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爸一定要出去看病才行!”11月17日中午,爭吵聲在廣州海珠龍潭村中約5巷響起,杜志輝和杜卓彬父子倆正與工作人員展開激烈交談。
今年64歲的杜志輝患有帕金森病和糖尿病,在年初進行了一次腦起搏器(DBS)手術,需要長期觀察治療,也要及時根據身體狀況進行具體診斷。但自10月28日起,受疫情影響,龍潭村被劃為封控管理區,杜志輝幾次錯過了正常復診時間。
由于病情發展,需要盡快復診。“我們已經錯過了兩次掛號,再也不能不去看病了。”杜卓彬十分擔心父親的病情,情緒很激動。“植入的機器可能不太適應目前的病情,必須要醫生重新調參數才行。”
10分鐘后,得知這一消息的龍潭村委和所屬網格負責人立馬趕到了現場。“如果掛了號,經醫生判斷確實需要就診,我們立即安排救護車點對點運送過去。”龍潭村黨委書記杜漢全一邊作出果斷決定,一邊勸大家冷靜。
“現在若是身體感覺不舒服,可以先讓醫療救治組和衛生站的醫生過來診斷,再根據情況送往相關醫院就醫。”龍潭片區第五網格指揮長曾頌平說。
善意緩和了矛盾。“我也不是故意想和工作人員爭吵,只是由于擔心導致情緒比較激動。”當晚,在工作人員的調解下,杜卓彬決定和父親的主治醫生、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劉金龍約好第二天前去就診。
新的問題又出現了。為讓病人得到及時救治,同時減少疫情外溢風險,院方提議在海珠區內非風險區的定點救治點開展就醫。18日一大早,杜漢全立刻和指揮部聯系,最終在海珠區衛健局的協調之下,決定讓主治醫生和患者約在沙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問診。
“了解到情況后,我們也和劉金龍醫生進行了溝通,他很快就同意了此事,決定在18日下午前往沙園。”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
18日18時,120急救車穿過樓棟密布的城中村接到病人后,迅速駛往沙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另一邊,劉金龍也出發前往同一目的地。一次“雙向奔赴”的緊急出診就此開始。
一年來,杜志輝和劉金龍每個月都要見上幾面,這一次是最特別的一次。
“老哥,最近感覺怎么樣?”面對著眼前的“大白”,杜先生一下子沒認出來,聽到熟悉的聲音后才確認是自己的主治醫生。
在醫生和患者的熟練配合下,一系列檢查治療過程不到半個小時便完成了。
“因為病人患有糖尿病,在胸部的囊袋里出現了積液。最近可能因為心情不好導致抵抗力下降,囊液又增加了,所以病人和家屬非常焦急。”劉金龍表示,如果任由其病情發展下去,容易引發感染,嚴重的話甚至腦起搏器整套系統都要拔除,嚴重影響術后治療效果。在這種情況下,需要盡快進行處理,讓身體逐步康復。
抽取完囊液后,杜志輝的精神狀態有明顯好轉。“現在心態好多了,知道自己身體的情況,也放心很多了。”杜志輝高興地說。杜卓彬同樣表示,全家人都踏實心安了,非常感謝幾天來這么多人的用心幫助。
當日20時,經過近2小時的周轉,杜志輝父子回到了龍潭村。夜色沉沉,村頭的路燈和救護車的車燈共同照亮著他們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