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省統計局發布前11月廣東經濟數據顯示,廣東主要經濟指標整體平穩,經濟運行基本穩定。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3.56萬億元,同比增長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8%;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3%。
“汽車制造業等領域發展讓今年以來的廣東制造乃至廣東經濟總體平穩,但今年下半年出口增長顯著放緩,進口跌幅明顯,無法對廣東制造業形成較強支撐,加上疫情下消費疲軟,制造業訂單隨之減少。”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表示,接下來應想方設法穩住出口制造業企業的訂單,同時穩住并且擴大廣東居民的消費,讓消費更好助力制造業成長。
制造業總體平穩
今年前11月,廣東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3.56萬億元,同比增長2.2%(以下工業指標除特別標明,均為前11月增加值同比增速)。分門類看,采礦業增長3.6%,制造業增長1.9%,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5.5%。
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董志強表示,制造業是廣東經濟的立省之本,制造業總體平穩對廣東經濟大盤穩定意義重大,“人口和勞動力結構變遷,國際環境不確定性日益增加,國內和廣東區域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持續的疫情影響,導致廣東制造業下行壓力較大”。他建議,政府應加大對企業的各類政策支持,引導企業創新發展,并努力幫助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分行業看,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這也帶動汽車制造業增長25.7%。“新能源汽車產業剛好對接了廣東傳統的汽車制造業的優勢以及先進制造業的優勢。2022年較早時間,由于國際油價的快速上漲,也導致人們更加積極地轉為購置新能源汽車。”林江分析說。
“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鏈涉及領域非常多,例如正極材料、負極材料、電解液和隔膜等關鍵原材料及核心零部件。廣東有條件圍繞新能源汽車的龍頭企業發展相關產業鏈,提升本省的產業鏈配套能力。”廣東省社會科學院企業研究所研究員龍建輝建議,廣東要著力培育或孵化更多的新興產業的龍頭企業,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發展相關產業鏈和供應鏈,以開辟更多的產業新賽道。
林江則認為,廣東選擇產業新賽道更應該注重兩個方面:一是能夠反映廣東強大的工業基礎和完整的產業鏈現狀,二是能夠最大限度貼近居民的實際需要,并把相關的需要轉化為市場需求和企業訂單。
此外,全社會用電需求加大,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5.5%,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1.7%,醫藥制造業增長15.9%,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長2.8%。
民間資本作用更受關注
在投資方面,1—11月,廣東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2.6%。分領域看,專項債發行提速和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增量政策落地顯效,基礎設施增長2.0%,其中,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增長10.2%,鐵路運輸業投資增長19.4%。
“基礎設施投資在短期可以拉動經濟增長,在長期可以形成財富生產能力。對于廣東這樣的高收入省份,適度超前、合理有效的基礎設施投資是必要和重要的,但也要更加注重投資質量和結構優化,避免過度投資和重復建設。”董志強表示。
龍建輝建議,廣東作為制造業大省,目前很多企業面臨轉型升級的困境,針對這種困境,政府還可以在新能源及其配套、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投資上發力。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對此,董志強認為,廣東民營經濟體量巨大,鼓勵和吸引更多民間資本參與重大項目建設,有利于穩住民間投資,用好用足政策紅利。
“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建設需要很多資金投入,我們既要發揮政府的作用,也要發揮市場的融資功能,吸引民間資本參與投資是市場化的重要體現。”龍建輝表示,經過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廣東積累了豐富的民間資本,為更好吸引民間資本投資,應著力推動建立民間資本安全保障體系和項目收益保障體系。
林江則認為要更注重民間資本的投資回報:“廣東民間資金充裕,完全有條件通過金融工具的創新把相關的民間資金吸引到國家重大工程和補短板項目的建設中來,關鍵在于要通過基建融資模式例如PPP的創新來讓民間投資者擁有一定的投資回報。”
與此同時,前11月,廣東工業投資保持快速增長態勢,增長12.3%,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15.1%;新動能投資保持較快增長勢頭,高技術制造業、先進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27.9%、22.8%,新動能持續壯大。房地產開發投資下降15.1%。
林江認為,接下來,應更加注重由地方政府引導民間資金投入相關制造業,其中關鍵在于讓廣東制造的產品既能為全國范圍內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鏈的形成作出貢獻,又能夠滿足平常百姓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社消零總額超4.1萬億元
在消費方面,今年前11月,廣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1萬億元,同比增長1.8%。分商品類別看,限額以上單位糧油食品類增長8.0%,飲料類增長5.9%,中西藥品類增長7.9%,通信器材類增長10.1%,石油及其制品類增長12.8%,汽車類增長5.5%。
“廣東消費市場在今年總體上持續恢復。提振內需在當前非常重要,接下來要進一步消除阻礙經濟流通和消費需求釋放的各種因素,促進內需回升。”董志強認為。
從消費模式上看,全省限額以上單位通過公共網絡實現商品零售額增長13.5%,其中餐飲業通過公共網絡實現餐費收入增長22.2%。“受疫情影響,消費模式從主要是線下消費逐步改為線上線下消費相結合。”林江表示,但廣東作為服務業大省,僅僅滿足線上消費的需要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更多地注重在拓展服務業場景上為擴大消費賦能。
在外貿方面,前11月,廣東貨物進出口總額7.56萬億元,同比增長1.3%。其中,出口增長6.5%,進口下降6.8%。11月當月,進出口總額下降5.0%。其中,出口增長1.2%,進口下降14.4%。
林江直言,廣東擁有對外貿易的傳統優勢,然而,由于來自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加上2023年世界經濟可能面臨不景氣,當前期望出口訂單快速增加并不現實。
“出口分兩種,加工貿易(代工)產品出口,以及自有知識產權產品的出口。前者的成長受制于他人,后者則完全依靠廣東自身產品的競爭力。未來廣東出口需要培育更多OPPO、美的、格力等這樣的企業品牌,通過穩出口來穩廣東經濟。”林江建議,這就需要這些企業依托超大規模國內市場,首先在國內市場上更為暢銷,繼而拓展海外市場。
龍建輝建議,廣東一方面應以不久前發布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為指引,提升內貿對廣東經濟的貢獻,另一方面積極通過國際貿易業態、模式創新,例如大力發展跨境電商、開拓網上“絲綢之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