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玩人人添人人澡东莞,中文有码无码人妻在线,越猛烈欧美xx00动态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

 無障礙    長者助手 我的收藏   收藏
政府信息公開 規章庫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政府信息公開

索引號: 006939748/2002-00005 分類: 農業、林業、水利、通知
發布機構: 廣東省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02-02-20
名稱: 印發廣東省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2010年)的通知
文號: 粵府〔2002〕12號 發布日期: 2002-02-20
主題詞:
【打印】 【字體:    

印發廣東省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2010年)的通知

發布日期:2002-02-20  瀏覽次數:-
粵府〔2002〕12號

━━━━━━━━━━━━━━━━━━━

 

印發廣東省農業科技發展
綱要(2001-2010年)的通知

各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省府直屬有關單位:   《廣東省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2010年)》業經省人民政府同 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廣東省人民政府                        二○○二年二月二十日 


廣東省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2010年)

    “十五”期間,我省將實施經濟社會發展第三步戰略,進入全面推進率先基 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階段。農業現代化是全省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 化的基礎,農業的發展始終要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為了貫徹全國農業科技 大會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依靠科技進步推進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決定》(粵發〔1998〕16號)和省委《關于大力推進 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決定》(粵發〔2001〕8號),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動 新的農業科技革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實 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推進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根據國家 《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2010年)》,結合我省實際,特制定本綱 要。   一、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為農業現代化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1.我省農業已經由單純滿足溫飽,發展為滿足城鄉居民不斷提高生活質量 的需求;由以單一糧食生產為主,轉變為農、林、牧、漁、旅游、生態農業綜合 發展;規模化、區域化的農業商品生產基地和優勢產業初步形成;農業龍頭企業 和公司加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迅速發展;現代化生產手段和管理方式得到廣泛 應用;農產品中心批發市場、區域批發市場、集貿市場迅速發展,初步構建了比 較完善的產品交易市場體系;外向型農業有所發展。但是,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 發展仍然面臨著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產品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增加 農業效益,提高農民收入,保障食物安全,保護環境,保證資源永續利用,實現 農業可持續發展等一系列問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后,我省農業生產將面臨經 濟全球化所帶來的空前競爭壓力,農產品技術含量不高、產品質量低等問題將更 加突出。解決這些問題必須依靠科技進步。   2.我省農業科技整體水平,特別是創新能力較弱,農業科技與農業和農村 經濟的結合還不夠緊密,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支撐能力不夠強。   ——保證糧食安全,需要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廣東人口增加,耕地減少, 糧食消費需求緊張的問題突出。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大幅度提高土地生產率。   ——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對科學技術產生了十分迫切的需求。 優化農產品結構,發展畜牧業、水產業、林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提高二、三產業 比重,需要農業科技發揮更大的作用。   ——提高農業競爭力,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我省農產品生產成本高,質量差, 農業國際競爭力不強,必須大幅度提高我省農業技術水平,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迅速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   ——開發資源,保護環境,確保國土安全,根本出路在于科技進步。我省資 源人均量少,生態環境問題十分突出,隨著人口增長和人民生活質量提高,改善 生態環境任務越來越迫切。   ——加快農業的工業化進程,必然要求農業科技水平有較大幅度的提高。通 過提高農用工業技術水平,開發農業生產、加工、儲運等機械設備、農用新材料 和新型農化產品,推動鄉鎮企業二次創業。   二、明確目標,調整戰略,推進全省農業科技跨越式發展   3.新時期我省農業科技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同志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動力,調整戰略重點, 突出廣東特色,形成新的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為農業和農村經濟與社會發展 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發展目標是:力爭經過5~10年的努力,在亞熱帶主要農作物、畜禽、水 產、林業等農業主導產業的科技水平保持全國領先,農業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化水 平達到國內先進,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批核心、關鍵農業生產技術研究取 得突破,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基本滿足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需求;建立多元化的、 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科技自身發展規律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鼓勵構建一批 集生產組織、技術創新、技術服務、市場開拓為一體的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科技 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建立多元化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加強農業科技與教育結合, 全面提高農民科技素質;我省成為農業科技強省。   ——一批核心、關鍵農業生產技術研究取得突破。以農業高新技術研究為先 導,加強和突出應用研究,促進研究開發、科技示范和成果推廣的全面發展,推 動農業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建立和完善高效、精干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按照“機構布局科學、 學科設置合理、隊伍精干高效、管理科學規范”的原則,瞄準國際先進水平目標, 建設一批高水平的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強化農業企業在技術創新 中的作用,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科技自身發展規律的多元主體的農 業科技創新體系。   ——建立完善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在鞏固完善原有以站所為骨干的農業技 術推廣網絡的同時,逐步建立以農業龍頭企業為主體,以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為 依托的新型農業技術開發與推廣體系。加強農業生產第一線的技術力量,強化農 村基層農業推廣服務體系和農業中介服務機構的功能;增強企業的創新能力,培 育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大型農業龍頭企業或企業集團,形成有利于研究、開發和 成果產業化的農業科技推廣新體系。   4.根據我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特點,及時調整農業科技發展 戰略。   ——由促進農產品數量增長,向質量、數量和效益增長并重轉變。通過發展 優質、高產、高效、區域特色農業,實現農業結構調整和轉型。   ——由注重產前、產中技術,向以產前、產中、產后生產全程技術并重轉變。 大力開展農業科技創新,開發我省農產品加工保鮮等產后技術,提高農業生產和 農產品加工過程中的科技含量,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從為農業生產發展服務為主,向為農業生產發展和生態保護服務并重轉 變。在繼續加強農業生產技術研究的同時,強化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技術的研究, 保護耕地,保護和改善水資源環境,防止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加大生物資源保 護的力度。   ——由注重實用技術研發為主,向實用技術研發和發展農業高新技術、追蹤 學科前沿并重轉變。當今世界,農業科技進步速度明顯加快,要提高農業高新技 術的創新、追蹤能力,集中力量在部分領域率先突破。加強農業基礎研究和高新 技術研究,加速高新技術向農業的全面滲透,努力縮小我省農業科技與世界先進 水平的差距。   ——由以資源開發技術為主,向資源開發技術和市場開發技術相結合轉變。 鼓勵建立一批科研、生產、加工、營銷一體化的試驗示范基地和農業科技園區, 帶動農業產業化經營,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   三、突出重點,加強集成,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工程   5.新品種繁育與引進工程。鼓勵發展大型種子、種苗企業或企業集團,努 力實現良種生產專業化、加工機械化、質量標準化、營銷產業化,基本實現農業 生產良種化。   ——發展優質、高產、多抗新品種選育、引進及產業化技術,開發品種選育 和快繁新技術。   ——加強主要畜禽類優質高效遺傳控制和改良研究。研究開發畜禽育種技術, 建立科學的畜禽良種繁育體系;研究開發胚胎繁殖技術;研究現代生物技術在畜 禽選育上的應用;促進畜禽生產、性能測定、遺傳評估的規范化。   ——開展優質、抗病和抗逆海水、淡水養殖主要經濟魚類新品種的繁育,重 視野生經濟水產動物的馴化利用研究。   6.農產品加工保鮮技術創新工程。加速農產品加工業的技術進步,推動加 工原料基地建設,實現生產規模化、技術裝備現代化、產品質量標準化,提高農 產品的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重點研究我省主要水果、蔬菜等深加工及產業化技術;開展大宗畜產品、 水產品的保質保鮮與精深加工技術研究;支持海洋生物活性物質加工技術研究與 產品開發;研究開發林產品高效利用技術。   ——發展農產品專儲、專運技術,加強農產品保鮮、包裝材料和加工設備的 研究;加強大宗副產品利用和廢棄物處理技術的研究。   ——鼓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大宗農產品加工科技型企業和農業龍頭 企業。   7.清潔生產技術創新工程。大力開發健康動植物產品生產技術,提高產品 的安全性。   ——開發優質、高產、高效種植業綜合技術。加強重要病蟲害的監測與綜合 防治;支持主要農作物生長調控技術研究與產業化開發;鼓勵平衡施肥配套技術 應用,建立不同生態區的生產模式。   ——加速畜禽新型飼料添加劑及新型獸藥的開發與應用。研制開發低殘留、 無環境污染的新型飼料添加劑;加強高效、低毒、安全獸漁藥的研究;開展藥物 殘留和耐藥性的監控技術研究。   ——開發工廠化、集約化水產養殖技術。支持綠色飼料和添加劑的研究與開 發;支持生態養殖模式的研究;開展近海增殖資源研究,建設我省沿海海洋牧場。   ——支持重大疫病的快速診斷技術及診斷試劑盒、生物高效疫苗的研制開發; 加強規模化養殖場重大疫病的檢測、綜合防治、預測預報與凈化技術研究開發。   8.農資與裝備技術創新工程。   ——大力加強生物農藥研究,研究開發高效低毒植物殺蟲劑。   ——大力發展新型有機無機復合肥、專用肥,發展微生物制劑及其肥料包膜 技術。   ——支持可降解農膜、植物生長調節劑、保鮮劑、保水劑、污水處理劑等農 用化學品的研制與開發。   ——加速集約化、工廠化農業技術與設備的研究開發。   ——支持節水技術、設備以及渠道防滲新技術、新材料的研究和開發。   9.農業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創新工程。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研究和應用 為重點,推動農業高新技術發展,帶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加強動植物分子育種技術和方法研究,實現生物技術育種的突破。推進 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研究開發;加強動植物基因工程產品檢測技術研究;建立省 級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監控中心。   ——鼓勵大力發展農業信息技術,建設“數字化的廣東農業”。研究開發農 業信息系統平臺,建立農業科技服務信息系統網絡,促進市場、資源、技術、生 產等信息的共享;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和管理信息系統 技術,提高我省農業監測、預報、預警能力;建立農作物育種、林木育種、病蟲 害生態調控、作物優化高效施肥和水產養殖病蟲害防治的專家系統;探索建立以 節水、節肥為主要目標的精確農業技術體系。   10.農業標準化技術創新工程。建立主要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體系,增 加對農畜產品質量標準化技術的開發和認定、推廣工作,提高農產品的流動性, 促進產品規模的對接。建立相應的監督檢測中心和認證機構。   ——加強畜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研究與應用。建立與國際市場接軌的畜產品 生產及質量分級標準,推動畜牧業標準化生產。   ——支持水產品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研究種質評價、種苗生產、商品魚生 產的技術標準。   ——開發農畜產品快速檢測技術與設備,加速建立農產品質量監測、檢測技 術體系。   11.農業資源利用及生態保護技術創新工程。以“藍天、碧水、綠地”為 目標,提高資源利用率,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和水域養殖環境。   ——加強農業生態系統管理的研究與示范。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農業生態 系統結構、功能與穩定性研究;加強水資源合理利用及河庫聯合優化調控模式研 究,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開展人工魚礁效益研究和礁體造型、材料構成和投放 技術試驗研究;加強保護種養生態環境技術研究。   ——加強農業環境污染治理技術研究。支持水污染、養殖業污染、農業內源 污染綜合防治技術研究;支持水土保持、土壤肥力提高與保持技術研究。   ——加強林業生態工程和生態網絡建設技術研究與示范。研究灘涂、內陸濕 地的保護與利用技術,草山、草坡的綜合開發利用技術,建立和完善林業生態工 程試驗示范區;加強城市園林綠化、美化技術的研究。   ——加強農業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技術研究。做好資源開發的總體布局,建 立水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海洋漁業資源、環境污染、災害動態監測、林 業生態工程等管理信息系統;開展土地資源評價系統、農業資源潛在價值和區域 承載力研究;開展漁業資源評估、預測研究,逐步實現海洋漁業配額捕撈制度; 加強我省重大農業氣象災害預測預報和防御技術研究。   ——加強生態脆弱區的生態恢復與重建技術的研究與示范。開展水土流失和 植被恢復等技術研究與開發,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示范區。   12.基礎性科技創新工程。   ——加強主要動植物優異種質資源收集、評價、創新與利用;支持生物多樣 性基礎研究,建立農業生物資源的信息庫。   ——開展農業生物雜交優勢、生長發育和調控機理研究;動植物重大病蟲害 災變規律及抗性機理的研究;加強赤潮形成機理和監測技術的研究。   13.農業技術綜合示范工程。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和經濟條件,鼓勵 建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農業科技園區和科技示范基地,培育優勢產業,發展拳 頭產品。   ——在珠江三角洲地區,鼓勵農業現代化示范區、農業科技園區建設,鼓勵 發展蔬菜、水產品、花卉等高檔農產品和集約化、外向型農業生產基地建設;鼓 勵農業機械化示范。   ——在粵東、粵西地區,鼓勵發展水果、蔬菜、茶葉、畜禽、水產品和優質 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示范基地以及南亞熱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立 農業節水技術示范基地,加強農田灌溉等水利工程的維護和建設的關鍵技術研究。   ——在粵北和粵東北山區,大力推廣良種良法,鼓勵建立一批名特優稀產品 生產示范基地, 提高山區資源的綜合開發能力;調整產品結構, 開發一批山區 “造血型”項目;引導鄉鎮企業開展農產品深加工;鼓勵和引導珠江三角洲地區 的科技先導型企業到貧困地區搞經濟合作。   ——在沿海地帶,加強海水養殖業技術的綜合示范。抓好12個重點港灣的 綜合開發利用;推廣健康、無公害養殖模式,發展綠色、健康型漁業;加強水產 種苗和病害防治體系建設;推動“海上牧場”的建設進程。   ——星火計劃示范。調整星火計劃布局,推進“星火北移”,通過實施“星 火計劃”,在東西兩翼和北部山區,重點建設10個星火技術密集區和若干星火 技術帶,培育區域性支柱產業。   四、深化改革,優化結構,建立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14.加強多元化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建設。   ——深化農業科研機構改革。進一步貫徹省委、政府《關于依靠科技進步推 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決定》和《廣東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方案》,建立區域布 局和學科結構合理、隊伍精干高效的農業科技研究開發體系。   ——鼓勵建立一批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農業科研和成果轉化示范基地。鼓勵 支持十大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和國家及省農業科技園區建設;重點建設若干個省級 農業重點實驗室;建設50~100個省級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建立15-20 個區域性農業試驗中心;建立3-5個森林生態環境監測站。   ——建立良種引進與改良體系。建立19個區域性良種中心,50個縣良種 推廣分中心,100個區域性鄉鎮良種推廣中心站,鼓勵良種引進、試驗、示范 和推廣。   15.建立社會化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加強以科技、流通和信息服務為 重點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實行政府引導與市場主導相結合、專業隊伍與農民組織 相結合、無償服務與有償服務相結合的方式,建立隊伍多元化、形式多樣化的農 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   ——鼓勵農科教結合,鼓勵農業科研、教學、推廣機構多種形式的合作、聯 合或合并,形成科研、推廣、應用一體化。   ——鼓勵農業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   ——鼓勵農村各類專業技術協會開展技術普及推廣。   五、完善制度,增加投入,強化對農業科技發展的支撐和保障   16.加強農業科技隊伍建設。加速造就一支由學科帶頭人、農業技術推廣 人才、農業企業家、農村科技能人和農業科技管理人才共同組成的農業科技隊伍。   ——通過農業重點實驗室、重點學科建設,結合重大科技計劃和人才培養計 劃,以任務帶動人才培養,引進國外、省外優秀人才,造就一支由學科帶頭人和 科研骨干組成的精干、高效的科研隊伍。   ——建立一支由基層農技推廣部門、科研院所、高校、行業協會、企業組成 的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推廣隊伍。“十五”期末,縣級以上農業科技推廣機構的農 技人員全面達到大專以上學歷水平,鄉鎮農業技術推廣人員80%以上達到中專 以上學歷水平。   ——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素質。開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的教育培訓,培 養大批熟悉現代農業技術操作的新型農民。加強農民技術職稱評定工作,建立一 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的農民技術隊伍,成為農村的技術骨干力量。   ——加速培養一批農業科技企業家。鼓勵大型企業、企業集團與高校或科研 院所聯合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加速培養一批懂科技、善管理、能帶領企業參 與國際競爭的企業帶頭人。   17.建立多元化和社會化的農業科技投入體系,增加農業科技投入。   ——各級政府要逐步增加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各級政府對科技的投入中用于 農業科技的增長比例不能低于政府對科技投入的增長速度;各級政府在農業的投 入中用于農業科技的增長比例不能低于政府對農業投入的增長速度。   ——建立多渠道、全社會參與的農業科技投入體系。鼓勵企業、個人等社會 力量積極投資農業科技事業,支持農業科技研究、開發、推廣和獎勵農業科技人 員。   ——鼓勵金融、保險業等支持農業科技發展。農業科技園區、農業高新技術 企業及高新技術產品扶持措施,參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及高新 技術產品扶持措施。   18.建立和完善農業科技知識產權保護的法規和制度,為農業科技發展創 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條件。   19.建立開放、流動、競爭、協調、服務、高效的農業科技管理體系。農 業科技管理要從單純的科技項目管理轉到提高綜合協調能力、推動農業科技進步、 提高產品的競爭力和全省的科技綜合實力上來。   ——農業科技資源的配置要從主要靠行政手段轉向以市場為基本途徑。除部 分基礎研究和社會公益性研究項目外,農業科技計劃的立項和經費安排要堅持市 場導向原則,把產業發展的需求、成果的應用前景和市場前景作為立項資助的重 要條件。   ——改革農業科技成果評價機制,對不同類型的科技成果采用不同的評價標 準和方法。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要有所發現、發明和創新,其成果評價以學 術價值和應用前景為評價標準;應用研究成果要以市場為主要評價方式,以經濟 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主要評價標準。



                                        • <button id="mgvds"></button>
                                        • <del id="mgvds"></del>

                                        • <dfn id="mgvds"></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