來已十分通暢;但要進一步推動大灣區人流、資金流等要素流動,政策、制度等“軟件”也要持續隨之升級。
橫琴新區自貿辦副主任王彥表示,各地居民對通關便利的呼聲都很高。他透露,正在建設的橫琴新口岸將借鑒廣深港高鐵一地兩檢的模式,計劃待澳門蓮花口岸整體遷入后,通過優化過關流程和身份數據聯通,實行“合作查驗、一次放行”,實現一次排隊、查驗、放行,讓人員往來更加便利。在王彥看來,這也是未來通關模式改進創新的方向。
要素流動速率的提升促進了重大合作發展平臺的建設,也為三地產業攜手發展注入了新活力。
在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傳統中醫藥國際交流合作平臺展廳內,幾款在國外注冊上市的中藥產品吸引了在場記者的關注。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副行政總裁馮準介紹,自2015年起,產業園結合“以醫帶藥”的推廣方式,已成功幫助中國內地和澳門企業的6個產品在莫桑比克注冊。
“隨著園區平臺不斷完善、產業氛圍日漸濃厚及各項優惠政策的逐步推進,截至今年4月,產業園累計注冊企業134家,其中有35家是澳門企業,包括14家新培育的中醫藥企業。”馮準透露。
馮準介紹,符合條件的入駐企業除了可以享受租金減免的優惠政策外,園區還會提供一系列創業指導,由業內專家團隊提供專業培訓,為企業順利發展一路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