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做預算大家都會問我,數字化的投入產出比是多少?這把我難倒了。”美的集團副總裁兼CIO張小懿談起這些年公司轉型的不易。
廣東佛山,距離美的總部大廈10公里,占地面積2.2萬平方米的美的微波爐順德工廠磁控管分廠,數排生產線上的機械臂自動作業。親歷數字化改造的部裝車間主管紀幻彪說,“如今,工廠的自動化率達92%。以前一條產線需要20個人,現在只需要3個人”。
十年時間,數字化變革不僅讓美的躋身世界500強、培育出4家世界“燈塔工廠”,更深刻改變著廣東這個制造大省的制造邏輯——從生產設備自動化到管理流程數字化,再到供應鏈的智能化,龍頭企業“大象起舞”率先數字化轉型,中小企業緊跟大潮“上云上平臺”,政府與市場合力助推廣東智造蝶變。從小浪花到大浪潮,數字制造十年匯聚起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向“新”力。
“大象”起舞??
從“信息孤島”到全面數智化
“美的現在是一個完全數字化的公司。”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說。
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一般以盈利為目的,會盡可能壓縮成本、提高收益。但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卻需要克制“欲望”——前期投入巨大,收益無法預估和量化。
但是,數字化轉型的量化,在全球榜單中有直觀體現:不久前,2022年《財富》世界500強名單公布,美的集團居第245位,對比2016年首次上榜上升229位。今年上半年,集團營收超1800億元。
“這不是簡單的水電成本下降或人員效率提升,而是業務所有環節都需要徹底改變。”張小懿這樣形容數字化轉型對企業的影響。
時間撥回到十年前,這可能是當時所有美的人不敢想象的成績。2012年,電商異軍突起,傳統家電企業的產銷模式無法跟上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不少“巨頭”開啟了“砸錢”數字化探索之路。
當時,美的業務系統不統一、數據不連接、“信息孤島”問題嚴重……數字化轉型迫在眉睫,難度堪比“敲骨取髓”。
許多美的老員工仍然記得當年無數個加班的夜晚都獻給了內部代號為“632”的項目——6個運營系統、3個管理平臺、2個技術平臺,所有事業部都要采用同樣的系統和平臺。作為美的打響數字化改造的“第一槍”,該項目歷時3年把集團內部所有數據全部打通,為數字化改造奠定基礎。
“以前光是物料就有七八十種,現在僅需三種不同規格的箱子就能涵蓋所有。”紀幻彪見證數字化給生產一線帶來的真切改變。
“一口氣突破了、頂住了,可能就是一片新天地。”方洪波說。截至目前,美的集團數字化投入已超過120億元,與2011年數字化轉型前對比,企業營收提升156%、凈利潤提升333%。
這也給了美的集團對外輸出經驗的底氣。2016年,廣東美云智數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美云智數”)成立,截至目前已為超過40個細分行業的超21萬家工業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服務。
不僅是美的,越來越多廣東制造業企業在數字化浪潮中勇立潮頭,帶動更多的“浪花”卷起大潮。
位于深圳光明區的智能生產線上,模型訓練工程師梁林萍正在將數據“喂”給算法模型。這個智能算法模型,源自格創東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格創東智”)為TCL華星光電打造的人工智能缺陷檢測系統。“80%以上工作實現了系統判斷,AI識別速度提升10倍。”她說。
今年5月,格創東智和美云智數雙雙入選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格創東智還成為了唯一源自半導體制造的國家級“雙跨”平臺。
格創東智CEO何軍介紹,成立4年來,格創東智對內賦能TCL多個產業,由數字技術的應用為TCL華星光電所產生的有形效益就達2.3億元。
“背靠TCL、美的強大的制造基礎,旗下的數字化服務咨詢公司有長期的實踐經驗。”廣東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萬陸認為,未來廣東制造業軍團中可能會誕生國際一流服務咨詢公司。
從“信息孤島”到全面數智化,龍頭企業相繼在十年完成內部數字革新后,對外輸出數字化解決方案,帶動廣東制造向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攀升。
集群“上云”??
從單打獨斗到“擰成一股繩”
一石激起千層浪。由龍頭企業領跑的數字化轉型,帶來了強大的示范效應。
廣州市花都區獅嶺鎮被譽為“中國皮具之都”,半徑5公里內匯聚了8800家各類皮具箱包廠商,年產值達300億元,每年向全球客戶提供總數超7億只箱包。
“企業多而不強,至今無一家企業營業額超過5億元。”廣州市花都區獅嶺鎮委書記謝英俊說。箱包皮具生產過程所需原輔料種類超過120萬種、工序有100多道,而一款新箱包流行周期多數不超過3個月。傳統的生產和管理方式已無法應對大規模、多批次、小批量的復雜要求。
一些企業的觸角更早地感知到這層無形的天花板,以數字化轉型為突破口做出了探索。
2014年,一場別開生面的比拼在隆卓皮具的廠房里展開。對決的雙方分別是從事皮具箱包生產幾十年的老師傅與數字化機器。
“老板,我要和機器比試一下!”當時,隆卓皮具剛剛進行數字化轉型探索,當時遭到了不少老員工的強烈反對。為解除老師傅們的疑慮,公司負責人黃海鋒組織了這場特殊的比賽。結果出爐,機器大獲全勝——10名老師傅同時工作的產量遠低于單臺機器。
SaaS(網絡提供軟件服務)公司蓋特軟件從2014年起,便開始為獅嶺鎮皮具企業提供數字化服務。在負責人蔡征兵看來,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是一場馬拉松,“企業哪怕先嘗試一個小的應用,吃到了數字化的甜頭,他就愿意一步步地轉型下去”。
利尚皮具負責人汪菁便是“吃到甜頭”的人之一。2016年,為方便員工數字化管理,汪菁找到蔡征兵引入了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管理效率大幅度提升后,他又引入了倉儲系統、物流系統,最后干脆加入了產業鏈協同制造平臺。
如今,數字制造把獅嶺皮具的生產鏈上下游中小企業“擰成了一股繩”。
“以前需要配件,我們在獅嶺鎮的五金廠挨家挨戶去找。”現在,汪菁在手機上拉出一個小程序,填上自己的需求,幾分鐘后,就有供應商聯系他,原料與汪菁的需求完全匹配。
截至目前,花都獅嶺皮具箱包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首批推動200家中小企業“上云上平臺”,協同效率提升40%,成本降低10%。
這樣的變革不止發生在獅嶺鎮。在揭陽中德金屬生態城園區中央工廠內,注塑生產機器全自動運轉;在佛山北滘鎮小家電企業,設備實現了基于互聯網信息的實時更新;在東莞松山湖電子信息產業園區,智能生產線搭載了華為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制造執行系統……
十年來,廣東在全國創新性開展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工程,聚焦新一代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現代輕工紡織、智能家電等戰略性產業集群的21個細分行業,助力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
中流擊水,奮楫者進。對于中小企業而言,數字制造并不僅僅意味著降本增效,更是“跑出未來”的助推器。
產業鏈重構??
搶占工業軟件自研新賽道
2020年,新冠肺炎突如其來,內外多重壓力疊加,廣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走到了分岔路口。
“擁有自主可控的生產鏈、供應鏈,是企業應對外部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的關鍵。”今年7月,在廣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現場會上,張小懿直言要搶占工業軟件自主研發新賽道。
其實早在2016年,美的在數字化實踐中就感受到了國產工業軟件的必要性。
彼時,美的數字化改造從原來的大規模生產轉型為以銷定產,柔性生產成為主流。智能生產線從1萬臺驟減至幾十臺,原來的規模化的國外工業軟件完全不能適用柔性生產。
“公司團隊去美國調研好幾次,最后我們下定決心自主研發,花了4年時間重寫了整套工業軟件。”在張小懿看來,中國制造業規模體量最大、門類齊全,自主研發的工業軟件比國外的適用范圍更廣、迭代更快。
“更重要的是,工業軟件關系到中國產業鏈的核心競爭力和系統性安全,非做不可。”他說。
對深耕泛半導體行業數字化轉型的格創東智來說,研發工業軟件的需求更加迫切。泛半導體行業被譽為制造業的皇冠明珠,一方面擁有海量數據,另一方面對自動化智能化要求極高,必須要走國產工業軟件道路。
“數字化轉型走到了今天,中國需要培育出自己的工業軟件巨頭。”何軍建議,廣東在培育本土工業軟件巨頭方面的政策應該有的放矢,助力實現從跟跑到領跑。
一個共識愈發清晰:數字化轉型是一項推動產業鏈重構的系統性工程,關鍵一環在于頂層設計。
早在2018年3月,廣東在全國率先出臺《廣東省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實施方案及配套政策措施》。
“雙跨”平臺企業樹根互聯就是被當年政策吸引而來。“廣東政府在推動制造業數字化方面起步早、力度大、范圍廣,這是我們選擇落戶廣州的最重要原因。”樹根互聯聯合創始人、CEO賀東東說。
近年來,廣東大力推進數字化轉型,支持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打造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示范城市。四個“領頭羊”陸續出臺相關政策,其他地市制定配套措施形成政策“組合拳”,構建廣東制造“數字森林”。
全省數字化轉型帶動的優勢逐步顯現:截至目前,廣東累計推動2.25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帶動超過65萬家中小企業“上云用云”,廣東工業互聯網產業增加值規模、帶動就業人數均居全國第一。
“通過省市區聯動形成政策合力,廣東走差異化的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路徑。”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涂高坤說。
新型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進一步夯實廣東數字制造的底座。截至目前,廣東5G基站已超17萬座,數量全國第一;5G基站數、光纖用戶數、智能終端等均居全國前列。
今年5月,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節點韶關集群正式揭牌。作為全國“東數西算”工程布局中八大算力樞紐之一,未來韶關集群承接廣州、深圳等地實時性算力需求,構建輻射華南乃至全國的實時性算力中心。
算力為先,數連萬物。十年間,南粵大地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數字化浪潮。水大魚大,企業也完成了從工業1.0到工業4.0的蝶變。數字經濟浪潮勢不可擋滾滾向前,廣東智造正加速崛起。
數讀
●截至目前,廣東累計推動2.25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帶動超過65萬家中小企業“上云用云”。
●2021年,廣東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5.9萬億元,連續5年居全國首位;電子信息制造業規模連續31年居全國第一。
●據智庫機構測算,目前廣東數字經濟增加值占GDP近一半,規模全國第一。廣州和深圳位居我國城市數字經濟競爭力第一梯隊。
●截至目前,廣東5G基站已超17萬座,數量全國第一;現全省所有縣級行政區域主城區5G室外連續覆蓋,80%以上鄉級行政區主要區域5G基本覆蓋。
●截至目前,廣東引進培育543家優秀工業互聯網平臺及數字化轉型服務商。其中,華為、樹根互聯、富士康、騰訊、美的、華潤6家企業入選2022年國家級跨行業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數量全國第一。
●廣東聚焦新一代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現代輕工紡織、智能家電、先進材料等戰略性產業集群的21個細分行業,開展16個產業集聚區數字化轉型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