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需要什么樣的卓越工程師?2月10日,粵港澳大灣區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下稱“創新研究院”)建設工作座談會在佛山科學技術學院舉行,國內一流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一齊探討如何建好佛山、東莞兩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協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構建全社會協同育人新模式
去年9月,教育部及國資委共同召開卓越工程師培養工作會,全國首批4所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正式成立。
其中,有兩所分別落戶廣東佛山、東莞,即由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申報的粵港澳大灣區(佛山)先進制造業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以及由東莞市名校研究生培養(實踐)基地申報的粵港澳大灣區(東莞)新一代信息技術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
創新研究院瞄準的,是培養服務國家戰略、直面產業需求、解決“卡脖子”難題的卓越工程師。對于佛山、東莞而言,怎樣才能建好創新研究院?
目前,佛山已遴選首批34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打冠軍”企業作為聯合培養企業,并征集科研攻關項目242個、碩博士聯合培養需求429個。同時,與清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17所境內外高水平大學,以及季華實驗室、仙湖實驗室等科研院所達成意向,共同確定創新研究院“高校+實驗室+企業”的博士研究生聯合培養模式。
東莞則重點圍繞松山湖科學城的建設需求,由高校院所和東莞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以及華為、OPPO、生益科技等企業合作培養人才。同時,結合國家、省重大科研攻關計劃,主攻工業軟件、集成電路、新材料等領域,立足東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大灣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等本土戰略科技力量來謀劃卓越工程師培養。
作為制造業大市,佛山、東莞長期渴求制造業人才,數年前已啟動工程技術拔尖人才培養的創新探索——
2015年起,由佛科院建設管理的廣東省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佛山),聯合全國25所高校和佛山企業,培養服務廣東現代制造業的高素質創新人才,把論文寫在產業一線;
在東莞,科技局牽頭建設東莞市名校研究生培養(實踐)基地,打造科教融合平臺,并在2019年獲省學位辦同意成為廣東省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高標準服務研究生聯合培養工作。
如今,佛山、東莞獲批創新研究院“國字號”金字招牌,又有哪些新動作?
佛山、東莞創新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完善建設發展方案,圍繞工程關鍵技術難題,著力開展實踐教學、科研攻關,推動成果轉化、創新創業,充分發揮當地產業和人才優勢,加強資源鏈接,構建全社會協同育人新模式,培養更多先進制造業拔尖創新人才,為制造業當家增添新動能、作出新貢獻。
建議與全國一流高校開展合作
“實現高質量發展,核心是人才和科技。國家卓越工程師創新研究院是既能培養人才,又能出成果的平臺。”中國科學院院士雒建斌建議,要在制造業關鍵領域與全國一流高校開展合作,充分發揮人才和資源優勢,同時提供足夠的經費支持,搭建一套完整的發展架構,高起點建好創新研究院。
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電子科技大學教授蘭中文提出,要構建面向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工程教育新模式,打通課程學習、校內平臺實驗、校外基地實踐、創新成果產出的培養鏈路,面向工程領域的“卡脖子”問題開展學生論文選題和專業實踐,將實現本領域工程技術進步和推動產業升級緊密結合起來。
“佛山基地打破大學校園邊界,創新探索形成從‘一對多’轉向‘多對多’的工程技術人才培養模式。可以說,創新研究院是佛山基地的升級版本。”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副校長曾新安說,創新研究院要聚焦大灣區先進制造業關鍵核心技術問題和行業共性技術難題,探索更加成熟的管理體制,重點關注學生培養質量,推動創新研究院扎實落地。
企業是人才需求端,也是人才培養的重要實踐基地。座談會上,多家企業相關負責人暢所欲言,交流產業一線經驗,提出資源對接需求。
“我們正在加快建設重載機器人全國重點實驗室,希望通過與創新研究院的深入合作,鏈接更多高校及其他相關單位,形成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工程創新生態。”美的集團重載機器人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陳文杰說。
蔡高琰是來自廣東浩迪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的企業兼職導師,多年來深度參與研究生聯合培養。他認為,企業應在學生入學初期就介入其人才培養方案,引導學生帶著來自生產一線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避免理論知識學習與企業研發需求不匹配的問題。
松山湖材料實驗室首席科學家趙金奎說,創新研究院的人才培養模式能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也能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了解企業運營模式,更快適應生產實際要求,從而避免工科理科化現象,建立契合企業與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