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中共廣東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印發《關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若干意見》。全文如下: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總結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寶貴經驗,現就不斷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加快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和疫情防控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軸,突出制度建設這條主線,堅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按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原則,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聚焦公共衛生法治建設、疾病預防控制、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應急物資保障等重點領域,進一步深化改革,從體制機制上創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舉措,切實提高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水平。爭取到2022年底初步建成職能明確、分工合作、運轉順暢、銜接有序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到2025年底全省公共衛生應急管理軟硬件建設、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二、強化公共衛生法治建設,全面提高依法防控能力
(一)建立完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體系。牢固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中央頂層設計,把生物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做好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的分層對接,建立健全生物安全地方法規體系。支持廣州創建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試驗區。
(二)加強公共衛生領域法規規章建設。全面梳理評估相關地方性法規規章,及時開展野生動物保護、動物防疫、犬類管理、醫療廢物管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等法規規章立改廢釋工作。加快推進我省中醫藥條例、市場監管條例、群防群治組織監督管理規定、病媒生物預防控制管理規定、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等法規規章的制定修訂工作。
(三)加強執法體制機制建設。完善市場監管機制,建立完善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聯席會議制度,強化野生動物保護監管聯動機制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堅決取締和嚴厲打擊非法野生動物交易行為。建立健全線上線下一體化市場監管制度,完善風險監測、網上抽查、源頭追溯、屬地查處、信用監管等方式,推動“雙隨機、一公開”全覆蓋,健全完善生物安全、公共衛生等領域監督執法體制機制。加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和管理,推行普遍禁獵制度。
三、抓緊補齊公共衛生服務短板,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
(四)加快補齊公共衛生服務短板。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將預防關口前移,加快補齊公共衛生服務能力短板。以基層為重點強化省級財政統籌機制,加大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助力度,建立人均事業費補助定期增長機制,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加強農村、社區等基層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能力建設,探索構建以家庭醫生為核心的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立完善醫療廢物、危險廢物生產、儲存、轉運、處置全鏈條監管機制,加快補齊設施短板。
(五)改革完善疾病預防控制組織體制。強化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職責,建立醫療機構履行公共衛生職責清單制度,將醫療機構履行公共衛生職責納入醫院等級評審指標體系和年度醫療機構績效考核范疇。進一步強化并合理劃分各級疾控機構職能,研究賦予疾控機構必要的行政監督執法權限。加快構建醫防相結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立健全疾控機構和醫療機構信息共享和協同工作機制。強化綜合性醫院感染性疾病專科建設,健全綜合性醫院和傳染病醫院之間的分工協作機制。
(六)加強公共衛生隊伍建設。創新人才培育機制,加強公共衛生和應急管理相關學科建設,推動公共衛生教育轉型。制定東西兩翼及北部生態發展區醫療衛生人才定向免費培養政策。完善醫護人員職業保障和評價激勵機制,優化突出貢獻人才職稱評審機制,鼓勵引導醫療衛生人才向基層一線流動。增加基層公共衛生機構人員編制,優化力量配置。健全基層全科醫生培養使用機制。落實“兩個允許”政策,探索開展基層公共衛生機構薪酬制度改革,加快構建適應公共衛生人才職業特點的薪酬制度體系。構建權威高效的醫患糾紛鑒定、調解、處理機制。
四、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機制,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
(七)改革公共衛生應急響應管理制度。完善公共衛生重大風險研判、評估、決策、防控協同機制,整合醫療衛生機構、疾控機構、慢性病防治機構、職業病防治機構等監測預警系統,建立公共衛生監測預警大平臺和應用系統,建立覆蓋全人群的傳染病綜合監測系統和預警響應機制。落實應對處置重大突發事件“四個一”工作機制和全國全省“一盤棋”應急響應機制,統籌推進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整合優化公共衛生與重大疾病防控議事協調機構,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健全重大疫情應急響應機制,建立集中統一高效的領導指揮體系。建立多學科、多部門組成的公共衛生風險評估團隊。科學整合現有資源,組建應急醫療救援機動隊伍、疫情防控隊伍、心理危機干預隊伍、核輻射和中毒處置衛生應急隊伍等四大類衛生應急隊伍,實現省市縣三級公共衛生快速響應應急人才隊伍全覆蓋。
(八)優化重大疫情救治體系。建立健全分級、分層、分流的傳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機制,完善突發重大疫情防控規范和應急救治管理辦法。堅持平戰結合、防治融合,加快建設廣東省公共衛生醫學中心,支持有條件的地市建設公共衛生醫學中心和應急醫院。加強醫療設施規劃布局,推進大城市疫情防控定點醫院建設。強化中醫醫療機構應急救治體系建設,加強衛生應急處置醫院和傳染病防治醫院中醫科建設,全面落實中西醫聯合會診制度。
(九)構建“互聯網+防疫”新模式。加快“數字政府”改革建設,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加快建設公共衛生服務領域現代化信息系統。健全覆蓋全省的疫情報告監測預警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網絡體系。構建公共衛生云平臺及疾病控制業務應用系統,實現疾病動態監測預警處置、疫苗接種全流程管理、健康危機因素監測與評價、職業健康、婦幼保健、綜合監督服務等業務應用。
(十)建立健全公共衛生應急協同科研攻關機制。健全科學研究、疾病控制、臨床治療有效協同機制,組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科研網絡。依托高校科研平臺、國家重點實驗室、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重點企業和第三方檢測企業,建立健全聯防聯控科技攻關機制以及科研平臺體系。研究設立“重大公共衛生風險防控”專項基金。完善公共衛生應急科技協同攻關成果轉化機制,加快推動創新藥和醫療器械臨床應用。加大實驗動物質量監控體系建設,加快廣東省大動物模型研究中心建設。
五、完善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加快健全全民醫療保障體系
(十一)深化醫保支付制度改革。完善醫保異地直接結算制度,統籌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和公共衛生服務資金使用,提高對基層醫療機構的支付比例,實現公共衛生服務和醫療服務有效銜接。完善醫保患者重大疫情醫療保障制度,擴大保障對象范圍和醫保目錄范圍,只要符合國家和省級診療方案的藥品和醫療服務項目費用,全部按規定納入醫保基金支付。創新醫療保障經辦制度,開通醫療機構應急藥品采購、資金撥付和結算“綠色通道”,加強醫療救治經費保障,確保每位困難群眾都能得到及時救治。
(十二)完善應急醫療救助制度。進一步健全應急醫療救助機制,在突發疫情等緊急情況時,確保醫療機構先救治、后收費。探索建立特殊群體、特定疾病醫藥費豁免制度,有針對性免除醫保支付目錄、支付限額、用藥量等限制性條款。
六、抓緊完善物資生產儲備制度,建立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
(十三)健全應急物資保障制度體系。建立科學合理的公共衛生應急戰略物資儲備制度,研究制定廣東省公共衛生應急物資保障條例。編制全省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總體規劃,健全物資緊急生產、政府采購、收儲輪換、調劑調用、物流配送機制。建立和完善物資保障應急預案制度。完善政府應急征用補償制度。優化應急物資分配機制。強化應急物資保障信息化、智慧化水平。
(十四)構建分級多元物資儲備體系。加快建立和完善省市縣三級應急物資儲備體系,提高物資分級保障、綜合管理和統籌調配能力。完善物資儲備目錄管理制度。健全應急物資實物儲備、社會儲備和生產能力儲備等管理機制,提升儲備效能。依托現有倉儲和物流設施,建立應急物資保障基地,形成區域分布合理的多層級應急物資保障網絡,逐步推動應急物資儲備中心實現地級以上市全覆蓋。
七、組織實施
各地各部門要認真總結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寶貴經驗,把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作為全面深化改革任務的重中之重,結合本地區本部門工作實際,加快完善應急管理、物資生產和儲備、衛生防疫、醫療保障等配套措施,細化實化改革舉措。省重大民生領域改革專項小組要發揮牽頭抓總作用,統籌推動相關配套方案制定出臺和各項改革任務落實工作,及時協調解決實施過程中的重大問題。省各有關改革專項小組要積極做好配合協同,認真抓好本領域改革舉措的推進落實。省委改革辦要加強統籌協調,指導制定相關配套改革文件,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