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務院發布的物流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14至2020中,首項重點工程為發展多式聯運。中歐班列使物流運輸更通暢便捷,為沿線國家帶來更多機遇。
日前舉辦的中國物流與供應鏈博覽會期間,第五屆鐵水聯運與跨境運輸論壇舉辦,來自“一帶一路”沿線鐵路、港口、中歐班列運營商、跨境運輸企業等300余人參會,探索數字化、后疫情時代中歐班列新機遇,進一步推動鐵水聯運與跨境運輸產業轉型升級,為全球物流行業高質量發展賦能。
目前中歐班列連通了中國62個城市,歐洲15個國家的51個城市,鋪行路線達到68條,面對疫情中歐班列逆勢增長,今年上半年中歐班列開行5122列,同比增長36%,運送國際合作防疫物資367萬件、2.7萬噸。
深圳市交通運輸局物流與供應鏈發展處處長章新濤表示,自今年8月18日以來,深圳灣區號中歐班列按照每周一列的頻率發往德國杜伊斯堡,從10月份開始將增加到每周兩列,視市場的情況繼續提高開行的頻次。
“深圳正加快建設‘一帶一路’重要樞紐,支持企業參與沿線國家港口運行,不斷提升‘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能級。本屆論壇的舉辦有效的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帶跨境運輸通道建設,鏈接‘一帶一路’沿線港口和鐵路,為促進沿線國家與地區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和廣闊空間。”章新濤說。
灣區號運營方、中外運集團的范勇劍認為,智慧物流將助推中歐班列數字化發展。”中歐班列要加快線上線下一體化、數字化、智能化、全程可視化的轉變,提升客戶的體驗和服務效率,包括運營系統化、產品標準化、管理精益化和服務差異化。
今年7月1日,中國國家鐵路集團與海關總署共同推出數字口岸服務,實現中歐班列鐵路與海關倉單在國內起運地和邊境口岸的信息交換,口岸通關效率大幅提升。范勇劍建議,加快推動中國與沿線國家海關在中國AEO上的互認作用,將中歐班列主要開行城市納入中歐“安智貿”試點。同時,盡快對國際郵件、跨境電商、冷鏈、帶電產品等班列新業態產品建立鐵路通關機制,形成高效、常態化的海關和4檢驗檢疫監管制度。
中歐班列的疫期“逆勢突圍”對國際供應鏈合作與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我想特別感謝在中國合作伙伴在2020年及其難過的一年給予我們的支持。”歐亞鐵路物流股份公司總經理格羅姆·阿列克謝·尼科拉耶維奇通過視頻連線現場說,疫情期間該企業集裝箱班列平穩運行,貨運和口岸班列工作頻率穩定。“2020年前8個月我們處理的集裝箱接近35萬標箱,同比增長將近70%。”
波蘭格但斯克港港務局中國區首席代表史孟平說,波蘭格但斯克港正加強水鐵聯運基礎設施建設與服務保障。“我們的很多客戶來自中國的港口,從深圳鹽田港到我們的港口大概需要28-29天,貨物可以從格但斯克向南運送,不需要2天就可以到達客戶手上。”
中歐班列是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黃金通道和經濟走廊。去年,廣物控股集團打造新型中歐班列平臺,探索以倉促運、以貿養運、以園區養運的創新路徑。該平臺以中歐班列為支點,搭建中歐、中亞聯運及貿易一體化的平臺,主要業務包括中歐班列的運營、產業園的運營、海外倉儲的運營與管理、商品貿易的運營以及供應鏈金融,五大板塊業務通過線上互聯網科技平臺來實現。
廣東廣物國際班列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鄧國縣說,上述平臺定位是精品班列、高貨值班列和集結分撥中心,通過產業園的運營實現輸血功能,通過海外倉儲來實現物流的增值服務功能,通過商品貿易和供應鏈金融再實現中歐班列的運營的輸血功能。“以倉促運,以貿養運,主要是實現運倉貿的一體化,來搭建中歐、中亞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