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 無障礙    長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開 規章庫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政府信息公開

索引號: 006939748/2001-00024 分類: 科技、教育、意見
發布機構: 廣東省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01-09-25
名稱: 關于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推動廣東信息技術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
文號: 粵府〔2001〕69號 發布日期: 2001-09-25
主題詞:
【打印】 【字體:    

關于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推動廣東信息技術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

發布日期:2001-09-25  瀏覽次數:-
粵府〔2001〕69號

━━━━━━━━━━━━━━━━━━━

 

關于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推動廣東信息技術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

各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省府直屬各單位:   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和 《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粵府〔2001〕13號) 精神,我省要加快信息產業發展步伐,大力發展軟件業,建設信息強省,以信息 化帶動工業化,實現社會生產力跨越式發展,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 化。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大量的信息化技術創新人才,人才的培養和準備要從 少年兒童開始抓起,要從基礎教育抓起。為此,我們必須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 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加快普及信息技術和英語教育,進一步推廣普通話,努力 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大批高素質的信息專門人才和勞動者,為廣東信息 技術產業的加快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依托和技術支持。總的方針是,統籌規劃、 實事求是、分類指導、分期推進。“十五”期間,我省教育要在創新人才培養體 系方面實現“三個三”目標:一是掌握三項基本技能,即信息技術、英語、普通 話。二是達到三個基本要求,即小學畢業生基本能夠上網,基本會說較流利的普 通話;高中畢業生基本會用英語進行一般日常會話;重點大學本科畢業生基本達 到英語六級水平。三是建設三大信息技術基地,即信息技術重點學科專業基地, 高校軟件科技孵化園基地,高校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圍繞這些目標,我省教育需 全面實施八項行動計劃。   一、普及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行動計劃   堅持分類指導,分步推進原則,結合中小學布局調整,加快落實教育信息化 規劃。2002年,全省所有高中(含完全中學)和珠江三角洲鎮以上中小學全 部開設信息技術課程;2004年,全省所有縣城以上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課程, 建設300所信息技術教育示范學校;2005年,全省中小學基本開設信息技 術課程。同時,積極推進城域網建設,加快實施“校校通”工程。建成有廣東特 色的基礎教育各學科教學軟件以及網絡教學資源庫,實現網絡資源管理現代化。   二、建設高校信息技術名牌專業行動計劃   高校要加快專業和重點學科結構戰略調整,加強信息網絡建設。2002年, 全省普通高等學校基本建立校園網。根據我省產業結構調整需要,調整優化全省 高校115個重點學科結構,使信息技術類重點學科達30個以上。加強信息技 術、英語與其他專業課程的整合和滲透,在理工院校非計算機專業設置軟件應用 課程,培養復合型人才。推廣信息技術遠程教育,進一步推廣信息技術產業和生 物技術等專業的招生規模。在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設立計算機網絡和軟件學 院,吸收企業的專家參與教學和人才培養工作,共同創建信息技術名牌專業。其 他高校要加快信息技術專業的建設,多形式、多渠道培養信息技術人才。省將實 施高校信息技術名牌專業評估方案。今年起,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社會公布制 度,形成專業結構調整的市場機制。   三、建設軟件科技孵化園行動計劃   加快建設廣東高校科技園和軟件產業園,把國家級的華南理工大學和中山大 學的科技園建設成為廣東信息技術創新的龍頭,將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 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華南農業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建設成為信息技術產業人 才培養和科研開發的示范基地。廣州、深圳、珠海、東莞加快建設以國內外大學 為依托的高新技術園和軟件園,汕頭大學、深圳大學、廣州大學、五邑大學和佛 山科技學院等高校要與當地產業部門結合建立軟件孵化園。加快珠江三角洲大學 園區的規劃和建設,加強省的宏觀統籌和管理,爭取國內外高水平大學落戶,并 積極引進跨國大公司研究中心,加快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及高新技術產業化。   四、培養“軟件藍領”人才行動計劃   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構建以信息技術為重點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大批 “軟件藍領”人才,適應廣東信息技術產業發展需要。調整現有職業技術學院專 業結構,整合中專教育資源,擴大信息技術和英語專業規模,指導職業技術學院 和成人高校加快發展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專業,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和英語專業教材 課程建設。引進國外先進的軟件課程設計、原版教材、師資和教學管理模式等, 按與國際市場接軌的標準培養軟件專業人才,推動廣東軟件產業國際化。至20 03年,省級以上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和所有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以及成人高校基本 建立校園網。建設一批信息技術產業實訓中心,實訓中心與信息技術企業聯合培 養、培訓信息技術實用型人才。   五、全面加強英語教育行動計劃   加快普及小學英語教育。加強中小學英語課程建設,統籌安排中小學各學段 英語教育,建立具有廣東特色的中小學英語教育體系。2001年開始,全省城 鎮小學從三年級起全部開設英語課,2003年,全省農村小學三年級基本開設 英語課。有條件的小學從一年級開始開展英語興趣教育。各地要加快英語教學設 備的配備。每個地級市要辦好一批英語特色小學、初中和普通高中。在全省范圍 內建設200所英語教育示范性學校。建立基礎教育英語水平等級測試制度,改 革英語考試內容和方式,加大會話權重。英語特色學校逐步做到用英語教學。高 中畢業生基本會用英語進行日常會話。實施本科院校英語綜合考評制度,將英語 逐步確定為高校的第二校園語言。加強英語語言實驗室建設,逐步推進英語原版 教材進課堂。重點高校70%以上的本科畢業生、其他高校50%以上的本科畢 業生達到英語六級水平。信息技術專業本科畢業生基本達到英語六級以上水平。 充分發揮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在英語人才培養的優勢及英語教育骨干作用,中山大 學、華南理工大學開設用英語教學的專業課。   六、社會公共英語教育行動計劃   建立社會公共英語培訓制度,教育部門與有關部門合作制定各類專業技術人 員英語水平測試標準、編制培訓計劃和教材,把英語教育作為公民素質教育的組 成部分。各行業、部門負責本行業、本部門英語培訓的組織工作,教育部門主要 承擔培訓、考核業務。省電視臺開播英語教學頻道,重點播放公務員英語、商務 英語、服務行業英語以及大中小學教師英語教學節目。把英語水平納入崗位選用 人才條件范圍。   七、全面推廣普通話行動計劃   加快學校普及普通話工作步伐。全面開展普通話水平測試工作。健全普及普 通話檢查督促機制,提高普通話在評估體系的權重。把推廣普通話工作的主要力 量放在農村山區。至2002年,城鎮學校普通話成為校園語言,農村學校基本 做到在教學和集體活動中使用普通話。至2005年,全省所有小學畢業生基本 能講較流利的普通話。教師普通話水平達到國家語委規定的標準。在各行各業推 行普通話等級測試制度。窗口行業要把普通話等級作為從業人員錄用條件之一。 各級黨政部門人員日常工作全部要求講普通話。   八、培養適應信息社會的師資隊伍行動計劃   重構師范教育體系,中小學師資培養加快從舊三級(中師、專科、本科)向 新三級(專科、本科、研究生)轉變;調整師范教育課程結構,提高信息技術和 英語課程比重;加大信息技術專業和英語專業的師資培養規模;健全各級各類在 職教師信息技術和英語的培訓制度。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應用遠程教 育、網絡教育等形式建立教師培訓網絡,提升教師整體水平。繼續大力引進信息 技術和英語教師,2003年,全省70%以上的中學教師、50%以上的小學 教師能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教學。50%以上的中學教師、20%以上的小學 教師能進行基本的英語會話和閱讀。加強高校信息技術專業和英語專業師資建設。 加大信息技術高級人才的引進和交流。至2003年,全省高校教師能運用現代 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普通高校40歲以下教師英語基本達到六級以上水平,加快 部分專業用英語教學步伐。   為保證八項行動計劃的順利實施,要采取以下幾方面配套措施:   一是加強領導,做好規劃。省教育廳成立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和英語教育領導 小組。高校和各市、縣要結合教育“十五”規劃的制訂和實施,調整和加快信息 技術教育與英語教育規劃和實施步伐,并加強對實施行動計劃的督導和檢查。   二是多渠道籌措經費。省將研究制訂貧困地區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資金籌措辦 法,各市、縣要根據本地的財力狀況,結合布局調整和薄弱學校改造,適當安排 信息技術教育和英語教育經費。鼓勵省屬行政事業單位及發達地區將更新的舊電 腦及語音設備無償支援貧困地區,提倡相鄰或相近學校共建電腦課室和語音課室, 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同時,采取與企業合作等辦法,多渠道籌措教育信息化經費。   三是加大信息技術和英語課程改革力度,建立有廣東特色的課程體系。構建 與國際接軌、有廣東特色的大中小學信息技術和英語教學內容銜接的課程體系和 評價指標,加強教材建設。建立信息技術教育和英語教育教學科研制度,提高教 育質量和教學水平。   四是改革科研體制,加大高校科技創新力度。以高校科研體制改革為突破口, 全面推進產學研合作。以貸款貼息、項目扶持、資本金投入等方式大力支持高校 科技型企業的發展。改革科技成果評價體制,科技成果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能 力,應作為科技人員晉升職稱、增加薪金、參加評獎的重要依據。加強知識產權 和專利的管理,支持信息技術成果的轉化。建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激勵機制。                               廣東省人民政府                      二○○一年九月二十五日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