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府〔2006〕51號 |
━━━━━━━━━━━━━━━━━━━━━━━━━━━ |
轉發省人大常委會批準省人民政府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廣東氣象事業建設進一步提高防災減災能力議案的辦理情況報告》,并作出了相應的決議。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
(2006年3月30日廣東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 廣東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聽取并審議了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廣東氣象事業建設進一步提高防災減災能力議案的辦理情況報告》。會議批準省人民政府的報告,同意如期結案。 會議認為,2001年以來,省人民政府認真執行省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廣東氣象事業建設進一步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的決議,認真組織實施議案的辦理方案。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層層抓緊落實,在五年時間內,全省建立起較為先進的“兩網一體系”,增強了廣東氣象防災減災的能力,提高了氣象服務社會公眾的水平,基本達到了議案辦理方案提出的目標。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和公眾對氣象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我省氣象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還不相適應,仍然存在氣象防災減災綜合服務體系不完善,氣象隊伍的人才結構不合理,設備維持資金有缺口等問題。 會議要求,議案結案以后,省人民政府應當進一步重視我省氣象事業的發展,繼續加強對氣象工作的領導。要把發展氣象事業切實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完善雙重計劃財務體制,建立穩定的公共財政投入渠道,加強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繼續完善氣象防災減災服務體系,并在實施我省“十一五”規劃和省委、省政府“十項民心工程”的城鄉防災減災工程建設中重視此項工作,落實現有設備維持維護經費;繼續加強氣象隊伍建設,加大引進高層次專業人才力度,加快在職優秀中青年科技人員特別是基層臺站一線專門人才的培養,逐步使我省氣象隊伍的政治素質、專業水平和年齡結構達到中國氣象人才戰略要求;不斷提高氣象工作質量和服務水平,增強服務意識,使我省氣象工作再邁上一個新臺階,爭當全國氣象事業的排頭兵。 關于加強廣東氣象事業建設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 省九屆人大三次會議代表提出的《關于加強廣東氣象事業建設進一步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的議案》(第0001、0003、0017、0031、0036、0051、0057、0092、0095、0112、0128號),省政府于2001年開始組織實施。2005年3月,省政府組織省直有關單位,邀請省人大農村農業委員會參加,分赴梅州、韶關、陽江等6個地級市,對議案實施情況進行檢查驗收。2005年4月,省政府又組織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氣象局等單位到中國氣象局匯報議案辦理情況和了解相關政策。省政府認為,5年來,在省委的正確領導和省人大常委會的大力支持、監督下,在中國氣象局的關心指導下,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做了大量的工作,全面完成了《議案辦理方案報告》提出的各項目標任務,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建議如期結案。現將主要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面完成議案提出的各項目標任務 5年來,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議案實施工作,把議案工程項目建設擺上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層層抓落實。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建設所在地的梅州、韶關、陽江市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市長為組長,氣象、財政、國土資源等部門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有關部門通力協作,積極履行職責,推動議案工程項目建設順利進行。據統計,在“兩網一體系”建設中,中國氣象局、省和有關市縣財政共投入資金20435.5萬元,其中,中國氣象局投入10796.7萬元,省財政投入7500萬元,有關市縣財政投入2138.8萬元。 通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全面完成了《議案辦理方案報告》中提出的各項任務,包括新建3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新建429個中尺度自動氣象站,并將91個人工氣象站改造成有線遙測自動氣象站。其中,在梅州、韶關和陽江市新建的多普勒天氣雷達,于2002年8月底前全部提前投入業務運行,與先期建成的廣州多普勒天氣雷達共同組成了我省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網,雷達拼圖基本覆蓋全省陸地及南海北部海面;新建和改造的520個自動氣象站,與原有的150個自動氣象站共同構成了較高密度的地面站網;廣州區域氣象中心已按計劃購置曙光3000計算機;升級了供省領導和有關部門決策服務的氣象專用網、省級骨干網,完善了省—市氣象通信寬帶網(10兆VPN)和市—縣寬帶網(2兆SDH);省—市天氣預報視頻會商系統基本完成,核心計算機系統將于2005年底建成。中國氣象局高度評價我省氣象議案的辦理工作,認為議案的實施極大地提高了廣東氣象的防災減災能力,促進了廣東氣象事業的發展,為廣東爭當全國氣象排頭兵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議案實施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氣象監測、預警、預報能力顯著提高。 通過實施議案,氣象部門對常規氣象災害的監測從原來的3小時1次提高到1小時1次,雷達網的監測能力從原來的3小時1次提高到全天候不間斷監測,基本實現了對重大災害性天氣監測不漏網;天氣預報從原來的48小時預報提高到72小時預報,全省晴雨預報、暴雨預報、臺風預報準確率分別比議案實施前提高了6%、10%、11%。實現了對全省各地每日旱澇實時動態監測、珠江流域面雨量預報、寒冷災害監測預測周報和地質災害預警等。 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展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發布工作,建立了災害性天氣實時監測、自動顯示報警以及效益評估系統,在時效上做到了提前3-6小時發出預警信號。據統計,2001年至2005年8月,全省共發出臺風預警信號1439次,暴雨預警信號3972次,寒冷預警信號2608次,高溫預警信號493次。在今年6月的特大暴雨過程中,河源市氣象局適時發布黑色暴雨預警信號,市區周邊幼兒園、托兒所和中小學根據預警信號發布指引相繼停課。停課期間,部分學校受浸,全市共有四十多間校舍倒塌,無一人員傷亡。 (二)增強了氣象服務社會公眾的能力和水平。 議案的實施成果大大豐富了決策服務網、公眾氣象網、重大氣象信息快報、氣象短信以及廣東農網的服務內容。特別是氣象影視節目大量采用雷達、自動氣象站探測資料,圖文并茂,直觀易懂。據統計,目前全省已有76套氣象節目在68個頻道播出,每天播出時間超過500分鐘;“12121”氣象咨詢電話為群眾適時掌握天氣情況提供了方便,在今年6月襲擊我省的持續性特大暴雨過程期間,全省共有1157萬人次撥打“12121”氣象咨詢電話,全省手機天氣短信平臺也為6317多萬人次發布各種氣象預報、警報和預警信號,指引公眾及時采取防御措施,把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議案的實施成果還大量用于農用天氣預報和重大活動氣象保障等服務中。今年初梅州平遠縣種植臍橙的農戶及時收到氣象部門發布的低溫凍害預報后,迅速組織采摘臍橙,減少農戶經濟損失500萬元。此外在九運會、韶關國際汽車拉力賽、廣州國際龍舟節、佛山花車游行等活動中,氣象部門充分利用雷達和自動氣象站的觀測數據,為活動的順利舉行提供了有力的現場服務。 (三)提升了全社會防災抗災的能力。 我省氣象監測預警預報能力和服務能力的提高,為各級黨委、政府部署預防自然災害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廣大人民群眾防御自然災害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減少了災害造成的損失。如2003年臺風“伊布都”正面襲擊陽江市,陽江市委、市政府根據陽江多普勒天氣雷達監測的資料進行部署防范,確保了陽江市在臺風的正面襲擊下沒有人員傷亡。據陽江市三防部門估算,由于預報準確,防御及時,減少經濟損失2億元以上。2003年5月中旬我省東北部地區強降水造成了山洪爆發,發生了局部山體滑坡的地質災害,由于受災較重的梅州市根據自動氣象站收集到的雨情,及時發布相應的暴雨預警信號,轉移危險地區群眾,減少了損失。據梅州市三防部門估算,減少經濟損失約135億元。2005年6月下旬,我省遭受了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襲擊,省氣象臺早在6月15日就準確預報了這次大范圍的大暴雨降水過程,并通過西江流域的面雨量監測提請有關方面高度重視這一降水過程和西江洪水對我省特別是珠三角地區的影響。2005年6月23日至24日,暴雨、洪水席卷西江流域,西江、北江進入防汛一級應急響應狀態,氣象部門組建“突發應急氣象服務小組”奔赴北江大堤前線進行現場氣象服務,充分利用雷達、自動氣象站探測資料和近幾年建成的全省高速、綜合的信息網絡和較發達的信息傳輸系統,為保衛大堤安全提供詳細的雨情,制作準確的天氣預報,隨時開展氣象決策服務。 我省氣象監測預警預報能力的提高,為人工增雨作業緩解旱情提供了有力保障。議案實施期間適逢我省遭遇連續多年的干旱,各級政府組織了大規模的人工增雨作業緩解旱情。由于有了新建成的雷達站網,各個作業點能夠較為準確地決定可作業的天氣系統的位置、強度和作業范圍,較密集的自動氣象站網配合國家氣象站網更精確地測量雨量和降雨范圍,使人工增雨作業取得良好的效益。據不完全統計,2002年開展人工增雨作業以來,我省共增加降水量達87億立方米,受益面積覆蓋了旱情比較嚴重的粵東、粵北和粵西大部分地區。張德江書記批示:“省氣象局積極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為旱區群眾帶來了及時雨,功德無量。”黃華華省長批示:“雨水工程辦得好,緩解旱情解民憂。” (四)提高了氣象隊伍素質和科研能力。 各級氣象部門加強人才引進,大力開展技術培訓和科研開發工作。據統計,2001年以來,全省氣象系統吸收博士5人、碩士19人、本科172人,共有11762人次參加了國家、省、市氣象局舉辦的各類培訓班。目前全省氣象部門大專以上學歷占65%,增長了155%,有15位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報經國務院批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待遇,造就了一支較高素質的氣象隊伍。 隊伍素質的提高,增強了氣象科研能力,如我省在曙光3000并行計算機上開發的中尺度模式技術,除了在華南三省氣象常規預報中使用外,還在污染預報、生活氣象預報、大型活動保障、核電應急預報等多方面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環境氣象特種預報技術》獲得由全國總工會、科技部、勞動保障部聯合評選的全國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三等獎及廣東省職工優秀技術創新成果一等獎。“京珠高速公路粵境北段工程建設成套技術”獲得2004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廣東省農業氣象災害及其防災減災對策研究與技術應用》獲省農業技術推廣一等獎。 (五)促進了我省氣象系統的精神文明建設。 全省氣象基層臺站以實施議案為契機,按照溫家寶總理提出的“建設一流裝備、一流技術、一流人才、一流臺站”要求,積極開展創建活動,全省有17個氣象臺站達到了“四個一流”新型臺站標準。2003年,我省氣象系統被省委、省政府正式命名為首批“廣東省文明行業”,精神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經過5年議案的實施,大大提高了我省的氣象預報能力,但仍不能很好適應我省快速的經濟社會發展、政府防災減災工作和社會公眾對氣象服務的需求。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一)氣象防災減災綜合服務體系急需進一步完善。 一是自動氣象站的采集時間密度不夠,傳輸、集中處理的時效慢,影響對實況的及時掌握,采集密度有必要從每小時1次提升為每5-10分鐘1次,重要地方關鍵時刻甚至1分鐘1次,相應的采集系統急需升級改造。二是對突發重大氣象災害事件和重大氣象保障活動缺乏現場應急的探測手段,缺少靈活、機動的氣象監測裝備。三是大量探測資料的快速加工處理和形成有針對性的服務產品的能力不足,大量資料的存儲、分發、共享的能力薄弱,影響全社會防御氣象災害的反應速度。四是對雷電災害、高溫熱浪、灰霾天氣等社會公眾關注的氣象災害缺乏探測的手段和發布預警預報的能力。五是大氣綜合探測系統的技術保障業務滯后,現有氣象技術裝備的技術支持與保障難以實現對全省氣象探測設備的監控、遠程指導維修和應急維修,制約了現代化先進裝備效益的發揮。 (二)設備維持資金沒有落實。 議案實施5年來,全省建設了大量氣象項目,購置了大量氣象設備,由于當初在制訂資金投入方案時考慮不周,致使后來這些項目、設備的維持資金沒有落實。據測算,每部雷達維護費實際支出平均需要205萬元,全省自動氣象站維持費需要620萬元,而目前中央財政安排每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的日常維持費僅85萬元,省財政安排全省自動氣象站維修維護費60萬元,資金缺口很大,影響議案建設項目效益的發揮。 (三)氣象隊伍的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氣象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我省氣象隊伍仍不適應形勢發展要求。一是人員少,任務重。目前全省氣象系統在編人員僅2050人,既要承擔全球交換資料的觀測任務,又要負責全省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任務艱巨。二是高層次人才缺乏,結構不合理,無法滿足氣象事業發展需求,在職人員仍需進一步培訓深造,提高服務能力。 四、下一步工作意見 (一)繼續加強對氣象工作的領導。 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在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廣東、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氣象工作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提高加強氣象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把發展氣象事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列入各級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要建立健全穩定的公共財政投入渠道,繼續完善雙重計劃財務體制,把增強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所需資金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并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二)進一步完善氣象防災減災服務體系。 議案結案后,我省氣象“兩網一體系”將繼續建設一些后續項目,尤其是要進一步建設完善氣象防災減災服務體系。這些建設項目,將納入我省氣象發展“十一五”規劃和省委、省政府“十項民心工程”中城鄉防災減災工程建設范圍統一考慮,逐步解決。此外,為使議案建設項目發揮應有效益,從2006年起,省財政每年安排640萬元用于在議案實施期間建設的3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系統的日常維護維持經費、400個自動氣象站設備備件費和高性能計算機及信息網絡系統維持維護費。 (三)繼續加強氣象隊伍建設,提高氣象工作質量。 氣象部門要繼續加強隊伍建設,加大吸收引進高學歷專業人才的力度,加快對在職優秀年青科技人員的培養,特別是對基層臺站一線專門人才的培養,逐步使我省氣象隊伍的政治素質、文化水平、專業水平和年齡結構達到國家氣象局的人才戰略要求。要提高氣象工作質量,加強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要積極主動地為決策機關、生產單位、人民群眾提供適時的氣象服務,特別是提供及時準確的重大災害天氣預報服務,真正發揮氣象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國家安全、促進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最大效益。 以上報告,請予審議。
|